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鲜活载体
2023-12-12蒋珠丽覃伟津
蒋珠丽 覃伟津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新时代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工作,使其“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1],关键要依托各类生动鲜活、深入人心、亲切质朴的文化载体,而家国情怀正是这种文化载体。孕育和成长于历史长河的家国情怀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体现着民族成员对家国一体、家国天下、家国共兴的认知、体悟和践行,蕴含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修齐治平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瑰宝,也是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家国情怀,尤其是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时,更是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可见,家国情怀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充分发挥家国情怀的文化载体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传递榜样力量、强化保障机制、多方位构建传播格局等途径,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场域落地生根并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情感认同。
一、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关联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3]。它体现了个体对家国的情感依恋,对家国一体的认知体悟以及对家国共兴、家国安宁的责任担当和实际践行。家国情怀具有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等鲜明特征,既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革命时期誓死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力量,更是激励历代中华儿女修身慎独、爱家爱国、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时至今日,家国情怀仍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正因如此,才使得家国情怀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有效载体。
(一)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相同文化源流
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源性,二者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精忠报国、讲信修睦、自强不息、修齐治平、崇德向善、孝老爱亲、俭以养德”等道德理念和美德追求,在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渊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家国情怀而论,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先进模范在中华民族前进和奋斗历程中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书写了一幕幕感人的爱国篇章。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狼牙山五壮士,从“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黄旭华,再到全民抗疫中义无反顾冲在防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人民警察、志愿者等,他们身上展现了爱国为民的大任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畏坚守,与精忠报国、赤胆忠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切相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继承与发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其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对“天下为公”“隆礼重法”“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等传统治国思想、诚信观念、为民情怀的辩证汲取和时代发展,充分凸显了对中华传统道德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升华。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源流,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正是这种共同的渊源,使得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联和互促共振。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承续发展的关系。
(二)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高度契合
家国情怀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修齐治平”的直接表达,即将“修身”作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将“齐家”作为连接个人成长与为国奉献的必备介体,把“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又表现为舍家为国的责任担当、在家尽孝的朴素见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等。正是这些蕴藏于家国情怀中的优秀价值理念,引导着中华儿女自觉慎独修身、爱家爱国,指引着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奋起拼搏。可见,家国情怀不仅蕴含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4]5因此,家国情怀从表面到深层、从内容到表征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不谋而合。这意味着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其实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涵,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家国情怀能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鲜活载体。
(三)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追求上趋同
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出场时空不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但将二者放在新时代背景下来看,便会发现它们在目标追求上具有共同交汇点,那就是凝聚全体人民力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就是要“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5],激发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筑牢爱国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家国共同体意识,涵养攻坚克难、愈挫愈勇的勇气与动能,进而激发对家国的捍卫之行和忠爱之心,促使每个人、每个家庭凝心聚力,共同绘就民族复兴同心圆,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凝聚人心、引领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明确方向、固本聚气,整合社会价值,立好价值标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从而助推实现中国梦。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源流、高度契合的内容,还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即二者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家国情怀对新时代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109。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化载体。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忠义孝悌、家国相连、修齐治平于一身,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蕴含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精神品格,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1],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家国情怀厚植爱国意识,有助于增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爱国”一词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价值准则要求的首位,是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于爱国意识的厚植,强化公民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爱国之心、报国之行的培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家国情怀承载着强烈的爱国意识,是中华民族克服苦难、治愈创伤的精神黏合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7]334,不爱国“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7]334。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一方面,能让人们看到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为了保卫国家、振兴民族而表现出视死如归、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优秀品格,坚定国荣我荣、国耻我耻、至诚报国的决心,勇做爱国奉献的践行者。另一方面,借助传统节日、纪念仪典、革命烈士纪念碑、表彰大会等载体唤醒人们对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人们在回忆和感悟中缅怀先烈,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历史记忆的强化、优秀品格的熏陶、纪念场域的转化夯实爱国意识的情感基础,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进而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感,逐渐形成国家至上、诚实有信、团结进取的精神自觉。因此,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既能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以及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又能促使人们从历史的理性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共鸣,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场域落地生根。
(二)构建家国情怀培育场域,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营造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他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6]111因此,要充分发挥庄严肃穆、鲜活生动、健康向上的情景和氛围的熏陶与感化作用,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枝繁叶茂。
家国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既表现为可感可触的纪念仪式和语言思想,又构建出庄严、宏伟的培育场域,如名人故居、革命圣地、红色遗址、爱国将领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等场域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浓郁的文化意境和氛围,为亲临者学习、践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天然契机。一方面,这些场域大多有着生动的现实场景,能够使参观者们在极具感染力的情景中感受爱家、爱国、廉洁、奉献、勤俭、友爱等美好品德,在场景还原中直观地展现具有美好品德的榜样人物,有利于引导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加深对先锋楷模和英雄人物的敬佩。另一方面,这些场域营造的氛围能让参观者们在思想上聚焦历史记忆,于无形之中对家国情怀产生震撼和共鸣,进而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将这些美好品德转化为行动自觉。总而言之,构建家国情怀的优质场域,能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氛围,使人们在熏陶浸润中涵养精神品格与道德素养,从而引导人们于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家国情怀蕴含道德资源,有助于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4这表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做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个人自觉修德、养德、守德,自觉承担道德责任,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家国情怀作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承载和凝结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弘扬家国情怀,将家国情怀的核心理念融入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增强人们对家国情怀的内在理解,使人们长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崇尚、学习道德模范“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8],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认知、认同家国情怀所蕴含的正能量,激发个人自觉崇德向善,在修德、养德、行德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品格。如理解和学习家国情怀中蕴含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兄友弟恭等优秀道德理念以及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能有效涵养社会大众和党员干部的品德,增强他们明大德、守功德、正言行的道德自觉意识,将家国情怀内化为个体价值准则、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道德理念和精神品质。
三、以家国情怀为载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中,通过家国情怀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需要从以下路径着手。
(一)充分挖掘家国情怀中蕴含的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道德大方向,是学习和效仿的标杆,能励人心志、催人奋进。在价值观传播和认同践行中,榜样的作用不容小觑。家国情怀中蕴藏着宝贵的榜样文化,包括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和鲜活事迹,以及映射出来的高尚品质、崇高精神与坚定信念。实践证明,尊崇榜样、学习榜样,有效发挥示范作用,强化正向激励效应,有助于人们找到衡量差距的准绳,将榜样身上具备的爱国、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转化为内在认同和外在践行。
因此,在实践中,一要深度挖掘家国情怀资源中的先进典型,将其与党史学习教育、重大纪念日、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等相结合,借助教育宣传、政治宣讲、制度保障、实践训练等多样化措施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如通过先进典型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使人们了解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从而在传承历史中涵养爱国之情。二要结合时代所需,树立更多道德模范,让鲜活榜样处处可见、人人可学,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社会氛围。三要推动家国情怀中的先进典型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构建可视化、长效性的传播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活用传播载体优化家国情怀宣传效果
家国情怀要发挥育人功能,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重要资源,还需要立足实际,灵活运用多元化载体,使家国情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促使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在实践中,需灵活运用多元化载体。首先,用好全媒体手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用好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微博、知乎等网络媒体,融合新时代大讲堂、网上红色展馆等平台,全方位、多层次传播家国情怀。其次,强化技术赋能,让家国情怀“活起来”。要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新手段,突出沉浸式体验,推出更多反映家国情怀的文艺精品,如创作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先辈们浓烈的爱国情怀;或利用半景画、VR技术等新型手段,形象生动地还原反映家国情怀的历史场景、重大事件,让家国情怀更加可触可感。最后,发挥革命纪念仪式、道德模范表彰、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的载体作用。组织开展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烈士陵园、道德模范进校园和社区等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传播家国情怀故事,切实做到以情感人、以文育人,促使家国情怀深入千家万户,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爱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品行,时刻谨记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进而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机缘。
(三)构建和完善弘扬家国情怀的保障机制
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家国情怀的培育和弘扬还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保障机制。“缺乏了合理的制度文化支撑,精神文化的内力往往显得疲软”[9]。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育弘扬家国情怀的保障机制,才能避免陷入虚空化、形式化、碎片化的传播困境,才能使家国情怀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长效性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着手,构建弘扬家国情怀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好法律和制度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将家国情怀融入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之中,融入立法、执法之中,为培育和弘扬家国情怀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执行和激励措施等。另外,还要加大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对于那些侮辱国家形象、散布反动信息、诋毁污蔑甚至诽谤道德模范、英雄形象的言论,党和政府要采取法律方式追究责任,并予以严厉处罚,进而为弘扬家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弘扬家国情怀的常态化机制。从时间而言,需要建立培育家国情怀的长效机制,保障相关活动得以常态化开展。从覆盖面而言,需要将家国情怀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党员教育体系,使其切实渗透教育各环节,进而让全体社会成员在学习、培训中赓续爱国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总之,只有建立健全弘扬家国情怀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弘扬家国情怀的力度和效果,才能真正滋养品德,为进一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