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2023-12-12黄燕燕常怀恩汪浪红
黄燕燕,常怀恩,汪浪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a.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b.广东省食品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广东 佛山 528225)
引言
为培育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加强劳动教育[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有60多年办学历史,且是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立足佛山、服务广东”的教学宗旨,朝着应用特色鲜明、理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目标前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进一步落实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全方位构造劳动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论,通过活性、感性、理性三方面的劳动知识,让学生会劳动、懂劳动、爱劳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紧跟时代前沿,推动新技术、新思想的产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劳动教育成效
(一)设立劳动课程,普及劳动价值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时为了贯彻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学校将劳动课设为通识必修课程,记1学分,并要求所有全日制在校生必须修够劳动教育学分,若未修满学分,则不予毕业。劳动课包括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两部分内容。实践锻炼主要以实践为主,教师通过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内容,让学生直接参与服务型劳动,包括教室、图书馆、校园环境卫生清理及校外的社会实践;理论学习意旨普及劳动价值,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会劳动、懂劳动、爱劳动。劳动课主要以团体劳动教育为核心形式,并贯穿整个大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灵活搭配不同的劳动方案,同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和锻炼,劳动区域不会局限于校内。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倾向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劳动教育理念,其中“三个融合”体系是学校执行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劳动教育融合专业教育
劳动教育并非单纯让学生干体力活,而是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自主热爱劳动,特别是培养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基于此教学目的,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强化专业技能,做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手抓,寻求专业劳动教学的平衡点,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培养质量。
以我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求知楼消防改造即将收工,实验室的装修留下大量顽固污渍,为响应劳动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学院精心组织安排下,由从事多年精细化工教学的张俊敏教师带领18名化工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自制强力重垢洗涤剂。劳动课前,张俊敏详细介绍了重垢洗涤剂的配制方法和配制工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配制了大量洗涤剂,来到求知楼202和607执行劳动课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迅速行动,分发清扫工具,一部分学生进行室内卫生打扫,另一部分学生进行空间整理收纳,几小时后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为丰富校园生活,在学院精心组织安排下,仙溪校区B5实训楼举办了以“锤‘炼’意志,‘烤’验技能,‘酿’造情怀,‘烘’托氛围,‘焙’养匠心,‘蒸’服未来”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暨食品DIY活动,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活动中学生采用“烤”“酿”“烘”“焙”“蒸”等手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精心制作各类美食,同时活动邀请学院各领导和导师共享学生的劳动成果。在品鉴美食的过程中,学生会介绍食材用料、制作工艺、保鲜方法等食品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品尝后对美食进行点评,并与制作学生亲切交流。
所谓劳动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展示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同时展现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信念,巩固专业知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不误,旨在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
(三)劳动教育融合党史学习教育
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和传播积极的劳动精神,学院举办劳动教育示范课程暨党史学习教育,学院副院长陆冠尧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述红色劳动文化“南泥湾精神”的思想内涵,将劳动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让党史教育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辟“党史+劳动”的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心中建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价值观。
(四)双专业劳动教育交叉融合
劳动是伟大的、光荣的、美丽的、崇高的。劳动者最大的喜悦在于劳动者之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学院的精心策划下,18名化工专业学生在完成劳动课的打扫后,去基础楼517-518旅游模拟运营餐厅,这里的每一份饮品、每一个茶点,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精心调制和烘焙的劳动成果。化工专业的学生满足于辛勤劳动后美食带来的饱腹感,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满足于彼此分享劳动果实的欢乐。一个工科,一个管理学科,两个专业将劳动教育课无缝连接,完美实现了专业之间的交叉联动,贯彻双专业劳动教育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
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1.学校存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动手实践的不足,学生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是学校健全整体劳教评价机制,补贴相关扶持资金,锁定兼容学生实践的劳动教育场地,并配设足够的专业指导负责人,但满足以上条件不仅在精力、财力方面投入过多,且伴有一定风险,加上当前劳动教育保障措施薄弱也使之被边缘化。
2.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的科研项目、教育经费和招生指标之间联系复杂,为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必然要重视科研,相对而言,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足,甚至导致其逐渐被边缘化。
3.为增加学校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学校偏重学业考核成绩,社会实践类活动安排较少,即使开展也是走个过场,流于形式。整体来说,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育评价机制的完善度会影响劳动教育的开展效率和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2]。
(二)缺乏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和管理机制
1.在具体劳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校仅是以社会实践的模式开展劳动教育,虽有了实际的劳动教育,却忽略了劳动教育过程中内在培养的重要性,与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也修订了学生需修满劳动课学分的纲要,但劳动教育还是缺乏整体的体系化课程设计,劳动课教师缺少专业培训和指导,在具体实际操作中无法为学生提供到位的指导。
2.学校在劳教实践的内容设定上存在不足,存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劳动课内容偏向传授某类劳动技能,而忽视内在劳动素养的培养及其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发现,学校管理机制体系不够完善,在教学管理上并未安排专门负责人保障劳动课的正常进行,劳动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也有所欠缺,活动的组织安排计划不明确;在机制建设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劳动教育的后续规划和落实可行性不高,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评价上,学校现有的考核机制仅以一份劳动课实践报告考核劳动教育的效果,未能有效评估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忽略了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4]。
(三)劳动场地的局限性
劳动教育场地有限是现阶段较难处理的问题,虽个别学院和校外企业进行了合作,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劳动场地无法普及应用到全体学生。现如今,校内的环境卫生和宿舍管理等都应聘专人打扫负责,校内的众多机械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等后勤保障一般由外聘后勤公司全权负责。由于学校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劳教活动的组织安排较为被动,对此,尽管学校尝试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但因场地受限,供不应求,劳动岗位和学生数量相差较大,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走向单一化,最终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5]。
三、劳动教育提升路径及思路
(一)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基于新时代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顶层设计的加强和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势在必行。在评价体系的设置中,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两方面尽可能做到多样化、多元化。评价形式上可综合运用访谈法或学生成长档案等多形式相结合,评价主体上尝试采取群体性评价、他人评价、自主评价结合运用。此外,也可尝试开启总结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模式,总结性评价中以学生心得体会、劳动课实践报告为主要任务;形成性评价构建中将学生在劳动教育期间的行为评价录入其个人档案,或借助大数据构建线上评价系统,对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课程学习的情况、个人成长变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劳教评估[6]。
(二)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课程设计
想要保证在方向正确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劳动教育,首先,完善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对劳动课程的负责导师进行相关培训,在劳动课程中安排优秀负责人极为关键,在保证劳动技能讲解的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传授的合理性、科学性,让学生深度理解何为劳动精神,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其次,考虑劳动教育场所受限以及资金问题,学校自费建设劳动场所不太实际且费时费力,与企业合作是有效的办法,在不干扰企业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给学生留出实践实习机会和时间,或借用社会公共资源。最后,在传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专业设立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避免出现单方面侧重某项劳动技能的现象,落实全方位培育新时代人才的措施。在课程形式上,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尽量避免出现形式单一的情况;在课程考核上,除了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考核机制之外,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反馈有关意见,表达自己对劳动教育的见解也尤为重要,加快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的开展进程[7]。
(三)家、校、社会一体化协同辅助劳动教育的开展
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当融合多方协同助力,虽然学校作为劳教的主体承担主要任务,但绝不是唯一承担者,因为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性,不只是知识传授,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方面也缺一不可,为契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求,应重视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助力。所以,除在校的日常劳教外,指导教师与学生家长应积极沟通交流,例如,通过建立微信群向家长介绍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让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培养,在培养劳动习惯的同时融洽了家庭关系。此外,对应不同专业选择和相应企业合作也是不错的方案,有利于学生随时了解社会需要何种人才,在劳动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改进,增强学生自主提升的积极性,同时契合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综上所述,构建家、校、社会一体化格局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十分关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