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教育家精神增加实现强师报国的精神力量(笔谈)

2023-12-14邬志辉,李涛,王澍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

以中国式教育家精神培育教育家型教师

邬志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作者简介】邬志辉,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农村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改革与政策研究。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战略目标。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师范大学一头连接着教师教育,一头连接着基础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战略地位。部属师范大学是我国头部师范大学,是教师教育的领头羊,承担着两代师表共育的崇高使命,肩负着探索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历史责任。东北师范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办学选择,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培养了“大漠里永远闪耀的红烛”——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最美山村女教师”马宪华、攻克世界级数学难题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优秀中学教师陆家羲、“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窦桂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史宁中等一大批教育家型教师,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面向未来,师范大学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导,全面构建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新模式。

一、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先导,铸牢从教信念之基

教育家型教师的生命内核是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是从教信念。从教信念回答的是为什么当教师、怎么样当教师、为谁当教师的重大问题。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总体而言,教育家精神的信念与德性之维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师为谁育人、为何而教?这是为师的方向性问题。教师是国家的公职人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因此教师必须心系家国命运、民族前途、人民福祉,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育人。二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如何育人、怎样为师?这是为师的方法论问题。教师不只是用知识育人,更是用人格育人,因此教师之言不只是要求别人的,更是要求自己的,教师之行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要成为社会学习的标杆,教师是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来育人的,必须达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三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师为什么要当“孩子王”?如何才能当好“孩子王”?最基本的一条是爱!教师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职业,也不是一项维持生计的谋生手段,如果想要赚大钱,可以去当企业家而没有必要去当教育家,如果想谋生,可以从事许多不用那么辛苦奉献的工作。当教师在本质上就是一项爱和奉献的事业,不乐教就干不好教育,不爱生就当不好教师,不奉献就培育不出时代新人。师范大学肩负着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两代师表共育的重大责任,因此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的培育,为未来教育家培养奠定坚实的精神底色。

二、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夯实从教素养之本

教师靠什么立足三尺讲台?一曰德,二曰能。教育家型教师除了要有优秀的师德师风之外,还必须掌握教书育人的真本领。真正称得上教育家型的教师,一定要有能力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国家需要的不只是传承发扬式人才,更需要的是创新创造式人才。师范大学必须心怀国之大者,秉持“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教育家型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一般来说,教育家精神的能力与素养之维也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格局教育和境界教育,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格局和境界,才能承载什么样的世界和天下。道是本体,是真理、规律与价值的统一体,德是载体,是真理、规律和价值的外在化。教育即弘道,教育即文化,教育即以文化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通过弘道达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教育使命。因此教育家型教师必然要胸怀天下、弘道化人。二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应是天然的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教师要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成果,将课程教学过程转化为科学探究过程、知识生产过程和价值塑造过程,让师生共同面对未知世界,遵循创造的教育规律,在好奇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反思习惯、归纳能力、创新气质、卓越品格与担当勇气。三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什么、怎么教、教给谁应是教师终身要探究和回答的课题。过去,我们较为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较忽视教给谁的问题。“教给谁”的问题是教育对象的问题,教育对象千差万别,能力基础参差不齐,教育家型教师不能只挑选那些易教的优秀学生,而应秉持“吾生个个皆贤才”的理念,懂得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可造之才、可用之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走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与每一个学生心灵相交、灵魂碰撞,这样才能开展春风化雨、启智润心的教育。

三、以教育实践训练为底色,扎下从教立身之根

世界上既没有纯书本式的教育家,也没有纯象牙塔里的教育家,判断一位教师是否真地具有教育家精神,根本标准是教育实践。无论一名教师在理论上多么透彻地理解了教育家精神,但如果没有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体现,没有持续教涯一生的反映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案例,那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型教师。具体观之,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与智慧之维至少要进行以下两种训练:一是通过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美国学者唐纳德·舍恩曾说:“所有职业的从业者,当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都经常遇到‘行不通’的困惑。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把问题解决看作是特定情境(或环境)下的任务。”实际上,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以及教育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复杂的教育情境、独特的育人难题是无论如何在书本上学不来的,必须经过扎实的教育实践历练。教师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临床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师范大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在历练中增长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破解师范生教育实习难、中小学教师培训难、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难问题,积极推进“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实施“区域集中、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教育实习实践模式,打造集中培训、送课下乡、订单培训的立体培训体系,以及同课异构、置换研修、校长论坛、学校改进的立体教研体系。二是通过不间断培训增强教师的实践反思力、研究力、创新力和领导力。教育家型教师应是研究型实践者,经过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增强对自身教育实践与理论进行批判性审视的反思力,敏锐洞察、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力,开放包容、主动进取、稳健推进教育变革的创新力以及勇担社会责任、引领变革方向、感染影响他人的领导力。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相互促进,重构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促进教师由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再由理论思维转化为实践智慧,推动教学主体、教学场域、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学习方式变革,历练成为能扎根中国沃土、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教育情怀的未来教育家。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开创者陈元晖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的思想,东北师大人大力弘扬、不断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赓续“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品格,为国家输送数十万富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努力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有新作为,用中国式教育家精神引领我们教师培养,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奋进姿态共育两代师表,为教育强国建设献出师范大学的一份力量。

全面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涵

李 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作者简介】李涛,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农村教育、教育社会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让我们进一步深刻学习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旨归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旨归,是为师的精神之根和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蕴含着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价值追求。《礼记·学记》中有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而能完成“建国君民”“化民成俗”这一重大使命的人就是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家国秩序建构的重要使者,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拥有“天地君亲师”的至上地位。在农业社会,如果说天地是自然规律的代表、君亲是社会规律的象征的话,那么师则是传自然和社会之道、授化民建国之业、解治国理政之惑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在当代社会,则表征为师者的家国情怀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只有教师坚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才能心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自觉融入大我,坚定“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进而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之中。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立教之本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立教之本。《扬子法言·学行卷第一》有言:“师者,人之模范也”。《孟子·离娄章句》也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的言行必为士则世范,这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也符合教师的育人规律。学生的学习最初始于模仿,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教师。教师之于父母的不同在于,教师是角色化的教者,是专业化地供学生学习的对象。中国历来既重视“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又重视“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教师拥有着“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承担的是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所谓“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就是教师之言行必须一致,既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能做“两面人”而要做“真人”;所谓“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就是教师之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就像国家新闻发言人要代表国家立场一样,教师也不能随便说随便做,要慎言慎行,因为课堂上的三尺讲台是神圣的,它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舞台,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场域,是代表国家意志和国家主权的地方。真正的教育家既言行一致又常出激励年轻人向上之言、常做引领社会风尚之事,这既是教师的为人之基,也是为师之本。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艺术之门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始终遵循着“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原则。当今社会,要做到“有教无类”依然是很艰难的,现实中基础教育领域“生择师”“师择生”的现象依然很普遍,甚至一些教师对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这显然没有彰显教育家的情怀,更谈不上是“人民教育家”。然而,仅仅做到第一层级的“有教无类”还不是完整全面意义上的教育家精神,还必须进一步提升至第二层级的“因材施教”。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要因地制宜而不能搞标准作业,因为每个人的自然禀赋、成长环境、营养条件等都是不同的,既有“英才早慧者”也有“大器晚成者”,一个人未来究竟能变成什么样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最不可预判的事,真正的教育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吾师满眼皆贤才”,自己能够找到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独特法门,与学生建构积极信任的教育关系,并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育人智慧的第三层级则是“启智润心”。真正的教育是人格与人格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启迪。然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爱学生、懂学生。所以,教育既是一门求知的学问,也是一种启智的科学,更是一项传道的艺术,教育者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播种学生的心田。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行知之道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极大丰富的时代,知识不仅以超级的速度迭代升级,更以越来越便捷的方式随处可得。如果说过去的师者是“垄断知识”的人的话,那么现在的师者则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人。学生通过网络和泛在的终端设备往往在正式课堂学习前就已掌握了大量书本内外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固守传统的知识边界,就难以被学生认可为师者。在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真正超越知识的是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诠释者,在“知识民主”面前,如何担负起“平等中的首席”职责,引领学生以科学的方式探索未知的世界,成为新时代师者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的路有两条:一是成为勤学笃行的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毕竟无论是知识的落后还是品格的堕落都不足以为师;二是成为求是创新的科学探索者和文明引领者,毕竟教师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但只要教师懂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可以引领前进的方向,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根

教育同其他职业不同在于,其对象是成长中的生命。对职业的真诚的热爱是教育家精神的基础,教师的工作时间并不止于早八晚五有八小时,学生的生命律动时间都是教育时间,因此不乐教是很难成为好教师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根,有了这个情感之根就能提高教师的公共责任和使命担当,做到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尊重、理解和宽容的品格,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彼此唤醒并相互传递,从而浇花根、育人心。也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每一位教师才能以萤火之微增辉日月,用爱点燃学生的前途未来,做学生成长的身边人、知心人和引路人,同时也用爱将自身的生命价值充盈丰满。

六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高远之境

五千年华夏文明赓续不辍而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更行笃致远,一代又一代智慧勤劳的中国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坚毅奋进且聚力前行,民族精神在悠悠岁月洗礼中渐次沉淀而铭撰隽永。鉴古通今,中华文化璀璨绵延的重要秘诀便是尊师重道,无论是庄子的“师者,天地之心”,还是柳宗元的“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表达的都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师道神圣的价值规范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使命。神圣规范和崇高使命使中国师者一代又一代天然以弘道为己任,在跨越经纬、衔接古今的教育事业中继替教坛,以胸怀天下的超越性和以文化人的永恒性价值自觉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中华道统得以源远流长。

教育家精神六个层面环环相扣,从家国、内外、知行、道法、情理、经纬等不同维度总结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以此为标探寻符合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榜样,不难发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幸运的,在不同的时代都不乏这样的教育家榜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等一大批学成回国的教授,脱下西装换上长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到农村专门致力于农村建设和平民教育,以图教育救国。20世纪60年代,电工学家钟兆琳、热工学家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物理学家赵富鑫、电磁学家黄席椿等一批西迁教师群体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黄浦江畔迁徙到渭河之滨,矗立起“西迁精神”的巍峨丰碑。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了英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远万里以身许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航空重力学研究和深地探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还有银龄教师、支教教师、乡村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群体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默默地践行着教育家精神,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见贤思齐方知进取。在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鼓励千万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教育为公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培育思路

王 澍1, 缴润凯2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2.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4)

【作者简介】王澍,博士,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教育哲学;缴润凯,博士,教授,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管理心理。

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躬身于教育实践,生长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教育家精神。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促使笔者思考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普遍性特点是什么,独有的特征是什么?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躬身于教育实践体现了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普遍性

精神是人的精气、原神,是事物的要旨与实质。王安石在《读史》一诗中曾写道:“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绘画难以画出人物的精神,而教育家精神的素描就更难了,但我们希望通过文字描述、语言交流为教育家精神进行“画像”,在我们作为人的共通感中感受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气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首先是普遍性的,不仅是属于中国教育家的,也是属于世界教育家的,教育家精神的共同本质特点体现在躬身教育实践上。

纯粹的书斋和象牙塔里不能生长出教育家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元晖先生说过,“教育学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使人聪明之学”,教育家不是促使学生记问,而是使学生聪明,教育家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具体教育行为和具体师生互动逐渐成长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行为解决的是复杂教育问题,完成的是教育的大任务,教育家精神是在教育创新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教育家均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夸美纽斯不仅写过《大教学论》,还亲自为孩子们编写《世界图解》;赫尔巴特撰写了《普通教育学》,也担任过家庭教师,做过教育实验改革;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创办过芝加哥实验学校。在我国,孔子开办过私学,门下弟子三千,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办学实践中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陶行知躬身于生活教育的田野,做出创办晓庄师范学院等贡献,晏阳初开展定县乡村教育运动、建设平民学校,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本精神;当代人民教育家于漪躬耕于语文教育实践,推动人文性写入语文课程标准,高铭暄、卫兴华两位作为法学教育家和经济学教育家,更是通过人才培养为中国的法学和经济学发展做出贡献。每一个教师都是身在教育世界中的人,教育历史中的人,教育现实中的人,对教育变革的应对、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现实的改造都是在教育世界中展开的。

总的来说,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普遍性就在于教育家做到了在教育实践中、基于教育实践和为了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意味着要不断善于探索教育困难、发现教育问题、改革教育方法。基于教育实践意味着要勇于提出解决方案、践行具体策略,反思行为效果。为了教育实践意味着追求教育理想,改造教育实践,坚守教育信念。

二、根植于中华文化精华彰显了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独特性

任何教育实践都是具体的教育实践,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教育主体在具体情境的判断与选择。因此,教育实践的生命力是地方性与民族性,教育家精神就生长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根植于中华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独特性。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大地教育现实发展大问题的深度回应。具有独特属性是因为解决特定问题,问题具有先导性特点,对问题的清醒、准确的认识决定了思想与活动的有效性与深刻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针对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教育家精神指引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年轻一代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感情和情绪,锻炼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形成习惯,锤炼他们的思想意识,通过这些润物无声、不知不觉的教育活动,使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道德财富,这是关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大事业。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教育价值观念的继承。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主张学生在达到“愤”和“绯”的状态时进行指导,促使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孔子的因材施教充满生命的力量,弟子们都问“仁”,孔子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弟子进行回答,给予学生既平实又高远的指导。孔子希望通过教育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为类存在的人,相信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责任,主张仁者爱人,是在与人的关系中思考人的存在的,因此学以成人不仅仅是发展人的个性,更是发展人作为类存在的共同性,这样才能凝聚力量、形成共同体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因此,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意味着相信能够把个性人培养成类存在的、具有人类通感的大写的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人性的共同性和公共性为旨归。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传承与弘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作为一面号召力极大的旗帜,引领每个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号召教师把小我融入“教育救国”“治学报国”的“大我”中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底色叮嘱教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是继承老一辈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精神的表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只关心个人发展,而是强调肩负的人生道义与社会责任,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当成是社会改革与进步的方式,教师的每一次授课、每一次与学生的谈心谈话都是教师师道尊严、履行社会公仆责任的体现。

三、培育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领人类福祉

人类社会中,国家与社会是以共同的精神为指引、以共同的目标为方向、以共同劳动为典型特征的,因此,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活动,更是关涉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的繁衍的群体性活动。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既关系学生个人的命运,也关涉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人类个体道德进步和群体文化得以代际传承的中介。培育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有利于引领人类福祉。

从“知道”教育家精神走向“悟道”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促使全社会都知道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但距离“悟道”尚有距离,还需要诸多努力。“知道”教育家精神意味着知道了关于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内涵,“悟道”教育家精神意味着身体力行、努力践行。养成教育家精神不是传递教育家精神的知识,而是要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理念。我们可以通过触动心灵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和教师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与培育,促使每一个教师都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悟道”教育家精神,并践行之。

从“悟道”教育家精神走向践行教育家精神。“悟道”教育家精神处于内隐状态,践行的教育家精神才是外显。智能时代,许多教师通过大数据掌握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曲线变化,通过规模测验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然而这些大数据解决的都是小问题,并非学生人格人性成长的大问题。从目前看,数据库再大也难以进行教育上的常识判断和因果推断,无法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进行归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师需根据日常生活的社会经验对具体教育情境进行判断,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思维、思想,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化,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家精神才能显现出其强大的作用。

从践行教育家精神到传承教育家精神。为人师表的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周围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仅是言传身教于学生,也行为世范于周围其他人。世界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身的专业追求与伦理规训,社会总是对教师职业有着更高的期待。因此,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要求教师必须自我规训、自觉接受规约,这样才能在代际传递中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发扬光大,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功能。教师是在把年轻一代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进行丰富、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彰显自己职业尊严的。教师自觉地传承教育家精神是引领人走向福祉的重要路径。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我们教育实践的引领,让我们在历史的叠加中拥有对不确定教育世界的掌控感,促使我们在不确定的教育世界中不断探索,以实际教育行动创造美好的教育未来。▲

猜你喜欢

教育家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家与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津派教育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