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对青年革命意识的唤醒

2023-12-12赵美香杨钧期

现代交际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中央苏区苏区

□赵美香 杨钧期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疯狂围剿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号召苏区青年参战,以壮大反“围剿”军事力量。但作为苏区中坚力量的青年群体因长期受压迫,革命意识较为淡薄,革命战斗力也有待增强。为此,中央苏区开展了革命理论教育、阶级动员和“扩红”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以提高青年的革命意识,凝聚革命斗志,增强其战斗力,助推苏区青年投入革命洪流。

目前,学界主要聚焦于以中央苏区青年工作为主体的研究,以中央苏区青年为中心针对青年革命意识变化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仍有研究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中央苏区革命斗争为中心,探析苏区青年革命意识觉醒的状况,梳理苏区促进青年革命意识觉醒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以进一步丰富中央苏区青年革命工作研究。

一、中央苏区青年对革命的认知状况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反革命气焰日渐嚣张,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1931年中央苏区创建,随即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为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认识到“青年工农群众在革命中有很大力量,而且有特殊要求,发动广大青年群众参加革命是十分必要的”[1]。但苏区青年革命意识较弱且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对革命认知存在些许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对革命形势缺乏认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并在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青年工作是整个革命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2],革命的成功必须依靠青年力量。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开始疯狂“围剿”苏区。但作为革命中坚力量的苏区青年长期处于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受其欺骗宣传的影响较深,部分青年革命意识较为淡漠,不仅对革命理论认知不清,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开始“动摇犹豫”。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赣南和闽西地区成为国民党的统治区域,在此区域实行党化教育,推行愚民政策,甚至剥夺工农群众的受教育资格,宣传“消灭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思想……将工农群众排除在教育之外”[3],并将教育经费用于反动革命。同时,国民党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还提出“凡经审察确为属于共党之理论方法机关运动者,均应积极铲除,或预为防范”[4],以此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进行“封锁”,进一步扼制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传播。

1931年中央苏区创建,曾受国民党压迫和精神折磨的部分苏区青年思想封闭落后,无法分清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区别,不敢接近共产党[5],且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倡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反动统治从而获取解放的革命思想;相反,其简单认为应该通过和平过渡的手段获得解放。除此之外,部分青年群众还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战争简单理解为土地而战的斗争,认为革命的目的仅仅是获取土地,未清晰认识到革命的实质。因此,发展青年工作,增强这一部分青年群众对革命的理论认知,提升其革命意识尤为重要。

2.青年的革命视域较窄

中央苏区青年的革命视域是衡量其意识觉醒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从青年的革命视域可探索到其思想世界,有助于剖析其融入革命斗争的主要方式,象征意义极大。在中央苏区成立前,其核心区域受国民党统治,该区域青年劳苦群众因长期扎根于经济低迷、文化落后的偏远山区,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同时,因国民党抹黑共产党形象,一时间“‘共产党是杀人放火的’口号,在群众中还很流行”[6]306。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因国民党封锁而无法完全渗入苏区农村地区,更无法得到所有农村青年贫苦群众广泛的理解和响应。

部分青年群体受国民党的驯化和蒙蔽,常常安于现状,无法接触到先进革命理论,加之白色恐怖和战争环境的影响,其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淡薄、革命视域较窄,无法全方面、多方位看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此外,因大革命后期赣南各地发生诸多农民武装暴动,虽取得一定的胜利,但许多革命群众被残忍杀害。[7]青年劳苦群众囿于社会压迫和自身条件惧怕革命,仍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战争看作简单的农民暴动和土地革命,没有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因此,些许青年劳苦群众不仅无法将革命作为社会解放和个人解放主要方式,而且也不曾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8]。

1931年,中央苏区建立,国民党疯狂进攻苏区。在此危急局势下,中国共产党动员苏区劳苦青年群众积极参加革命。但作为革命事业先锋力量的青年群众面对前所未闻的苏维埃革命时呈现出不同态度,有革命意志坚定者、为减少损失和保存力量的暂时妥协者、反水逃亡甚至反抗革命者。[9]其中,妥协者和反抗者因革命视域过窄,未能将反“围剿”战争同自身解放相结合,革命响应度较低。为此,中央苏区注重开展青年工作,提升青年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引导青年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以拓宽其革命视域,动员其支援或参与革命,并将个人解放和社会解放相结合,以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3.青年缺乏革命自觉性

革命自觉性是人们依据自己对于革命理论的科学认识,能动地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积极精神状态,它是在实践中衡量革命者觉悟程度的标尺。在中央苏区成立初期,国民党联合豪绅地主阶级收买当地落后青年工农群众消极抵抗革命,还“更进一步的用改良欺骗宣传,甜言密〔蜜〕语娼妓式的嘴吧〔巴〕,欺骗落后群众”[6]90,“尤其是在农村中山人‘安居乐业’‘安分守己’等口号蒙蔽了很多的落后群众,甚至久经斗争的少数农民,在白军包围后,有‘国民军也还好’的感觉”[10]。

国民党进行虚假宣传,蒙蔽青年革命意识,使得深处偏远农村地区的青年劳苦群众逐渐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对革命的惧怕感愈加强烈并与革命保持距离。苏维埃革命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是一种主动选择与行动;但对于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的民众来说,是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和认识的。[11]故而,面对国民党军事“围剿”苏区时,落后的青年贫苦群众囿于自身思想和社会压迫的惯性,并不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为实现人民的统治,缺少革命自觉性。同时,他们仍认为反“围剿”战争“与己无损,与己无关”,并未以最大的热情和斗志去支援或参与保卫苏区的革命斗争,其革命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待提升。

中央苏区成立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苏区的“围剿”,革命形势危急,作为保卫苏区主力的红军遭受了极大困苦。在如此困苦条件下,若要存续红军力量以取得反“围剿”胜利,必须将青年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来培养,并将提高其革命意识作为革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增加苏区青年对革命的理论认识,拓宽青年革命视野,提高青年革命自觉性,并动员其积极参与革命,才能挫败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真正保卫苏区。

二、中央苏区提高青年革命意识的措施

苏区青年劳苦群众占据苏区人口的30%,是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中央苏区时期,基于苏区复杂的革命形势和苏区青年群众的革命认知状况,党团开始重视对苏区青年的革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青年工农群众成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后,苏区中央局从革命教育、阶级动员、“扩红”实践等方面提升青年革命意识,引导其参与保卫苏区的革命斗争。

1.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和教育

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到,开展革命斗争需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但由于无产阶级群众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2]中央苏区部分青年群众受众多因素影响,对革命认知不清晰。苏区中央局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借助学校教育、书籍、报刊、广播、标语等媒介,向青年群体“灌输”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以提高其阶级觉悟和革命认知水平。

苏区中央局注重发展青年教育工作,强调要“实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教育”。基于苏区青年群众现状,先是通过创办夜校,开设识字班,组织读报团等,提高青年文化素质。在夜校中设置国语、音乐、赤语等课程,其中国语课会传播革命理论,音乐课采用革命歌曲为教学内容,赤语课解释各种标语和口号。[13]151同时,夜校以“能写信、作报告、能看《红色中华》”为毕业标准。据统计,1932年江西会昌等14个县共有夜校3298所,学生52298人,识字组19812个;到1934年时,江西、福建、粤赣三省有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13]148在提升青年群众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苏区“积极创办从列宁小学到苏维埃大学的新时期革命教育体制”[14],鼓励广大青年群体深入学习革命文化知识。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以自学和重点讲解为主,开设联共党史、工人运动等课程,教育学生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苏区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中央苏区除通过学校教育向苏区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借助《青年实话》出版“马克思纪念专号”,利用报刊的重要篇幅对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无产阶级思想源流做出详尽介绍。同时,还设立“纪念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的专刊,并刊载关于列宁与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发展的重要关系的文章,对列宁的革命斗争事迹进行简要介绍,以此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广泛宣传。除此之外,中共中央还特别强调团组织要号召青年团员和群众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苏区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和教育中增强了革命理论认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战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利用革命话语对青年进行战时动员

中央苏区地处宗法观念较为浓厚的江西地区,青年深受宗法观念影响,且长期受国民党剥削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淡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通过《青年实话》发表革命檄文,分析革命战争形势,传播党的主张,指明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从而引导青年进行阶级划分,激发青年阶级革命意识。

苏区少共中央局通过刊发剖判国内局势文章,“立即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热河与国民党无耻出卖中国……揭破国民党一切欺骗武断宣传”[15],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的可耻行为,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和投降政策的卖国行为。同时,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热河进攻平津,在《中央为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瓜分中国给各苏区党部的信》中指出:“帝国主义直接的武力进攻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危险是异常的紧张起来了!”[16]并以直白有力的语言直指国民党的无耻行径。

中国共产党除刊发文章指明革命局势外,还深入农村地区组建或重组中共党组织,并聚合有志青年群众力量揭露国民党联合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劳苦大众的现实,指出封建迷信是国民党蒙蔽青年革命意识的工具。以此告诫苏区青年农工群众打破宗法观念,对地主阶级进行斗争,并反对豪绅地主将群众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粉刷标语和印刷宣传册等方式激发青年、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并指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必须为巩固无产阶级在苏维埃运动中的领导权而斗争”[17]。中国共产党利用革命话语将国民党对外卖国、对内搜刮人民群众的无耻行径公之于众,引导苏区青年群众认识被压迫的痛苦根源,激起青年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并动员其支持反“围剿”斗争。

3.依托“扩红”,发动青年参与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动员下,中央苏区青年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逐渐提高,革命愿望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为应对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围剿”,保护苏维埃政权,苏区颁布《扩大红军问题决议案》,开展“扩红”运动,发动青年参与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检验革命理论,提升革命意识。但苏区青年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既有家庭劳动的重担,又有革命斗争的重任,只有解决其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动员苏区青年群众去当红军参与革命斗争。基于此,中央苏区采取政策优待从军青年及其家属,大力宣传和践行《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和《执行红优待条例的各种办法》,并发动群众“替红军家属耕田,做家事,帮助红军运输、担架,修桥铺路,做草鞋、套鞋慰问红军,垦荒地种粮食供给红军和苏维埃”[18]。同时,苏区中央局还发动家庭妇女支持青年群众革命热情,鼓动青年参与革命斗争。

在解决青年后顾之忧时,苏区中央局还在报刊上发布各业青工斗争热烈的文章,描述老板未履行苏维埃政府“劳动法令”,压迫和开除具有斗争意识的青工,青工组织起来与老板交涉,并取得胜利的事件。[19]而后,发布《中国共产党共产青年团苏区中央局告工农劳苦群众与红军战士书》,指出英勇的工农红军在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央苏区红军在积极进攻中也给了敌人以重大的创伤,巩固并扩大了苏区,通过报道革命胜利事件引导青年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强调青年在面对强劲有力的敌人时,要坚持抗战,抗战胜利果实终将属于我们。苏区引导青年树立战争必胜信念,从而号召其参与革命武装,充实红军力量,进行反“围剿”斗争。

基于苏区青年革命认知现状,苏区中央局注重提升青年革命意识。先是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教育为前导,随之以革命话语引导苏区青年进行阶级划分,进行阶级动员,而后依托“扩红”运动,发动苏区青年参与革命斗争。这不仅促进了苏区青年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而且对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战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央苏区提高青年革命意识的效果

在中央苏区成立前,国民党在该区域推行愚民政策,阻碍革命思想在青年群体中传播,青年的革命意识较为淡薄。中央苏区建立后,苏区中央局采取理论教育、阶级动员、革命实践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措施,提升青年革命意识,既提高了青年的身心素质,改变了青年的精神面貌,也提升了青年革命水平,激发革命斗志,又壮大了红军力量,确保革命战争胜利,同时还推进了苏区革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改变了苏区青年精神面貌

苏区青年因受封建思想的侵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革命认知状况不太清晰。中央苏区成立后,通过开办夜校、识字班等提升青年文化素质,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启发青年群众革命觉悟,动员其参与或支援革命战争。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苏区青年群众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他们深刻认识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本质,只有积极进行无产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解放自身。同时,青年群众积极参与生产,最大限度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

在反“围剿”战争激烈之时,苏区青年群众以“一切为了前线”为行动准则,自觉开展节省运动,加紧生产,踊跃支援革命战争,提出要“多种一棵菜、一升豆、一斗粮,支援红军,使红军吃饱饭,打胜仗,缴机关枪”[20],以保证红军的供需给养。在中央苏区青年的积极参与下,中央苏区的物资得以丰富,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苏区青年在理论熏陶教育、阶级动员下,主动肃清陋俗文化,接受革命文化洗礼,提升革命的主动性,实现由最初的惧怕革命到逐渐接受革命,再到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主动参与反“围剿”战争的重大转变。苏区青年革命意识逐渐提升,身心素质有所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增强了苏区青年的革命斗志

中央苏区时期,苏区中央局除对苏区青年灌输革命理论外,还借助革命话语宣传革命发展的危急形势,阐明青年群众受压迫的现实,揭露帝国主义、国民党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罪行,激发青年的革命觉悟和斗志。苏区青年群众在革命话语宣传影响下,不仅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而且革命斗志空前旺盛,还自觉成为革命话语的践行者和革命斗争的参与者。

苏区劳苦青年群众革命斗志高昂,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自觉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并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夺回了属于农民群众的土地,获得了革命果实。另外,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苏维埃区域中的青年,担任后防(方)勤务及其参战者……有的于必要时才集中,完完全全是青年的军事武装组织……敌人进攻苏区,青年群众是表示得不怕死的精神,与之抗抵者有之”[21]。在革命话语的动员中,苏区青年不仅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还激发了阶级革命意识,增强了革命斗志,继而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提升革命水平,革命意识进一步觉醒。

3.壮大了苏区红军革命力量

1930年10月至1934年9月期间,国民党先后五次对中央苏区共产党进行“围剿”。国民党占有军备精良且兵员充足的绝对优势,对中央苏区投入的军事力量逐次递增。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境况下,仍进行顽强的抵抗。中央苏区处于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为破解危局,中国共产党发布“扩红”政策,动员苏区青年参与或支援苏区革命战争,在革命实践中提升革命意识。

经“扩红”政策的号召,苏区青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节衣缩食,尽力支援革命战争,在1932年初至1933年2月期间,扩大红军数量约86700人,如“赣县苏区,从建立苏维埃政府到现在,青年去前线当红军的,共计两千一百四十二名,内有团员三百八十六名,并且完全都是自愿的”[22]。苏区各地到处涌现妻子劝郎、父母劝子、兄弟争当红军的动人场面。经此,中央苏区红军队伍不断壮大,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中央苏区对青年革命意识唤醒的当代启示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青年工作都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同党和国家事业息息相关。中央苏区时期,苏区青年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反围剿”斗争的先锋力量,推动着苏维埃事业的发展。中央苏区对青年革命意识唤醒这一工作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

1.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认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3]。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认识到青年是革命的生力军。党的领导人积极参与青年工作,深入了解青年的心理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导。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青年工作,包括组织青年参加革命斗争、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等,苏区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革命意识逐渐被唤醒、革命自觉性逐渐提升,并踊跃加入红军,成为伟大革命事业的参与者,成为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领导,强化党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培育具有理想信念和伟大抱负的新时代青年。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青年工作才能实现战略性发展,才能凝聚青年力量,淬炼青年过硬本领。

2.坚持以服务大局为青年工作的目标引领

坚持以服务大局为青年工作的目标引领,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青年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以服务中心大局为导向,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多种方式开展青年工作,促进苏区青年工作革命意识觉醒,引导青年参与中国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这是党的青年工作服务于革命斗争这一中心大局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党的青年工作必须要服务于这一大局,这样才能确保青年工作与国家发展相一致,才能引导青年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自身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党要以服务大局为青年工作的目标引领,并将青年工作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支具有责任感、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青年队伍,引导青年一代在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伟大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坚持以实践为锻炼青年的方法路径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引导青年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实践,在实践中增强青年革命意识与实际本领,推动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和发展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变的特点,青年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并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实践不仅是一种行动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实践,青年能够将其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行动,从而不断迭代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实践中,青年需要面对各种实际情境和挑战,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检验来解决问题。这种实践锻炼能够使青年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青年工作必须要以实践为锻炼青年的主要方法路径,从政治上着眼、思想上着手,引导广大青年投身于新时代火热实践中,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在实践中展现青年风采、激扬青春力量。

五、结语

在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背景下,中央苏区开始创建和发展壮大,并成为这一时期全国最大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因其具有的核心位置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但作为苏区主要力量的青年群众对革命理论缺乏认知,革命视域较窄且缺少革命自觉性。苏区随即将发展青年工作、促进青年革命意识觉醒作为党团重要任务之一,通过革命理论教育、战时动员、“扩红”实践等方式提升青年革命意识。这改变了苏区青年面貌,激发了苏区青年革命斗志,使苏区青年成为革命事业的后备军。同时,苏区建立起服务于战争、结合实际、适应苏区青年需要的宣传动员体系,为新的历史时期扎实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中央苏区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人民教育家柳湜研究
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