基于CIPP 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3-12-14何曙光彭丹
何曙光,彭丹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 41060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的传授是以能用为度,以实用为本,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前,学校的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教书育人效果、学生成长质量等都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关键要素。
一、国内外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教育评价改革方向研究
张应强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从基于问责的结果评价,走向基于信任的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评价导向。靳玉乐提出要遵循教育评价改革的规律,必须去掉原有的功利化、标签化、官僚化,持续倡导科学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涂端午建议聚焦破“五唯”主题,加强政策有效供给和专项督导[1]。
(二)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曾东升认为要推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构建教育评价体系。陈智球等人认为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段纯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坚持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教育评价的结果运用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普遍受到关注,主要有泰勒的评价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目标评价以及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提出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等[2]。西方国家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育评价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方面,学者们重视对评价组成及内容的研究,而忽视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评价主体重视第三方评价,忽视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评价;评价指标单一,缺乏验证与调适;部分学者对构建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说明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丰富,但能行之有效运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还不够深入。笔者尝试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子,提炼评价指标,构建适合职业院校教育评价的新体系,为推进职业院校教育评价的落地提供实践操作新范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在评价导向方面
学校倾向于教育主体的功利性,而育人的本体价值被忽视。高职院校教育评价重视教师承担的课题多、发表论文数量多等“五唯”现象依然存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导向被忽视。
(二)在评价主体方面
评价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主体评价,但哪些主体参与评价仍需探索。目前,教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育评价,但各评价主体的参与程度有较大差别。家长、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主体参与评价的力度不够。
(三)在评价体系方面
学校重视对评价组成及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部分学者对构建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能行之有效运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四)在评价指标方面
评价指标不全面,相对孤立,没有形成结构体系。指标选取不够科学规范,没有系统化,缺乏验证与调适,学校需构建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五)在评价结果运用方面
评价结果运用的广度有局限,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方面的落实力度不大。学校在迎接评估方面普遍比较重视,但在持续改进阶段的重视程度会普遍下降,该现象也存在于学校内部的教学评价中[3]。在教学评价中,督导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结果几乎很少会作为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依据,而是运用于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中,评价的增值作用并未真正发挥。
三、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对策
(一)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评价的主线是立德树人。学校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将思政工作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把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成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教育评价考核。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从根本上破除教育评价的“五唯”禁锢。
(二)坚持科学智能导向,促进评价方法的创新
只有标准科学的教育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权威性。因此,学校应创新评价工具,依托智能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评价信息、分析数据、得出评价结论并进行评价反馈。学校要有效运用好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和导向功能,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才能对所评价的对象有全方位的认识与评判。
(三)坚持多元评价导向,确保教育评价常态化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主要有政府、学校、社会等不同利益主体。我们要形成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客体多元化,教学、科研、教师、学生、学校办学条件等均需要进行评价。教师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校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四)坚持人才培养导向,评价聚焦真实质量
教育评价是为了持续改进,学校要把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主旋律,发挥教育评价在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增值作用。评价指标要具体可操作,要聚焦真实质量,要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4]。比如,评价专业建设成就时,评价指标要聚焦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聚焦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成果、教学业绩等方面。学生的作业、试卷等可测量的事物都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同时,评价指标要兼顾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评价,学校要构建理论知识、能力要素、综合素质有机结合的指标体系。
四、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1.目标指向
指标的选取务必针对具体的评价目标,所有评价指标务必指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某一方面的具体目标。
2.全面客观
评价指标的客观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首要因素。为了确保评价结果不出现偏差,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涵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各个层面。
3.精简精准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庞杂,学校一定要选择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评价指标,构建精简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CIPP 模型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就提出了CIPP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CIPP模型有效兼顾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诊断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还注重决策服务,决策始终贯穿整个教育活动,能对评价对象持续进行改进,十分适合应用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评价。笔者尝试以CIPP模型为基础,构建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
1.背景评价指标
背景评价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对高职院校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进行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背景评价,诊断高职院校设定的教育目标与其环境是否匹配。高校可通过国家政策、地方需求、培养目标三项指标来进行背景评价。国家政策主要依据国家对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的政策、学校各专业培养方向与行业人才要求的吻合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5]。地方需求主要从学校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的情况、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情况、毕业生服务当地产业的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培养目标主要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与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吻合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输入评价指标
输入评价主要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的充分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师资投入、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源、资金支持三项指标的保障。师资投入包括专职教师数量质量是否达标、管理与后勤服务人员是否满足需要、师生比是否满足要求三个方面。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备、专业与课程资源、实践条件、生活环境四个方面。经费支持主要包括经费支出、教学科研经费占比、学生专项资助三个方面。
3.过程评价指标
过程评价是动态评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与实习管理。其中,学校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三全育人、后勤服务。专业与课程建设包括专业建设与诊断改进、课程建设与诊断改进。实训与实习管理包括校内实训开展情况、学生岗位实习、校企合作育人实施情况。过程评价尤其强调学校、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在教育进程中的作用,注重通过评价促进改进与提升。
4.成果评价指标
成果评价主要是针对实施结果、效果进行评价,具有诊断性与导向性作用。CIPP评价理论在成果评价上强调评价结论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影响,可以从人才输出、教科研成果、立德树人成效、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人才输出从输出数量、人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教科研成果主要从教学成果、科研论文、课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立德树人成效主要从思政课成效、课程思政成果、学生德育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满意度主要从社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笔者对上述指标进行分类与分层,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
表1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CIPP模型具有良好的改进功能,且具有系统性。笔者以CIPP模型为基础,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以改进提升为目的,构建以学生为本,涵盖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开展教育评价,诊断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使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