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干预启示
——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视角

2023-12-12邓丽芳侯丹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9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案例

孙 磊,邓丽芳,侯丹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b.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c.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新生中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和性格缺陷等群体进一步增多,学生因无法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适应性心理问题较为多发。研究表明,在大学新生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比17%,其SCL-90问卷中的相关心理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常模[1]。大一阶段是学生逐渐形成生活理念、向社会人转化的过渡阶段,其自我意识、承受能力、情绪心理等方面尚不稳定,容易受到相关事件的影响而引发心理应激反应,当缺少正向的心理疏导时,极易导致心理危机,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将有可能酿成悲剧[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对此,本文基于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案例,分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索处理心理危机的思路,总结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的观念,培育学生建设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发心理危机的案例及原因

大学新生易受到生活环境改变、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际交往失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甚至轻生等危机事件,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安全稳定。本文选取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三个代表性案例,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注:为保护学生隐私,以下案例均做过适当处理)。

(一)环境变化,无法适应角色转变

案例一:学生A,男,来自边远农村,大学报到才第一次远离家乡。因性格内向,入学后虽感到孤独,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和周围同学物质及思想上的差距,也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由于一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节奏,学生A由“搓手顿足”逐渐变为自暴自弃,开始出现旷课、缺考、逃避集体活动等情况;同时,周围的新鲜事物又时刻充满诱惑,他整日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连自己的个人形象也不打理,最终因多门课程不及格导致焦虑。

中学时期,学习依赖教师督促,生活依靠亲友帮助;而大学时期,衣食住行学都由学生自己处理安排,自觉、自主,特别是自信、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好的适应性,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主处理学习生活,自信参加集体活动,自律培养良好习惯。案例一表明,有些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由此引发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极易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竞争加剧,无法准确自我认知

案例二:学生B,女,来自教师家庭,中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该生入学初期表现积极,接连参选学生会干事、辅导员助理和社团干部,然而都以失败告终。多次打击的挫败感导致她对大学的美好憧憬破灭,在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渐渐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B多门课程出现不及格,这让她更加无助和失落,时常认为自己很无能,多次表达退学的想法,后被确诊为抑郁状态。

大学生与中学生担任的校内角色不同,考试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4]。大学是各地优秀学生的聚集地,新生必须适应由万众瞩目到默默无闻的转换,尽快从中学时期成功的满足感中脱离出来,把大学作为新的起点,根据客观现实和实际能力,制定奋斗目标和发展路径,为下一阶段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案例二中,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准定位,出现消极情绪,继而发展为抑郁状态。

(三)人际关系,无法妥善处理应对

案例三:学生C,男,入学后成为积极热心的班级干部,能力突出的实践标兵。然而如此优秀的学生,因患有植物性神经紊乱,生活中常出现沟通障碍。在向家人寻求帮助而遭受冷言冷语后,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学生C出现了情绪伪装:他成了大家心中的阳光男孩,却让自己陷入了“微笑抑郁”。学生C因向辅导员举报室友考试作弊而与室友的关系紧张,而后病情进一步加重,开始出现幻听现象,最终陷入极度悲痛,因尝试搜索自杀方式被辅导员发现,后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来源不同,同学间性格、语言、作息习惯和处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素质,也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生应调整固有的交往方式,相互了解、适应、尊重和关心。案例三中,有些学生不能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压抑的相处氛围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会引起抑郁、狂躁,甚至酿成悲剧。

二、处理心理危机的思路及措施

上述案例成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需要从根源着手,点对点帮扶,多方联动,与学生一起探究产生矛盾的实质,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也应注意不要引起其他舆情舆论。具体处理过程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重点关注,合理研判

案例一中,学生A属于经济困难群体,因其经常缺席集体活动而被纳入重点关注人群。辅导员在有针对性的查寝中,多次发现其存在网络成瘾的现象;在有目的性的谈话中,逐渐了解其有自卑心理;在有意向的形象观察中,初步确定了其潜在的焦虑问题。案例发生后,辅导员适时组织班团活动:前期,辅导员全程参与并引导活动走向,重点关注学生A的行为变化;后期,辅导员成立伴学小组,有针对性地安排朋辈辅导,重点帮助学生A找回学习状态。最终,学生A戒掉网瘾,重返集体,并顺利完成补修。

对于潜在的心理问题,应提前预判,重点关注。在新生入学、考期复习、保研就业和评奖评优等特殊阶段,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家庭变故等特殊群体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适应障碍及成瘾性。因此,建立重点关注学生的“一人一策”台账,掌握主要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准确记录学生情绪和习惯的改变,是识别突发心理危机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准确定性,制订方案

案例二中,学生B因无法摆脱逆境导致情绪消极,并拒绝沟通。学院迅速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研讨制订帮扶方案。首次帮扶工作由学生B最为信任的同乡先行介入,在学生B的情绪稍有缓解、同意接受进一步帮助后,辅导员针对学生B擅长琵琶演奏的特点,鼓励其积极参加即将到来的元旦晚会。最终该生不负众望,在晚会中大放异彩,并得到在场教师的注意而进入学校乐团。此后,学生B像是给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窗,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兼顾学业的同时,在文艺活动中屡获嘉奖,成为全校皆知的文艺标兵。

对于正在发生的心理危机,应针对相关事件制订处理方案。首先,建立包括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舍友、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等在内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以便实现对学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引导;其次,根据“一人一策”台账,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多方面信息,分析学生目前心理状况的形成过程,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和定性;最后,评估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选择首次介入该事件的介入人、介入时间和介入理由,制订短期、长期的约谈和帮扶计划,适时、合理地介入该项危机事件,从而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三)及时介入,多方联动

案例三中,学生C整体隐蔽性和潜在危险性极高,因此,辅导员第一时间介入,谈话内容主要以辅导员本人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案例为主,学生C逐渐打开心扉,向辅导员倾诉想法,辅导员则转为倾听者,鼓励其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学生C商量解决矛盾的途径。同时,辅导员联系双方都信任的人员,在其可能前往的场所对其进行关注,以保证其人身安全;向该生家长说明情况的严重性,并建议家长多陪伴、多交流、多鼓励;将信息实时反馈给干预小组,研讨形成下一步工作计划。最终在全员努力下,学生C同意到医院就诊。在治疗期间,小组成员与家长一起持续跟进该生的日常,直至康复出院。

对于突发的心理疾病,若学生抗拒同外界的交流,介入人很难获取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应第一时间安抚学生情绪并建立共情,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正在被关心、被支持,从而愿意传递出更多有用的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尽情释放矛盾和痛苦、缓解压力,还有利于介入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绪探索,了解学生目前的处境,判断其矛盾的类别,创造进一步帮扶的机会。同时,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应形成合力,多方联动,增加学生的被帮扶范围和程度,为后续的心理疏导、医院就诊及愈后关注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预防心理危机的思考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5]。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前置到突发性心理危机处理中,及早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可以更好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减少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笔者所在学院依托强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先进的科学研究平台,以及浓厚的健康教育积淀,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多级联动,开展一系列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推动文化凝聚,促进学生成长,优化协同育人。

(一)提升健康文化氛围,强化健康理念认知

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陶冶大学生品德情操、树立人生导向有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院坚持开展健康引导活动,邀请三甲医院专家、上市公司高管、医疗领域校友定期开展系列讲座,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推广科普知识,提升学生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组织健康实践活动,通过下乡调研乡村医疗、扎根企业探索健康产业,使学生明确身心健康的意义;举办健康文创、海报设计大赛,提升学生自我保健、自我预防的身心健康意识。

(二)建立健康品牌活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大学生保持强健的体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释放压力与情绪,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院通过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结合专业特色,坚持开展“健康嘉年华”“夜跑”“燃脂运动”、师生球类比赛等覆盖全年的“医生健康节”系列活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发挥学科优势,组织赛前热身训练和赛后康复培训等,确保运动的安全有效,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步提升。

(三)完善全程心理培训,培育积极向上心态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主题活动,而应在课堂教学、特色班会、心理咨询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多点开花,将“三全育人”的思想贯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辅导机制。学院任课教师结合生命科学特点,在专业课上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辅导员组织“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致毕业的自己”等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增强调适能力;学生干部建立匿名解忧群,学生可通过朋辈交流方式倾诉烦恼,互助共勉;合作实习单位将教育和示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正确认识自我,欣然接受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努力成就自我。

(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协同教育体系

成功的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行政、思政、教学、科研、实习的协同配合。因此,校内外各部门应建立畅通的联动机制,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与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配套的工作流程。通过政、教、研融通,集体制订学院培养方案,贯穿、联动、渗透培养过程,建立健康教育育人的常态化机制;通过院、校、企合作,完成医学导师、企业导师聘任,增加医生、教师、工程师互通,开发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医、工学科整合,凝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多学科合力,提升对学生全面健康教育的成效,建立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体系。

结语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学生本人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对心理危机进行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实际问题,避免危机事件的扩大;充分做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避免“次生危机”的出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危机”中的自信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