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报告卡改善发展性障碍儿童课堂挑战性行为的研究
2023-12-13樊静文黄佳慧林云强
樊静文 黄佳慧 林云强
[摘 要] 系统回顾使用日常行为报告卡对发展性障碍儿童课堂挑战性行为进行干预的核心研究,从日常行为报告卡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与注意事项、实证研究支持三个方面进行述评、反思与展望,发现日常行为报告卡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工具,可用于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能为发展性障碍儿童课堂挑战性行为干预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发展性障碍儿童;日常行为报告卡;课堂挑战性行为;干预过程
[中图分类号] G760
一、引言
发展性障碍(developmental disability)是指由于生理或心理等原因在儿童发育中引起某个领域显著而长期的发展迟缓[1]。根据障碍类别的不同,发展性障碍主要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其他未定义的神经发展性障碍。研究表明,发展性障碍儿童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挑战性行为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典型发展的同龄人[2]。这些课堂挑战性行为不仅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会对发展性障碍儿童未来融入社会造成极大的阻碍[3]。目前,国内常用的应对发展性障碍儿童课堂挑战性行为的干预方法包括积极行为支持、自我录像示范法、课堂规则故事、艺术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等。这些方法拥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但往往需要专业人员系统实施,在教育现场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日常行为报告卡(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又被称为日常报告卡(daily report cards)、家庭学校笔记(home-based reinforcement),是一种用于记录和评估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工具。在关于日常行为报告卡的文献中,对其描述和定义存在多样性,但可以确定日常行为报告卡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明确的行为规范;(2)每天对发生的行为进行评级;(3)在相关个体(如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共享获得的信息;(4)使用卡片来监测干预效果和/或作为干预的一部分[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者一直使用和推行日常行为报告卡[5]。教师在课前依据学生情况列出学生需要提升的良好行为(例如上课时坐在正确的位置上、遇到问题先举手等),并设定达成这些良好行为的标准,制作出学生专属的日常行为报告卡[6]。
此外,日常行为报告卡还具备经济性、简便性、合作性三大优势。具体而言,使用日常行为报告卡作为干预工具,无需特定场地与设备。教师和家长接受简单培训后即可使用,此为其经济性;日常行为报告卡的使用只需要对现有的课堂实践进行微小的改变[7],教师可以在特定时间进行简单评分,再向家长反馈,此为其简便性;此外,日常行为报告卡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干预架起了桥梁,基于家庭的强化比局限于学校范围的强化有更大的选择范围,也更有利于良好行为的泛化,此为其合作性[8]。总体而言,日常行为报告卡是一种结构化、个性化的行为干预方法,相对于其他干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它提供了结构化的工具、明确的目标设定和评估标准以及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并且具备经济性、简便性、合作性三大优势,有助于发展性障碍儿童改善课堂中的挑战性行为。日常行为报告卡高效简便,既能保证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有效强化,还促进了家校同盟微观系统的改善,节约了教师课堂管理与家长反馈的时间。目前,日常行为报告卡已被广泛应用于干预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课堂挑战性行为,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9]。本研究旨在对国内外使用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发展性障碍儿童课堂挑战性行为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我国发展性障碍儿童课堂挑战性行为的干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日常行为报告卡的相关理论基础
日常行为报告卡操作简便易行,是一种高效干预发展性障碍儿童挑战性行为的方法,其最大优点是能够高效记录学生行为,并有效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10]。家长每天会收到一份纸质的日常行为报告卡,当一天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与家长会就日常行为报告卡中目标行为的达成情况向学生提供反馈[11]。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实施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理论、自我监控理论和家校合作理论。
(一)应用行为分析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理论(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是一套关于行为规律的理论,旨在分析并改善具有社会意义、可观察可测量、具备客观规律的人类行为[12]。在实施日常行为报告卡之前,教师应该评估问题行为的功能,制订干预措施,确定可能会被用作强化物的项目。在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实施过程中,家长会根据每天收到的报告卡对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表现给予相应反馈[13]。如果儿童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家长会对其行为进行强化,反之则不给予强化,以此逐渐提高良好行为的发生频率。在目标行为达到可接受水平时,还要注意系统地撤销日常行为报告卡,防止学生对报告卡的依赖[14]。
(二)自我监控理论
自我监控理论(Self-Monitoring)是一种个人用来控制自己行为的管理策略,以维持、改变或调节自己的行为[15]。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表情和自我呈现差异是由于其自我监控差异造成的。Crum等人认为,自我监控理论的运用能够作用于行为管理,且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环境中都能适用[16]。在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实施中,儿童会与家长、学校共同确立目标行为,这一过程给予了发展性障碍儿童自我观察、判断良好行为的机会,取代了其可能表现的挑战性行为,也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良好习惯、自制力和独立性[17]。
(三)家校合作理论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是指對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18]。通过家校合作,学校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方面更多的支持,家长也能够得到来自学校方面更多的指导。父母对日常行为报告卡的支持与积极参与是干预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有研究指出,家长参与程度与儿童挑战性行为的改善呈正相关[19],而日常行为报告卡则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课堂行为和学习[20]。此外,家庭提供的强化物种类比学校环境更丰富[21],更有利于激发儿童养成良好行为的动力。
另外,日常行为报告卡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定期交流的机会,创造了一个分享学生需求、进步和兴趣的平台[22]。这种形式创造性地将针对学校行为的强化程序从教室延伸到家庭,实现了学校和家庭的合作[23]。家长可以通过和学校之间的日常交流,对学校产生更积极的看法,促进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氛围;同时,也可使家长关注孩子取得的进步,有利于家长与孩子建立积极融洽的关系[24]。
三、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实施过程与注意事项
(一)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实施过程
为促进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应用,Riley Burke等人就其实施步骤做了详细说明[25-26],实施阶段包括准备、设计、实施与调整四个阶段,共分为七个步骤,具体见图1。
1.第一阶段:准备
在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的初始阶段,教师与家长需要依据挑战性行为的危害程度来确定是否采用日常行为报告卡。如果挑战性行为是突然爆发的攻击性行为,那么日常行为报告卡则不能作为唯一的干预方法。排除不适用情况后,可选择3至5个挑战性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以识别学生挑战性行为的目的[27],再确定适合的替代行为。
替代行为(Alternative Behavior)即代替挑战性行为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行为,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适合主流社会的方式获得、维持、避免或逃避某种情况[28]。首先,这种替代行为应当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其次,替代行为必须是可观察且有操作性定义的[29]。例如,用举手代替在课堂上大声喊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档案和观察数据来确定替代行为[30]。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找出那些频繁出现的挑战性行为;(2)给这些行为一个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性定义[31];(3)确定挑战性行为的功能;(4)确定能够实现相同功能且可以被接受的替代行为。
2.第二阶段:设计
为了激发儿童达成目标行为的积极性,可以让发展性障碍儿童参与设计日常行为报告卡,并与家长和教师共同设定替代行为与强化方式[32]。强化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某项特权,例如额外的游戏机时间或者选择特定食物的权利。在设计日常行为报告卡时,有3个必要的组成部分:(1)设定基本信息栏、奖惩规则,替代行为的操作性定义与评价栏;(2)确定评分人、评分时间、地点与频率;(3)明确各方责任。
评分形式对于日常行为报告卡的评估结果有影响,定性工具可以关注到具有功能性意义且出现次数更频繁的行为,但无法准确展示行为的结果。因此,日常行为报告卡的设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形式[33],对儿童的行为使用打钩的方式进行记录,教师们根据每个替代行为进行“很好”“一般”或“较差”的评分。“很好”的评分表示儿童的行为显然是可以接受的,记为2分;“一般”的评分表示学生的行为略微合适,记为1分;“较差”的评分表示行为不令人满意,不计分[34]。此外,教师还可以附上评语,家长也可以提供意见,便于家校沟通。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35-38],本文绘制了一个日常行为报告卡的样例,如表1所示。
3.第三阶段:实施
日常行为报告卡是对儿童行为进行综合评定的工具,而非现场行为记录[39]。为了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在收集数据时,建议每天选定同一学科或时间进行填写[40]。通常情况下,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填写频率为每天一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增减[41]。要正确填写日常行为报告卡,教师通常需要完成以下3个步骤:(1)向学生展示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内容。(2)在预设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分。(3)行为复盘。在一天或一节课的学习结束时,评分者和学生一起回顾报告卡,让学生看到自己行为的得分,并指导学生如何在下次表现得更好[42]。
4.第四阶段:调整
替代行为通常可以在几个月后实现[43]。如果在几个月后没有发现行为有明显改善,就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原因,如强化物的有效性、教师实施的一致性等。如修正调整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课堂挑战性行为仍未得到改善,就应考虑增加额外的干预措施[44]。当出现以下情形时可以停止对当前替代行为的干预:(1)挑战性行为已经改善到可接受的范围;(2)良好行为几乎已经可以完全替代挑战性行为;(3)当替代行为达到一个规范或可接受的水平时,可依据儿童的自身发展需求添加新的替代行为。在行为得到持续性改善后,就要考虑减少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强化频次,例如从每日实施变为每周或每月实施,直至撤销。
(二)日常行为报告卡的注意事项
1.家长的积极参与
如果家长不能按照约定进行反馈,那么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干预效果将大打折扣[45]。首先,学校相关人员需要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确定替代行为。在收到学校填写的日常行为报告卡后,家长需要按照记录结果来实施相应的家庭强化。当日常行为报告卡评分较好时,父母会提供有形物品(如玩具)或“特权”(如观看电视、与伙伴一起玩耍)作为奖励;而当日常行为报告卡评分较差时,父母会收回先前获得的奖励(如取消额外的零食与额外的游戏时间等)。此外,家长通常比教师更了解学生,因此,在识别挑战性行为和替代行为以及确定强化物方面,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2.教师的准确记录
Hustus等人观察和培训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6名教师,這些教师分别在他们的课堂上对1名学生进行了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干预。研究结果证实了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的有效性,并揭示了实施完整性与学生表现良好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强调了准确记录在决定学生对干预反应时的重要性[46]。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天中的多个时间段对行为进行评估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47]。建议选择一个频繁但易于管理的固定时间进行填写,例如在一节课结束后进行填写[48]。
四、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干预效果
(一)文献检索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词使用如下关键词组合:“行为报告卡/每日报告卡/家庭学校笔记”;在EBSCO、SAGE、Elsevier、ProQuest和Springer等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词使用如下关键词组合:“Daily Behavioral Report Card”or“Behavioral Report Card”or“home-based reinforcement”or“home-school notes”or“DBR”。將条件限定为2010年1月到2023年5月发表的文献。纳入标准为:1.使用日常行为报告卡进行干预;2.干预的行为是课堂挑战性行为;3.报告了干预结果。对符合条件的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一一检索,最终一共筛选出14篇文献,基本信息见表2。
由表1可见,本研究所选取的14篇文献共涉及263名被试,其中包括60名孤独症儿童、1名智力障碍儿童、3名情绪行为障碍高风险儿童、139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高风险儿童、4名多重障碍儿童和56名普通儿童。这表明日常行为报告卡对于智力和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课堂挑战性行为干预是适用的。被试整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至12岁之间,可见大部分的干预研究集中在小学阶段。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实施人员可以是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或普通学校教师,也可以由学生同伴和家长联合实施,实施人员的选择比较灵活。
(二)干预效果
从整体干预效果来看,日常行为报告卡在减少儿童的课堂无关行为、破坏性行为和扰乱秩序行为方面,以及提高儿童专注做作业行为和增加亲社会行为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这些结果表明,日常行为报告卡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工具,可用于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和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
五、反思与展望
日常行为报告卡采用家校联合的反馈模式,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回顾当天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评价与指导,再由家长作出相应的强化,以鼓励积极的行为和改善消极的行为[63]。相较于自我监控和行为契约等其他干预方法,日常行为报告卡提供了结构化的工具、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反馈机制以及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监控和改善自己的行为。首先,日常行为报告卡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工具,列出了替代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和相应的强化方式。其次,日常行为报告卡具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和评估标准。教师、儿童和家长可以共同设定替代行为,并根据预先确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这使得儿童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目标,并通过行为结果获得相应的反馈,有助于个体改善行为。再次,日常行为报告卡以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个体的行为表现,列出了替代行为的操作性定义,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替代行为的具体含义,并提高教师评价的准确性。这种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发展性障碍儿童和干预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行为改善情况,并为进一步的目标调整提供依据。
然而,日常行为报告卡并不能作为适用于所有问题行为的唯一干预策略。如果挑战性行为是突然爆发的攻击性行为,则不能仅使用日常行为报告卡作为干预手段。同时,日常行为报告卡的本土化应用较少,干预成果还有待检验。另外,强化过程受到家长能力、时间和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64],这也使得干预过程难以控制。此外,评分结果受评分者的主观影响,难以保证评分者一致性[65]。综合上述分析,现提出如下反思与展望。
(一)探索与其他干预方式的有效组合
当前,日常行为报告卡已在干预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挑战性行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对于一些突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单独依靠日常行为报告卡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干预方式的有效组合[66]。一是可以结合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在实施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方案的同时,采取前事控制、行为教导、后果处理和生态环境调整等措施[67]。二是可以将日常行为报告卡与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正念养育训练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的认知和应对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干预,使儿童学会用替代性的行为方式来应对问题并作出反应,以清晰、冷静和非对抗的心态面对各种情境[6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干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行为选择有效的干预策略组合,以期达到最优的干预效果。
(二)丰富日常行为报告卡的研究对象
基于以往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日常行为报告卡作为一种干预策略被广泛应用,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行为和减少挑战性行为。国际上关于日常行为报告卡对发展性障碍儿童的干预研究非常丰富,研究对象囊括了不同就读环境下的孤独症儿童与注意力缺陷多动儿童以及伴有挑战性行为的普通儿童等。目前我国仅有少数研究者使用日常行为报告卡作为干预策略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挑战性行为进行研究,且研究设计以单一被试为主,被试数量和类型较为有限,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推广性和可靠性。此外,目前的研究大多没有设置对照组,难以确定日常行为报告卡对儿童挑战性行为改善的独立效果。为了验证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干预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丰富研究对象的数量与类型,设置对照组,比较日常行为报告卡干预组和其他干预手段组的效果差异。
(三)研究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多种形式
日常行为报告卡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于融合教育环境中,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而我国普通小学阶段班级人数为40人左右,再加之有随班就读的发展性障碍儿童,老师面临着更大的课堂管理压力。如何将日常行为报告卡进行调整,使之操作更为简便易行,值得进一步研究。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行为记录和反馈。通过将日常行为报告卡转变为在线形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如时间、距离和纸质材料的丢失等常见问题,并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提供更便捷的渠道。研究表明,电子版的日常行为报告卡(e-DBRC)在减少学生破坏性行为方面具有显著效果[69]。然而,目前尚未有本土化的电子日常行为报告卡应用于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样化、适应我国国情的日常行为报告卡形式。
(四)优化日常行为报告卡的干预实施
首先,有必要引入多元的评分者,以反映多元化的融合教育环境。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涉及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融合情境变得更加多样化。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不断拓宽视野,从家校融合到家校医融合。其次,在评分指标中加入达成度的考量。针对一些可量化的替代行为,可以将达成度作为评分指标的一部分,以促进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例如,在衡量“完成家庭作业”的指标时,可以根据完成的百分比来评分,不足50%记为0分,50%至70%记为1分,超过70%记为2分。再次,引入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对于能力尚好的发展性障碍儿童,可以给予他们一份日常行为报告卡,并要求他们在每节课后对自己进行评分。通过学生自己成为评分者,教师的期望和学生自身的目标将成为内在的驱动力,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并有助于干预目标的达成[70]。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家庭支持资源,例如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在线资源或培训课程等,来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行为改变[71]。
[参考文献]
[1]徐琴芳,王延培.脑电测量在儿童发展性障碍诊断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7(12): 2136-2144.
[2]Tullis C A,Cannella-Malone H I,Payne D O.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for Between-Task Transition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clud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Review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5(1): 91-102.
[3]栾华珙,景时,董欣.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技能训练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2(1):69-73.
[4][8]Chafouleas S M,Riley-Tillman T C, Riley-T T C, McDougal J L. Good, Bad, or in-Between: How Does the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Rate?[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2(2): 157-169.
[5][57]Klein C J.An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of Behavior and a Modified Check-in, Check-out Intervention Using a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D].Mississippi State:the Faculty of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2014.
[6][60]Owens J S,Holdaway A S,Zoromski A K,et al.Incremental Benefits of a Daily Report Card Intervention Over Time for Youth With Disruptive Behavior[J].Behavior Therapy, 2012(4):848-861.
[7]Lahey B B,Gendrich J G,Gendrich S I,et al.an Evaluation of Daily Report Cards With Minimal Teacher and Parent Contacts as an Efficient Method of Classroom Intervention[J].Behavior Modification,1977(3):381-394.
[9][23][39][55]李晶,郭建康.日常行为报告卡改善随读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24):50-58.
[10]Power T J,Mautone Je A,Soffer S L,et al.A Family–School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DHD:Results of A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2(4):611-623.
[11][31][32][35][40]Mires C B,Lee D L.Calvin Wont Sit Down! The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A Practical Technique to Change Student Behavior and Increase School-Home Communication[J].Beyond Behavior,2017(2):89-95.
[12]黃伟合,陈夏尧,李丹.关键性技能训练法:ABA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新方向[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0):63-68.
[13]许倩,王斐,严晨潇,等.同伴介入法在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社交技能干预中的运用——基于同伴关系的重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1(4):43-47.
[14]Riden B S .The Effects of an Electronic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on Challenging Student Behavior[D].Philadelph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18.
[15]肖崇好.自我監控理论评价[J].心理科学,2005(4):1010-1013.
[16]Crum C F.Using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ification Strategy to Increase on-Task Behavior of a Student With a Behavior Disorder[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2004(5):305-309.
[17]冯雅静.自我监控策略提升自闭症儿童学业任务专注度和正确率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9):27-34.
[18]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10-12.
[19][33][47]Vannest K J,Davis J L,Davis C R,et al.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Behavior With a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A Meta-Analysis[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10(4):654-672.
[20][34]Jurbergs N,Palcic J L,Kelley M L.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With and Without Home-Based Consequences:Improving Classroom Behavior in Low Income,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With ADHD[J].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010(3):177-195.
[21][61][69]Williams K L,Noell G H,Jones B A,et al.Modifying Students Classroom Behaviors Using an Electronic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J].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012(4):269-289.
[22]Murray E,Laura M P,Harrison L J.Changing Pattern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nd Parent Involvement From Preschool to School[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4(7):1031-1052.
[24][43]Iznardo M,Rogers M A,Volpe R J,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2020(12):1623-1636.
[25]Riley-Tillman T C,Chafouleas S M, Briesch A M.A School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ing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to Monitor Student Behavior[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7(1):77-89.
[26][48]Burke M D,Vannest K J.Behavioral-Progress Monitoring Using the Electronic Daily Behavioral Report Card (e-DBRC) System[J].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2008(3):51-60.
[27][63]Riden B S,Markelz A M,Taylor J C.Using and Evaluating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for Students With Challenging Behaviors[J].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021(1):49-55.
[28]Morgan B,Vasquez E.What How Why Teaching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Replacement Behaviors to Students With Problem Behavior:What How Why[J].The Utah Special Educator,2006(26):34-37.
[29][46]Hustus C L,Owens J S,Volpe R J,et al.Treatment Sensitivity of Direct Behavior Rating–Multi-Item Scales in the Context of a Daily Report Card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2020(1): 29-42.
[30][41][54]Taylor J C,Doris H.Using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During Extended School Year Services for Young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2017(4):525-546.
[36]Fabiano G A,Kellina P,Kelty M B,et al.Progress Monitoring Using Direct Behavior Rating Single Item Scales in a Multiple-Baseline Design Study of the Daily Report Card Intervention[J].Assessment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2017(1):21-33.
[37]Riden B S ,Taylor J C,Lee D L,et al.A Synthesis of the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Literature From 2007 to 2017[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 2018(1):1-28.
[38]Carr E G,Durand V M.Reducing Behavior Problems Through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85(18):111-126.
[42][44][45][53]Holdaway A S,Hustus C L,Owens J S,et al.Incremental Benefits of a Daily Report Card Over Time for Youth With Disruptive Behavior: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School Mental Health,2020(3):507-522.
[49]Canfield D,Catia C M.The Effects of a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Intervention: Inclusion of a Peer Mediator[J].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2022(3):614-634.
[50]Riden B S,Taylor J C,Scheeler M C,et al.The Effects of an Electronic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on Students Challenging Behavior[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2021(3):127-140.
[51]Riden B S,Taylor J C,RuizS,et al.Using a Daily Report Card to Reduce off-Task Behavior for a Student With Aus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2021(3):397-416.
[52]Ros-Demarize R,Graziano P A.Initial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the Summer Treatment Program (STP-PreK) for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Comorbi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J].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2021(1): 60-79.
[56]Mitchell E S,Mrug S,Patterson C S,et al.Summer Treatment Program Improves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5(8):2295-2310.
[58]McCorvey Z J.Addressing Disruptive Behaviors in an After School Program Classroom:The Effects of the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D].Dominquez Hills: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2013.
[59]LeBel T J,Chafouleas S M,Britner P A,et al.Use of a Daily Report Card in an Intervention Package Involving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to Reduce Disruptive Behavior in Preschoolers[J].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13(2):103-112.
[62]Fabiano G A,Vujnovic R K,Pelham W E,et al.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ming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Using a Daily Report Card[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10(2):219-239.
[64]赵楠,潘威.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20(10):22-26.
[65]Forgatch M S,Elizabeth R.Boosting Homework:A Video Tape Link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1994(3):472-484.
[66]沙鹏,雷江华.融合情境中应用同伴介入法干预孤独症儿童社交语言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23(2):72-79.
[67]胡夢娟,马苗.积极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 (14):57-62.
[68]侯婷婷,杨福义.家长执行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 (10):43-50.
[70]陈青云.融合教育中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评价[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3(1):18-20.
[71]徐素琼.美国对身心障碍者的家庭支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8(9):6-10.
Study of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in Improving Challenging
Classroom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FAN Jingwen1 HUANG Jiahui 1,2 LIN Yunqiang1
(1.Colleg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231;
2.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Longyuan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73)
Abstract:Through a systematic reviewof the core research on the use of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to intervene childrens challenging behaviors in class and comments the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i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ecaution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suppor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 is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ol that can be used to solve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behaviors.It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challeng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Key words: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daily behavior report cards; classroom; challenging behavior;intervention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