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3-12-12杜鹏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特色

杜鹏英,周 璐,黄 召

(1.浙大城市学院 a.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b.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0015;2.西湖大学 教学事务部,浙江 杭州 310024)

引言

自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从而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新时期,新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浙江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并实施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现状

2016年至今,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挖掘各种思政元素,建设思政案例和思政示范课堂。目前,高校教师基本上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思政宏观专业到微观课程育人体系不健全、特色不突出。前期多停留在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上,但是思政元素庞杂,体系不健全,应该注重从学校、专业层面全局设计,突出主线,打造特色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课程思政内涵深度不足,教学执行力不强。部分教师先试先行,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如何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汇总,做好思政案例、思政元素与课堂无缝实施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课程思政手段、形式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一课堂、二课堂的融合在体系规划中需要进行立体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全面设计实施体现浙江元素、融入城市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全课程育人体系,校院专业课程四级联动,以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系统协同构建实施路径。

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关键环节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通过试点先行、特色培育、逐步推广,分阶段有序推进,实现院系有特色、教师有信念、学生有内化、成果有固化、课程有品牌的,线上线下混合的,一课堂、二课堂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努力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可推广的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群、示范课程、示范案例。总结凝练一批课程思政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围绕“开拓创业”的浙江精神、讲好“历史文化之都、电子商务之都”的城市故事、凸显“数字、城市、应用、安康”的城院特色,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并在省内外高校示范推广。

(二)关键环节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着力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各专业既要考虑课程思政元素的广泛性(覆盖面),又要突出思政元素主线,凝聚特色;做好各专业的顶层设计及各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支撑,体系推进,避免松散;做好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隐性切入,润物无声。对外,校企政院多方合作,对内横向学校多部门合作,纵向校、学院、专业、课程多层联动,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和推进工作组。多方协同师资的深度培训,做好形成良好的反馈闭环机制,构建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可持续且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3-4]。

三、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及实施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做好宏观顶层一体化设计,构建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一课堂、二课堂分类特色实施,各类有重点和特色。针对通识课和大类基础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围绕浙江省的政治、科技、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底蕴。针对专业课,围绕浙江省的科技特点,紧密对接头部企业,学科和产业结合,开展多元合作,建立凸显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面向浙江产业和经济特色,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结合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医科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新业态的教学改革;校企、校政、校院多元合作融入产业特点、职业精神,构建专业的思政特色主线。针对实践课,突出务实精神,在实践中打磨人文精神。二课堂,突出浙江省创新精神,在创新中体现发展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思政研究中心、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工作处、宣传部等部门的协作,全力支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运行实施。

(二)挖掘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

确定各专业的主题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建立课程育人目标与专业育人目标的支撑、映射关系,形成课程与专业育人目标关系矩阵,将课程思政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实施中。

围绕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梳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填写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全力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五育并举的新时代青年[5]。通识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等,构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与生命关怀、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法治文明与城市建设、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的学校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开设“贤集讲堂”“书法之美”等通识课,构建墨香校园通识课程品牌。专业课程,通过四新结合,拓展深度、广度和温度,提升引领性、时代性,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践类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性合一,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三)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不断提升已有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深化课程综合改革,丰富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7]。在此基础上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发挥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滋养作用,根据《高等学校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学院2022—2025级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从源头上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习近平在浙江·青年说”“奋斗者的青年”“革命旧址讲新课”“劳动创造幸福”“共同富裕浙里行”为主题开展特色教学活动,打造精品思政课程;结合浙江省“三个高地”“重要窗口”和“示范区”的政治优势,与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杭州党校深入合作,组建跨教研室、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专题教学组,与专业教师团队对接,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思政显性教育有滋有味。

(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构建较为科学的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求专任教师要根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对教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验实践进行重新审视,更新和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最新成果、党和国家特色建设取得的最新成就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优化教学内容,融入体现中国“四新”建设的先进技术。优选高质量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德育主线,加强意识形态审核,从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等维度严把教材审核选用,建设融入新形态、新技术的教材,获国家教材二等奖1项,真正让优质教材进课堂,充分发挥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指南作用,守好教育阵地,优化内容供给。精选教学案例,围绕“城市、数字、应用”开发“城市数字治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运河文化”“共同富裕”等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人文历史相关的特色案例,使学生在浙江“三地一窗口”、杭州数字治理第一城、数字改革第一城等地方发展案例中汲取精神力量,让课程思政鲜活起来。

(五)加强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

培育一批思政育人功能明显的示范课程,按照“先建设、后应用、再认定”的原则,由教务处牵头,在各分院推荐的基础上,从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中遴选并培育一批线上线下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课程,并对示范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全面实施与良渚博物院、管委会的合作,构建专业、课程、实践等环节的特色示范样板,通过环境设计、建筑学、考古学、外语、广告设计、新闻传播、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对接合作,讲好良渚故事,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国际传播,打造示范品牌。“四新引领”融入时代精神,校地深度融合,创设“城市数字治理、数字文旅、数字贸易、数字考古、先进计算、网络安全”等凸显“城市、数字、应用”的交叉复合特色方向课程模块10余个,以特色班、创新班为载体,全方位浸入式开展聚焦“数字+”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服务浙江、国家数字治理、数字化改革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并提供相关课程思政案例输出。

通过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使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专业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传播正能量,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凸显浙江特色、杭州故事、专业产业服务地方的特点。同时,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鼓励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参加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校内外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平台,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广泛推广特色经验。

(六)构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形成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完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课堂行为规范》,进一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表》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育人评价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加入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从而与原评价体系一起构成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从教学工作层面对课程思政提供机制保证。通过学校的在线平台“学在城院”实施广泛覆盖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督导听课、教学督查、评价体系,通过在线平台及时反馈,形成“教学指导、教学实施、教学督查、教学反馈”的闭环管理,循序渐进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在学评教中体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进一步落实“浙大城市学院教学效果评价细则”等制度。

四、建设成效及辐射应用

通过全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浙大城市学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浙江精神、杭州故事、城院特色”,结合专业特色对一课堂、二课堂分级分类实施“数字、城市、应用、安康”的主题,开创以“城市数字治理”为特色的全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通过学习强国、浙江日报等平台媒体宣传学校的典型案例、特色活动、优秀成果、典型人物。通过组织全国或全省各级交流活动,拓展课程思政交流面,在省内外高校及时推广学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为浙江省杭州市“重要窗口”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浙大城市学院的课程思政经验。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