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演绎
2023-12-12张国廷
□张国廷
(中共昌吉州委党校 新疆 昌吉 831100)
国家安全工作关乎国家顶层设计,关乎基层社会治理与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了新的定位和新的解释。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内涵,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对于国家安全的新提法、新论断,让国家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人心,是新时代我们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稳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家安全理念现代化的历史变革
1.中国古代传统的以“王朝利益”为主的安全理念
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能表达“国家安全”概念的描述,如“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弗敬”(《尚书·五子之歌》)、“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左传》)等描述。虽然尚未明确出现“国家安全”之词句,其描述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但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为维护自身王朝利益安全,以及确保与周边势力保持稳定关系,也形成了不少关乎国家安全的表述。这些表述当中所体现的思想,已经具有浓浓的国家安全理念,由此也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来国家安全理念的总基调。
2.近代以来以“救亡图存”为中心的安全理念
中国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然而,19世纪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发生,工业文明的强势进入,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经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成为被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此一时期,形成了以救亡图存为主旨的国家安全理念。无数仁人志士立志救国,从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实告诉我们,旧式的农民战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注定拯救不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为全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完成民族救亡与实现民族复兴,改变了中国国家安全曾一度失守的现状。
3.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军事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威胁,国家安全问题更多的是要维护国家政权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是要防止新生的国家政权被颠覆的问题。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安全问题就是如何保护新生的政权安全,形成了以军事安全为主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理念。但从理论上来说,此时期并没有出现“国家安全”这一指向性明确的专业术语,更没有形成关于国家安全领域的系统性国家安全理论。在学术界,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国家安全”一词,但多是对他国国家安全机构和政策法律等的说明评价。
4.改革开放以来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邓小平同志面对时代之变,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判断决定了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提出抓好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解决我们所有面临问题的关键。自此以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重点工作的转移也同时决定了我国安全重心的转移,开始更加注重经济安全以及与经济相关的安全问题。国家安全理念由此突破了所谓传统安全理念的认知,由政权安全、军事安全拓展为非传统领域安全,即经济安全。时代主题的转变催生了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国内发展形势的转变也催生了国家安全理念的变革,国家开始谋求建立各领域综合安全体系,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发展形势。这一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基础促安全新格局,形成了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的国家安全观。同时,军事战略也有了重大调整,从随时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转变为集中精力开展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外交战略上,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国际上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条外交方针,为国内建设争得和平的国际环境。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国家安全”一词首次出现于我们的党内文献是在198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加强反间谍工作,国务院提请这次大会批准成立国家安全部,以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1]根据具体内容表述,这是关于成立国家安全部的申述。此后不久,国家安全部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便是完成反间防谍及隐秘战线的工作,是为确保在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部门。
5.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环境趋向缓和,以冷战结束为标志,世界范围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再次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安全形势的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形势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特征,呈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特征。党中央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深刻指出:“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2]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交往交流加深,由此引发全球性问题,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也日渐增多,国家安全外延进一步扩大,具有全球安全的理念色彩。据此,国家安全理念已不局限于国内安全,而是要在国际社会上构建和谐社会,主张深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合作,以促进人类共同安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国家安全”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文件当中,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具体表述为,“要继续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公安、安全等部门的建设,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3]。整个报告中“国家安全”只出现一次,并且与军事国防、武警公安、国安部门工作等处于同一段落,出现在论述隐蔽战线工作的表述中,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传统安全特征。在其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安全”和“国家安全”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党的十五大,“国家安全”一词出现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章节。[4]党的十六大,“国家安全”一词出现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等章节。[5]党的十七大,“国家安全”一词出现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等章节。[6]由此可以看出,有关国家安全的阐述,都是立足国内,追求区域安全、全球安全的新安全观。
6.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阶段有了新的历史定位,迎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定位决定了我们的发展需要有新的风貌,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新时代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国家安全的理念急需结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党中央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为有效应对复杂的发展形势,国家安全理念须改变之前的区域化、模块化、领域化观念,从国家利益整体、国际利益整体出发,强化安全的体系化建设,在确保现有国家安全利益保障的基础上,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致力于强化新时代国家安全能力的塑造。从系统的安全理念出发,国家安全作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其理念也进一步完善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的国家安全理论,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立足国内统筹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安全形势,强调加快推进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三是与时俱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四是立足国际,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搭建强有力的国家安全工作统筹平台。这已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雏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家安全”一词出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7]等章节中。可以看出,国家安全重要程度虽高,但在党代会的表述中,其仍然隶属于社会建设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板块。直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已是当务之急。在紧锣密鼓之筹备下,国家安全委员会于2014年正式成立,同年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总体国家安全观也首次正式提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置从中央一直下设至县市,统一由地方党委领导。自此,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搭建完成,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有效提升了国家安全工作水平。同时,关于国家安全的理念,在党代会报告中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段落。
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十四个基本方略,其中第十个基本方略即是讲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独立段落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写进了修改后的党章。这是国家安全理念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首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而且以独立的段落、独立的思想融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整个报告中,国家安全理念还是不具有系统的独立性。因为在报告中,对于如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系统描述是在“社会治理”章节中的一个方面,即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8]中的第七方面进行描述,也就是说国家安全的具体部署安排,是归于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也说明国家安全虽然在形式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个不够完善和系统的理论。尽管如此,关于国家安全的内涵,却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里面,对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重新表述,讲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表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而且首次将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的追求也纳入社会主要矛盾的范畴,安全理念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伸。2018年党的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逐渐形成了大安全理念。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中,国家安全也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专门增加了有关国家安全章节。这在以前党的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是没有的。“十四五”规划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其中纳入国家安全内容,并以“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9]为标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足见国家安全工作已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2020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这次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主题就是国家安全,从10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我们未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这标志着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7.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特征的大安全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国家安全作为报告的独立一部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阐述,即第十一部分。通过研读相关段落我们发现,国家安全开始有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在形式上,表现为整体报告中独立的一个章节;在实质上,国家安全也形成了独立系统的理念。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国家安全领域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也可以说实现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理念的历史性变革。除了集中论述国家安全部分的篇幅比以往党代会报告和党政文件中的数量明显增多外,报告关于国家安全内涵的论述也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刻。报告在第十一部分,以独立章节论述国家安全工作,表述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0],并从四个方面具体分述。从章节的表述当中就可以看出,新时代国家安全不仅仅涉及国家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问题,而且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基层社会稳定问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在具体阐述中我们看到,国家安全不再作为强调其他工作重要性的陪衬,不再隶属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而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囊括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把原先分散于各个领域的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集中归置于国家安全问题之下,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报告也一改之前把国家安全置于军事国防、外交外事等部分论述的局限,厘清了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社会安全的关系,纠正了把国家安全看作公共安全一部分、把国家安全工作看作社会安全治理一部分的认识偏差,从而形成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局下,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大安全观。
二、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到了“七大体系”,即三大基础体系——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四大专项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11]“七大体系”的提出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理念总体性、丰富性、科学性的重要体现,这是前所未有的。
1.突出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内部、外部的双重压力空前加大,问题也愈加复杂突出。在处理涉外的安全事件中,由于缺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缺乏应急迅速的统一工作机制,处理问题严重滞后,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12]紧接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这是由党中央总书记任主席的国家安全工作机构,其职能兼具外部安全、国内安全,更加强化党对国家安全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一经成立,从上而下,由中央到县市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相继成立,而且都是放在地方党委之下,由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为强化党的领导,落实国家安全的责任制,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压实各级主体责任[13],明确规定履职不力的惩戒措施。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颁布出台,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党的绝对领导。
2.突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0]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内涵上来讲,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其内涵是从11个方面系统全面深刻地论述从哪些方面、怎么样有效维护国家安全问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国家安全形势逐步演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如何确保海外企业、海外投资、海外务工人员、海外留学生等众多的利益安全问题,新增了海外利益的安全;随着高新边疆领域的开发,为维护新型领域的安全问题,又新增了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为更好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增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领域安全”。在“坚定维护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的基础上”[14],形成了20个主要领域的国家安全。从11个领域拓展成20个领域,说明国家安全理念的发展完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动态完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在与时俱进地把握安全内涵外延的同时,还需要抓住其主要内在逻辑,内涵外延可以延伸,但其内在逻辑始终未变,即“五大要素”贯穿于始终。
3.突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理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三个历史决议当中首次在阐述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上一改之前统筹发展与安全之表述,变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这是我国安全理念的重大调整:维护是对现有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守,塑造是对未来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超前维护。中华文明诞生于传统农耕文明,在此渊源之下,中国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维护国家安全的举措也是执着于防御性政策。而面对西方热衷于建立军事联盟,频繁进行贸易保护,对他国实行无理的长臂管辖,企图颠覆他国政权的价值观外交、颜色革命等,中国原有的温和的防御性的安全理念已不足以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挑战。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需要从根本上调整维护国家安全的理念导向,突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立足国内形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塑造地区安全形势,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用力组织好“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地区性活动,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引领,宣传中华文明因包容而历经五千年不中断的历史经验,驳斥西方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揭露其“以我为中心”、频繁制造国际紧张局势的发展理念,呼吁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文明开放包容的世界。
4.突出《国家安全战略纲要》的部署落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碍于国内发展各方局限,我国一直未能制定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给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部署安排造成很大困难,也出现很多现实问题。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国家安全相关工作加速推进,开始加紧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在各方努力下,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正式出台,对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安排。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为确保《国家安全战略纲要》的顺利实施,在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中加强了对《国家安全战略纲要》顺利实施的法律方面的规定,以立法的形式,对国家安全战略纲要的工作部署做出明确的条文规定,保障了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在新时代,面对世纪变局的复杂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前谋划,再次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以下简称《战略》),结合新的形势做出新的部署安排。《战略》强调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新安全格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重大核心利益不受外部侵蚀;在国际社会中,“要综合考虑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努力以自身的安全建设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安定,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安全才是真的安全”[15]。
5.突出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安全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内容,也由此纳入法治轨道。2015年新的《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做出非常明确的法律规定,从法律上、制度上加以保障。除此之外,在涉及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针对恐怖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针对突发事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安全形势的变化,颁布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针对香港形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针对国家重点领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针对疫情防控的需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等,基本上形成了我国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总体上能够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需要。
6.突出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国家安全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强化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采取多样化形式,突出抓好两大教育培训体系,即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培训的科学性实效性,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一是要切实加强国家公职人员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根据形势发展需要,2016年中宣部印发《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等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干部读本,要求国家安全相关内容必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班次及课程的设置,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国家安全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的培养,以及主动承担维护各自领域各自行业各自地区安全责任的意识。二是要强化国家安全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受我国综合国力的制约,“西方主义”以其强势经济、科技、军事基础为突破点,向各国输出其“普世价值”观,而我国未能掌握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话语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迫切需要有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家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以适应国家迅速发展的形势需求,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2021年,我国开始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有条件的高校需成立国家安全学院,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均增加了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设立国家安全学学科,增加国家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以学科建设、教育培训,丰富国家安全常识,强化共同的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集体意识,提升国家安全综合能力。
三、结语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国情和21世纪中国的历史方位,积极回应国家安全发展重大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提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命题,明确了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指明了国家安全的道路和方略,实现了中国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历史性变革。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公民,我们更应深入学习理解,广泛宣传教育,积极投身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