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学教师的通识素养“思维、知识及方法”

2023-12-12殷冬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9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通识思维

殷冬玲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13)

引言

通识教育源于英文“general education”,最早由美国的帕卡德教授将它与大学教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综合性教育[1]。

1945年,《哈佛委员会报告》中提到,通识教育理念。报告明确表明:“就教育的整体而言,通识教育关心学生是否成为有责任的人或公民。”[2]

通识教育虽作为舶来品,但《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对通识教育的诠释是:“大学教育中以广博的跨专业的普遍知识为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个人和社会公民。”[3]

鉴于此,将通识教育狭隘地定性为全面知识的获得,或无所不能的全科打造、全才培养是片面的。文章将从思维、知识、方法等维度重新观照乡村小学教师的通识培养。

一、以通识思维引领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一)小学教师通识思维的范畴

小学教师的通识思维涉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包括教育价值思维、教育活动以及管理过程思维、学生评价思维、教育关系思维、学校合作思维等。通识思维是小学教师每日工作的必备。

(二)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2012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2014年8月,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培养全科教师的任务,提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路径。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乡村教师培养应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

全科培养,字面解释为小学所有科目的教学知识都要具备,但落实很难。有学者认为,“全科不是指对所有学科知识都能够系统地掌握,而是指知识面相对较宽、知识体系相对完整”[4]。还有专家认为,“全科培养强调的是政府、高校和中小学的协调育人机制,而不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5]。“一专多能”就是要求学生除了毕业证上的主修专业外,还能跨学科发展,乡村小学教师既能作为行家,又能展现出“万金油”的本领。

其实,全科培养更倾向于一种共性的、通识的培养,对小学教育的框架能拎得起、拎得清,对学科知识有融会贯通的理解方式,对各科教学有通识思路的感知,对小学教育管理有宏观的认识。

(三)通识思维的引领

鉴于此,如何实现融通,通识思维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

通识思维的具体化理解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则更直接、更有效。其表现在对待教育价值需考虑个体和社会层面,包括个体的身心、知情意行、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思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促进的思维。对待原因可从主客观角度思考,比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观因素是心理本身和内部矛盾,客观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及教育等;对待过程要有“前中后”的思维,比如小学教师开展少先队活动之前要有目标设定、计划准备,活动过程中需要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活动结束后不能忘记总结、反思等;对待具体活动的分析,要结合活动本身即从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效果、保障等多方面衡量,比如学校开展教学评价,不能用一个“好”字简单概括,可以结合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发展、内容是否体现综合、方法是否多样化、过程是否注重互动、效果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体现多少、教学环境和教具材料的保障是否完备等方面分析评价;对待教育中的各类关系,多思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小学班级中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小学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等都既有相互独立的不同之处,也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对待学校合作类事宜,如果能持有“由内而外”的通识思路处理问题,也就是先有态度,后有行为,事半功倍。

此外,乡村小学教师的通识思维还需观照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渗透乡村本土思维。

二、以通识知识夯实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内容

(一)小学教师通识知识的内容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件中明确了小学教师的通识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内容

乡村小学教师培养以3+2模式为主,其中高专阶段开设的通识课程多有“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名著导读”“中国文化概论”“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程多有“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法规与政策”“中外教育史”“教育哲学”“小学教育管理”“小学各学科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乡村家庭教育”“现代农业科技”“民间工艺”等。另外,“教师口语”“汉字书写”“乐理与视唱”“美术”“师德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在初专与高专过渡时期完成。

结合以上培养内容不难发现,乡村小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通识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及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乡村特色知识的学习,体现知识本土化,回归乡村属性。这也是与普通小学教师培养所不同的地方。

(三)通识知识的夯实

新时代对乡村小学教师有着新的使命期待。乡村小学教师作为乡村基础教育的践行者,将在丰富乡村儿童的生活经验、助力乡村家庭实现共同富裕、培养乡村未来人才、改良乡村社会等方面起着推动作用。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现代公民的培养、理性的养成以及文化的修养[6]。乡村小学教师的通识知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无所不学,而更应注重打破知识壁垒,实现知识间的融通。因此,可将小学教师需具备的五项通识知识作为主线,联系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

1.自然科学知识与乡村小学教师培养。自然科学知识既可体现在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方面,也可通过科技兴农帮助乡村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致富。乡村小学教师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人力资源,自然科学中的现代农业知识是其立足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必备武器,为农业振兴培养人才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人文社会知识与乡村小学教师培养。人文社会知识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体现有小学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建设,在公民养成方面则渗透于乡村语言文化、乡村精神文明的树立等领域。乡村小学教师的语文知识可以在乡村学生普通话的理解与规范上发挥作用;英语知识为乡村小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学习层次打下基础;教育法律法规与形势政策等知识为乡村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奠定基础,也为其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如何站位与前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3.艺术知识与乡村小学教师培养。艺术领域在乡村小学的学科教育中多受排挤,陈旧的教育理念与师资的非通识性,导致小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不受重视,具体表现在被取缔或安排其他课程,节日活动、艺术活动欠缺。其实,艺术学科更重情感塑造。具有艺术造诣的人情绪稳定、思想包容、谈吐幽默、生活有趣。通过师资培养,高校将有着这样艺术气息的教育者输送乡村,能为乡村文化面貌的改善、特色农村建设以及民间艺术文化推广做好准备,真正实现乡村的文化自信。

4.中国教育知识与乡村小学教师培养。乡村小学教师需要有正确的基础教育定位,关注乡村小学生通识素养的形成,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积极更新乡村教育观念,特别是家庭教育理念。针对乡村家长不合作、家教水平偏低的现状,乡村小学教师在中国教育知识学习方面更应关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联系,关注学生当下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关注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5.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目前,乡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已具成效,村村通工程为教育教学提供基础保障。乡村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能力,运用互联网进行教育评价、班级管理的数据统计与服务水平,还需结合高校培养中的特色内容,将3D打印、乐高编程等渗透到乡村,让乡村儿童感知时代技术,萌发科技热情。此外,通识教育注重公民养成,乡村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通过服务乡村智能化建设、乡村产品网络化销售,从而履行公民责任,促进乡村富裕。

三、以通识方法融通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小学教师通识方法的范畴

通识方法,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能够举一反三灵活使用的基本方法。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通识方法包括计划、组织、表达、实施、合作、撰写、评价、反思等。

(二)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策略

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既包括显性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也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等。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卓越小学乡村教师“一专多能”的培养路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与学校管理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养乡村教师朴素、谦虚、活泼的心灵土壤。

实习实践活动,除了在高师院校常规设置的学校见/实习活动外,还有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小学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教育电影赏析、师范生教学演练等。通过参与,小学教师获得从教相关的直接经验。

毕业论文设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扎根乡村本土实际,主要围绕乡村小学教育展开,涉及“双减”政策与乡村小学教育、乡村学校管理、乡村家校共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学生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多领域。

此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实践也是高师院校针对乡村小学教师通识培养的重要策略。

(三)通识方法的融通

1.在课程教学中感知计划、组织、评价的方法。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绪论”部分都会给学生呈现学期安排,布置学习计划。计划影响目标的实现,计划具有强烈的预设性,但也不排斥生成。计划,一般是在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水平观照的基础上制订的。为了满足学时要求,计划中的学习内容有缓急、主次之分。通过大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学生就容易结合乡村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计划,进而迁移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计划中去。

同样,通过观察大学教师组织教学、辅导员组织活动,小学教师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方法影响其结果。网络化的“层级渗透”组织法,有效帮助教育者将“顾大局”与“重细节”无缝对接,“渗透”则能实现跨时段、多方位、全员化参与。乡村小学教师将优秀的组织方法运用于未来工作,提高乡村小学校园管理工作的效率。

2.在实习实践活动中锻炼表达、实施、合作的方法。师范生的实习活动贯穿教育始终,从学校周边城市小学的实习到家乡乡村小学的实习,学生从观察指导教师的表达、实施与合作,到自身实践运用,需要在不同阶段获得递进式的领悟。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培训、师范生教学演练活动,也十分注重其表达、实施与合作方法的培养。

表达方法的使用,首要考虑交流对象。乡村教师要结合乡村儿童与家长的特点,更亲和,更耐心,更要考虑潜在性、发展性,使表达更具教育引导力。实施的方法,从观察入手,结合乡村小学生贴近自然、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操作法、任务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实践。合作的方法,注重双向互动,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等积极配合。

3.在论文练笔中探索撰写与反思的方法。高校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撰写与反思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由于其岗位特殊性,长期扮演着乡村教育者和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从乡村教育者的角度,撰写是必备工作,总结汇报、工作整改、行动研究都离不开撰写,乡村学校的内涵建设急需撰写能力过硬、撰写经验丰富的教师。乡村建设者,需要不断反思、实践、再反思,才可能实现目标。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通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