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研究
2023-12-12郭树华闫卓群
郭树华 闫卓群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时代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特点,提出了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地位、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等核心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先进的思想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2。新征程上推进共同富裕面临更多棘手问题和更大困难挑战,在各种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的环境下推进共同富裕,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其内在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并持之以恒地用其指导实践,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断深化共同富裕建设,持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历史思维: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合规律性和必然性
历史思维就是将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立足当下实际、总结过去经验、规划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以“大历史观”观照现实议题,他把共同富裕置于社会主义发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长河中,从历史的多维耦合中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合规律性和必然性。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命题。最早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托马斯·莫尔、圣西门等就对不平等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倡导建立“乌托邦”式的“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社会。在全面分析资本主义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提出解答资本主义内在矛盾问题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建设发展的目标正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世界各地相继爆发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下的苏联以“新经济政策”等政策措施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道路,逐渐走向解体。我国始终坚持发展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明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这一论述更加凸显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充分论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然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追求
“公平”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恒定追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描绘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与共同富裕要求的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民富裕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儒家倡导的“大同”理想社会就是古人追求共同富裕的朴素表达。近代以来,无论是《天朝田亩制度》勾勒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生活,还是康有为设计的大同社会,抑或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天下为公”理想,都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人民以高昂的热情参与“一化三改”,推动建立共同富裕的制度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人民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各领域改革,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增收致富。新时代,人民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在共建共享中实现生活水平质的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3]9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承继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追求。
(三)共同富裕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抓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民“共同的富”“共同的强”[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开展调整改革,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先富带后富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准确识别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把共同富裕提升到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建设跃入新阶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推进共同富裕,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二、战略思维:从整体上加强共同富裕顶层设计
战略思维是一种着眼长远、谋划全局、把握大势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以宏观、系统、全面的战略思维从整体上谋划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一系列重要论述擘画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重要抓手、根本保障。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142,同时,他进一步从六个方面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重点:“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5]144-146。这些重要论述从整体上阐明了共同富裕对象的全民性,包括城乡区域不同民族、职业、性别、年龄等各类人群;同时也体现出共同富裕内容的全面性,即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全面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所擘画的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接续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步走”战略
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扎稳打完成各项战略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整体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机融合,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步走”战略。即“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习近平总书记谋划的实现共同富裕“两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相关论述的丰富和深化[6],这一战略安排立足国内国际发展大势,视野更宏观、内容更具体、步骤更明确,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落实的战略步骤。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同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范畴,二者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高质量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能够有力推进共同富裕。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7]。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创造性论断。高质量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能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又能够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财富的“蛋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朝正确方向持续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根本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6。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克服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重挑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勇气直面党内存在有些党员信仰动摇,弱化党的领导等问题,全面从严治党,让党的领导贯穿推进共同富裕事业的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三、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全面、系统、动态考虑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以辩证思维处理共同富裕的多重关系,以厘清各种复杂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有重点地认识和推进共同富裕。
(一)把握长期性与渐进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把握好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与渐进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既要充分认识这一伟大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不畏艰险,锚定目标,又要避免急于求成,坚持稳步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5]143。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越是需要长期奋斗,越是需要锚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长期性的认识内含着必然性,他创造性地丰富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把共同富裕提高到事关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就是为了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必然性,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必然要求循序渐进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积累,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从顶层谋划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步走”战略,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从而推动共同富裕渐进发展。
(二)把握总体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不仅有先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容也存在差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总体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5]146。一方面,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共同富裕提高到战略位置,深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人民最低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从总体上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允许总体性统领下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我国城乡区域间存在经济基础、自然禀赋、历史传统等现实差别,尊重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差异。我们允许差异存在,这是尊重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始终高度警惕,允许的差异从来都是合理范围内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5]142,这为我国不断缩小个体间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性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把握共建性与共享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把握共同富裕共建性与共享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共建是必然前提,共享是必然目标。可以说,全民共建就是做大“蛋糕”的过程,全民共享就是分好“蛋糕”的过程。一方面,激励全体人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全民共建中创造更大财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盘考虑谋划,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持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同时,推动各层级、各类型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全面提升全体人民综合素质,激励全体人民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都能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全民共享机制,在共享发展中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明确以协调、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一系列举措切实保障了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从而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四、创新思维:不断挖掘推进共同富裕的潜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以问题为导向,因时因地破除陈规旧习,以积极的开拓创新实现超越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阶段发展变化,对共同富裕的地位、内涵、路径等核心要义进行了创造性的认识和把握,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制度、实践不断创新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推动共同富裕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导共同富裕高效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具理论性、创新性、科学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找准了方向。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把共同富裕提高到事关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进而扩展到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加有力回答了我们为何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其次,关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142。最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论断,并就高质量发展提出“四个必须”明确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8]。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做好了部署。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论述既有宏观架构又有细致安排,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立足原有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成果。
(二)推动共同富裕制度创新
实现共同富裕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变化推动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42。一方面,以制度创新做大“蛋糕”。首先,通过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制度文件,强化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定了党对共同富裕建设的坚强领导;其次,创新城乡区域结对帮扶机制,深入挖掘区域联动发展新优势,推动先富帮后富取得更大进展;最后,通过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文件,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中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另一方面,以制度创新分好“蛋糕”。持续加强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工资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建立更加完备的税收体制,逐步减少间接税征收、增加直接税征收。加强对农村、落后地区重点投入的制度化建设,完善专项扶持资金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完善第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以更规范化的制度创新为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做好保障。
(三)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意识,强调要运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主动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推动共同富裕实践不断实现创新发展。面对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他以更大的魄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面对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公平还是要效率的问题,他以高超的智慧提出运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既增强了发展活力,保证了效率,也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保证了公平;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他大力推动落实生态优先战略,推进绿色经济深入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为长期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保证;面对“富脑袋”与“富口袋”的问题,他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特别是重点推动农村以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保证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创新。
五、底线思维:主动防范化解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
底线思维就是主动掌握事物性质转变的最低界限,以有备无患、防患未然的心态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党的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坚守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
(一)避免思想动摇,坚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底线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不管遭遇多大的阻力,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思想动摇,我们必须坚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充分认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5]146。一方面,以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能在坚定党对共同富裕的领导上有任何思想动摇,这是确保我们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坚定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意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要求,坚决摒弃松松劲、歇歇脚的懈怠思想,锲而不舍地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时刻谨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到事关党的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从而保证共同富裕的推进既有效率又有质量,真正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根本方向。
(二)避免平均主义,守好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底线
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推进共同富裕要守好分配底线,谨防陷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建立在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在推进过程中,还是在最终实现后,它都绝不是要求所有人同时获得同样的财富供给,更不是形成不劳而获的扭曲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更大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优化全体人民依靠勤劳致富的发展环境,正是为了规避平均主义,倡导以合理分配保证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一方面,守好共同富裕的分配底线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避免平均主义不是不管差距,而是通过合理分配逐步缩小发展差距,更好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守好共同富裕的分配底线就是尊重合理的发展差距。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由于主体与客体的固有差别,个体之间必然会出现发展差距,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合理把握这样的差距。同时,通过科学有序的分配激发全体人民更大的共建热情,保证推进共同富裕的效率。实现共同富裕要守好分配底线,科学耦合共建与共享、公平与效率等多重关系,有效规避平均主义。
(三)谨防好高骛远,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实事求是,谨防好高骛远,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各个阶段持续发力,而各个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不同发展时期我们要善于发现各个阶段的共性与差异,既要立足共性总结经验,更要把握差异,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更加注重效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做大“蛋糕”。新时代以来,我们把公平放到了更高位置,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推进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那么就需要因时因地采取创新性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立足各个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他创造性谋划的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步走”战略,内容更具体,目标更明确,一方面,生动彰显了这一战略自身与国家发展各阶段要求相融合的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这一战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各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在顶层制定的方向指引,凸显了其在各个阶段采取不同方法,实现不同目标的科学性。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保持推进方法的科学性,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持续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