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采合作,讲好重大题材的“中山故事”
——以“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为例

2023-12-12张志平

传媒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未来现实历史

张志平

《跨越千年文明重返历史现场——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是以文明、文化为切口来展现深中通道蕴含在文明进程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有“文化情怀”的策划。而该策划要呈现厚重的历史,引用史料、古文难以避免。编辑在面对这些不够轻快、易读和美感方面都稍有欠缺的文字时,要警醒自己“不做简单地对文章内容进行修补的裁缝”,而是在尊重稿件原意的基础上,优化结构、优化语言,强化通篇稿件文字、结构的韵味和美感,使之更贴合这个系列“文明、文化”的策划切口。

一、精编文字,让优质内容成为“压舱石”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真正吸引人以及引起广泛关注与传播的内容,必然为好内容[1]。优质的文字内容是稿件的压舱石。2022年11月10日,经过大量的前期策划和沟通工作后,编辑收到了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件《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立即着手编辑。

首先是“清洁身体”——消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让稿件没有瑕疵。其次是“培养品格”——去伪存真,保证稿件内容真实,达到主流媒体对稿件“权威性”的要求。《跨越千年文明重返历史现场——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独辟蹊径,选择以文明、文化为切口,深入历史,观照现实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现深中通道蕴含在文明进程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稿件《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引用了不少历史资料。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对于超出自己知识储备、把握性不大的这部分内容,笔者通过网上查阅、请教相关人士、与记者沟通等方式反复求证。可以说,查阅资料以证史料无误是笔者在编辑该系列作品中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一项工作,而正是因为牢牢把住了“真实”“权威”的关,从而保证作品达到了送评省新闻奖评选的基本门槛。

而最后则是“赋予美感”——精炼文字,强调韵味,让文字有诗意。《跨越千年文明重返历史现场——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是以文明、文化为切口来展现深中通道蕴含在文明进程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呈现厚重的历史,引用史料、古文难以避免,因此行文时可能会出现文字不够轻快,在易读和美感方面稍有欠缺的问题。作为编辑,笔者在尊重稿件原意的基础上,优化结构、优化语言,强化通篇稿件文字、结构的韵味和美感,更贴合这个系列“文明、文化”的策划切口。下附两段修改前后的文字对比,可以看出编辑对此思路的实践。

修改前:

公元887年,这是唐朝诗人郑愚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年,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都在广州任上。他大概会时常想起少年时他想出走的地方,香山岛。他从香山岛出发,度过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郑愚生命最后的三年,唐僖宗让他以尚书左仆射出镇南海,委以重位,让他重新恢复已是千疮百孔的广州城的生机。广州在此前的881年被唐末起义军黄巢占领。这座城市在唐朝时商业就很繁荣,被起义军占领前,城内居住着4万多户人家。生活在这里的胡商众多,有繁花似锦的蕃坊。占领广州后,黄巢亲自上表求任广州节度使。唐僖宗拒绝了这一请求,黄巢冲天一怒几乎摧毁了广州。

《广州通志》里记载了郑愚的事迹,作为诗人的他在《唐诗纪事》里也有记载,在《全唐诗》里留下了他的四首诗。他没有后人,身后事也就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我们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是可以还原他的人生。

他留下的一首诗,在《全唐诗》里叫《幼作》,后来在《广州通志》里叫《泛石岐海》,他这首诗为我们保留了香山地理变迁的重要文献。

修改后:

公元887年,是唐朝诗人郑愚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以尚书左仆射出镇南海的第三个年头。这三年来,他总是想着恢复被唐末起义军黄巢摧毁了的广州城的生机。此前的这座城市,商业繁荣,城内居住着4万多户人家,众多胡商也生活在这里,有繁花似锦的蕃坊。

《广州通志》里记载了郑愚的事迹,作为诗人的他在《唐诗纪事》里也有记载,《全唐诗》里留下了他的四首诗。他没有后人,但这些零星的记载还是可以还原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留下了一首诗,在《全唐诗》里叫《幼作》,后来在《广州通志》里叫《泛石岐海》,成为记载香山地理变迁的重要文献。

二、精选图片,让“无声文字”为报道锦上添花

以前媒体讲究文图并茂,而今似乎又进入了“读图时代”。在笔者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图片对于报纸版面来说,始终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做到体现编辑思想、反映现实、重现历史场景以及成为视觉语言,吸引读者眼球。

在记者采写《跨越千年文明 重返历史现场》——穿越深中通道系列的第一篇报道时,记者采写的重点放在了文字上面而忽视了图片,提交的图片并不充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编辑的笔者马上着手进行补救。

(一)仔细通读稿件,准确理解稿件

《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以生于广州的唐朝诗人郑愚为引子,通过其留下的一首诗作《泛石岐海》来看伶仃洋及香山全域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继而展现深中通道蕴含在文明进程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什么样的图片才能对应这样一篇稿子?笔者脑中当即锁定了三个关键词“历史、现实、未来”。

(二)敲定图片范畴

新石器时代,香山是处于伶仃洋中心的一个岛,岁月悠悠,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自然和人类又是怎样塑造珠江三角洲的?这是“历史”,可以在博物馆找到答案。《香山县志》记载郑愚曾登上过五桂山系的南台山,南台山如今在中山南区街道区域内,一张如今南台山样貌的图片,最能体现沧海桑田的变幻。记者追随郑愚的脚步登上了南台山,这是“现实”。如今,长达24公里的深中通道虽然仍在建设当中,但站在中山市马鞍岛远眺,可以看到这个串联珠江东西两岸的世界级跨海工程,宛如一条在深蓝海面上飞腾的巨龙,通向深圳前海,给人们带来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未来”。

(三)结合稿件内涵择定图片

编辑拟出图片范畴后,立即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沟通,让他们在各自的图片库里调出符合主题的图片提交。编辑再从这些图片中,依据新闻性、知识性、美感等,精选出与稿件最契合的图片。

以“历史”图片为例,采用了摄于中山市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成沙范围示意图”,配合稿件的第一部分“地理变迁自然和人类的改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万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变化。再以“现实”图片为例,记者在稿件中写道“站在山顶,可以真正领会到郑愚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当时五桂山系被包围在岐海中的样子……”所以,最后稿件采用了记者追随郑愚脚步登上南台山后以俯瞰的角度拍摄的图片,让读者如亲临其境。而“未来”部分,则采用了无人机拍摄的磅礴、大气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建设现场图,既点题又形成了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去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

三、精制版面,用好视觉语言来丰富新闻表达

版面语言是巧妙表达思想、观点、情感的有效手段[2]。一个吸引读者的好版面,需要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合力完成,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编辑需要走好以下几步。

一是“先行一步”。向美术编辑讲解稿件核心内容、主题思想,帮助美术编辑理解稿件。大部分情况下,负责版面制作的美术编辑不会通读稿件,因此对文字编辑组织整版稿件的意图也不会很好地理解。在美术编辑开始制作版面前,文字编辑要提前和美术编辑做好沟通,帮助美术编辑理解稿件、理解版面主题思想。只有这样,美术编辑才能更好地确定设计方向,并清楚哪篇稿件、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处理,最后让形式和内容更好地相辅相成。

二是“步步留心”。经过前期沟通,美术编辑开始制作版面后,文字编辑应持续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编辑可以预防美术编辑设计思路上的重大偏差,防止美编付出了大量劳动后成果被推翻而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而且在不断地沟通中,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有可能因为不断进行思维碰撞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三是“适时止步”。版面制作过程虽然是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不断沟通的过程,但文字编辑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止步。术业有专攻。对于版面来说,美术编辑才是视觉创意设计的主力和操盘手,所以文字编辑在关注版面制作过程中,要留给美术编辑足够的发挥空间,这样也利于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在好的工作氛围中,各自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精心组织,转换切口延续系列报道的热度和影响力

2023年3月底,2022年度广东省新闻奖初评结果出炉,《跨越千年文明重返历史现场——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获得副刊类三等奖。彼时,这个以文明、文化为切口的系列报道已接近尾声。似乎这个系列报道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主创人员们却意犹未尽,采写编发这个系列报道的过程激发了主创人员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深中通道仍然在建,除了文明、文化的切口,如果转换到经济浪潮下中山的经济建设历程以及深中通道的建设现场等角度,就可以延续这个系列报道的热度和影响力。

(一)以见证者的视角,延续系列报道引发情感共鸣

中山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之一,与东莞、顺德、南海一起并称为“广东四小虎”,曾经的“高光”带给了一代中山人以及在这座城市挥洒汗水的外地建设者们深深的荣誉感。然而,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在不断变幻的经济形态面前,中山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与东莞等城市相比,中山近十年经济增速放缓得比较明显,让不少新老中山人陷入了失落和困惑的情绪当中。

而在深中通道这样一个划时代的机遇面前,中山能牢牢地抓住机遇,实现腾飞吗?2023年5月26日起,经过大量前期的策划工作后,反映中山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浪潮中起起伏伏的新系列报道推出了第一篇——《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打下工业基础》。记者以参与当时经济建设的老中山人视角,回忆峥嵘岁月,重现他们共同书写的那段创业史。

此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之初,中山打造出“工业舰队”,驶向“工业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从改革开放到“工业立市”的20年,中山乡镇蓬勃发展,处处涌动致富梦想》等深度报道相继推出,用见证者重回现场的讲述,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重新唤起了大家的激情——面对深中通道这个世界级跨海工程带给中山的机遇,中山必须牢牢抓住,重现中山荣光。

(二)以在场者的视角,延续系列报道满足感官体验

新闻工作者应当在报道中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用人文关怀的眼光透视每个新闻事实。[3]2015年底,深中通道项目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许可,并于2016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全线计划在2024年建成通车。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市民群众来说,这样一个伟大工程的建设现场是什么样的有些难以设想,他们更渴望通过媒体获得对建设现场的体验感。而对于媒体来说,这是做好这个报道,延续这个重大题材“中山故事”热度的好切口。

2023年9月5日,《穿云破海连两地 深中通道踏浪来——历经13年论证与准备,开工建设逾6年,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实现深中“牵手”》以建设亲历者视角,讲述深中通道这个项目如何从“胎动”到行动,展现了深中通道工程尤其与中山相关工程的建设现场来满足市民群众体验感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山日报还将持续推出现场感十足的深度报道,让市民“不缺席、能参与”重大事件,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五、结语

《跨越千年文明重返历史现场——穿越深中通道系列报道》对于编辑、记者来说,都是一次业务能力提升的考验。他们在创作、思考的过程中,摸索地市党报在叙事方法、版面效果呈现、多元化视角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以讲好重大主题事件。未来,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山日报将继续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保持传统媒体影响力方面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未来现实历史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新历史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