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梗“泰裤辣”的现象阐释与动因解读
——基于迷因理论视角的分析

2023-12-12

传媒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理性

李 佼

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迷因”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像基因那样通过复制和传播的文化信息单元[1]。迷因适应宿主大脑的方式是被模仿。标语、时尚用语、流行音乐旋律、网络热梗等都可以看作是迷因的典型代表。迷因理论为解析文化模式的生成、演变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分析框架。

在迷因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与潮流文化看作是迷因配置的不同组合,这些迷因组合经过生成、选择、传播等过程最终确定其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2]。运用迷因理论,我们还可以追溯某一特定社会文化模式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动力机制,分析历史上不同文化迷因之间的竞争与选择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文化演变的动力。迷因理论为分析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力的视角。

在网络时代,“迷因”演变为代表网络文化基因的“网络迷因”,它是由网民自发创造、模仿转发的具有共性的数字化单元[3],如流行语、表情包、图片视频等。网民可以通过再次创作、释义变异、多次传播等行为促成这些迷因单元的自我复制,从而在互联网世界中产生病毒式的快速传播和对文化、社会心理的影响。

网络流行梗通常诞生于一定事件、原型,具有趣味性、简洁性、时效性、时代性、多样性[4]。“泰裤辣”这一网络流行梗符合网络迷因的特征,带有惊奇吸睛效果,容易在网民中进行模仿和传播。在传播后,“泰裤辣”迅速成为各类数字媒介上的流行语,大量网民进行模仿创作,使其呈现出病毒式传播与文化聚合效应。这充分说明“泰裤辣”作为一种网络迷因所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

一、“泰裤辣”的流行现象阐释

(一)迷因复制下的娱乐狂欢

“泰裤辣”作为一句简短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头语,通过明星的自我表述在社交媒体上生产传播,成为一个符合网络迷因特征的新生数字单元。这一单元快速获得网民的关注和传播,带来自我复制的效应。根据迷因理论,网民对“泰裤辣”进行创造性模仿、变异和传播,使其在数字环境中呈现出病毒式的自我复制和扩散。在这一进程中,“泰裤辣”迅速形成了一个网络文化现象和互动记号系统[5],网民通过参与互动获得心理愉悦。

“泰裤辣”引发的网络狂欢,反映出公众需要借助数字迷因进行情感释放和压力宣泄的内在需求。“泰裤辣”这一网络流行梗产生后,网民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应用和传播演绎。例如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出现“今天天气太好了,泰裤辣!”“考试太难了,泰裤辣!”等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语言表达。这些案例表明,网民通过在不同语境中应用“泰裤辣”,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娱乐、释放和互动的数字迷因进行传播重组,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感。“泰裤辣”的病毒式自我复制,展现了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文化心理。同时,“90后”“95后”网友是在恶搞的网络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习惯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式的话语表达,对严肃事件、社会热点进行插科打诨、戏谑搞笑式的解读,形成了对戏谑话语的文化偏好。[6]

(二)娱乐狂欢背后的情感寄托

“泰裤辣”这一短语所释放出的个性和叛逆精神,极大地满足了网民自我表达的内在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压力的青年人,更倾向于通过传播“泰裤辣”等数字迷因来获得情感宣泄。“泰裤辣”所展现的叛逆与个性化追求,激发了众多青年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归属感。许多追求自我实现的年轻人也被“泰裤辣”所蕴含的个性化表达吸引。

同时,“泰裤辣”大规模的网络传播和互动演绎,也使其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和记号游戏。网民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应用“泰裤辣”,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满足了人们对归属感的需求。在互联网上,个体可以通过参与“泰裤辣”的传播变异,与其他网民产生一定的文化认同,获得心理满足。“泰裤辣”之所以能迅速演化为数字迷因并产生广泛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情感寄托的空间,满足了网民抒发自我、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但是,这种数字迷因的狂欢也反映出现实社会在提供情感支持和价值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通过虚拟网络来满足这部分需求。

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消费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促使诸多青年选择通过数字迷因进行自我表达和寻求认同。同时,数字环境提供了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场域,网民可以较为随意地传播和解构某一符号,以示对主流观念的抵抗之姿态。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共振下,“泰裤辣”等数字迷因更易产生感染力。

然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也决定了这种认同和情感支持存在局限。网络空间的虚拟属性使得网民之间的认同维系在较为脆弱的基础之上,依靠数字迷因实现情感寄托,往往难以形成现实层面的支持与陪伴。因此,网络空间中认同感和情感关怀的提供作用有限。据此,我们需要审视数字迷因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并在现实中采取积极行动。

二、“泰裤辣”的流行动因解读

(一)自我呈现:个人标签的塑造

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许多用户会在个人简介或视频中添加“我今天又泰裤辣了”等带有“泰裤辣”的文字或视频,塑造一个个性化、非主流的形象,获得认同。还有用户制作“盘他辣盆”“泰裤辣舞”等涉及“泰裤辣”的个人视频来吸引关注,成为凸显自我个性的方式。这些案例表明,“泰裤辣”已经成为青年人网络自我呈现和塑造个性化网络形象的重要标签和手段。但是过度依赖这类迷因进行自我塑造和展示,也可能导致用户的自我认知逐渐嵌入这些数字符号中,脱离自身的现实属性。因此,笔者认为,网民应合理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自我呈现,不应单纯依靠某些流行语为自我贴标签,完成个体差异化的塑造。

(二)情感宣泄:精神压力的释放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往往满足了网民情感宣泄的需要。以“泰裤辣”为例,这一流行梗是音乐人在演唱会狂欢氛围中产生,不仅宣泄了自己的情绪,也带动了现场粉丝的呼应,实现集体情感的宣泄。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许多网友将“泰裤辣”应用到各种场景中来寄托情感,如将它融入流行歌曲然后借助弹幕互动,获得心理释放。特别是对于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使用“泰裤辣”进行网络互动宣泄负面情绪,成为一种减压途径。可以看出,“泰裤辣”之所以获得青年人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宣泄方式。

然而,依赖这类网络流行语进行情感宣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民可以从中获得短时的心理释放,但过度依赖网络语言来进行情感表达,不利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正面解决。并且网络环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集中化放大效应,不利于构成理性、积极的社会情绪导向。

因此,在满足情感宣泄需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引导网络语言的理性、正面应用。在现实中通过理性沟通解决问题,以避免网络语言成为负面情绪宣泄的出口,产生不良后果。

(三)话语表征:对社会现实的抵抗

随着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增强,网络流行语开始成为反映和表征现实社会观点的一种方式。“泰裤辣”在产生初期包含了表达个性、反抗世俗的意味,这代表了部分青年对现实的叛逆精神。在网络传播中,许多网民制作包含“泰裤辣”的鬼畜视频来进行恶搞,这种戏谑式的创作方式带有抵抗主流文化的意味。可以看出,“泰裤辣”作为网络热词被进一步编码承载了青年对现实的反抗情绪。

具体来说,“泰裤辣”这一表述打破了语言的惯常逻辑,展现出一种对既定语言规则的解构精神,许多年轻人通过传播“泰裤辣”来表达其反主流的个人态度。这种依靠诙谐网络语言来进行的价值表达,被认为是青年对现实社会话语体系的一种符号反叛。然而,依靠消解语言惯常逻辑、反叛语言规则的网络语言行为也需要审慎对待,这种象征性抵抗若缺乏积极意义的注入,仅停留在叛逆形式上,其文化意义十分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审视依靠网络语言进行的亚文化的反叛与抵抗,是否存在负面影响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性。用户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应注意区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问题,避免流于形式。我们需要在现实中采取理性、负责任的行动来影响社会,而非仅仅依赖流行一时的网络话语来表达不满。

三、“泰裤辣”流行现象的审视

(一)表达失语下的公共话语贫乏

在互联网环境下,过度沉浸于娱乐化场景的年轻人,其日常语言表达趋于单一和匮乏,频繁依赖某些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一些网络用语存在文化内涵空洞的问题。以“泰裤辣”为例,它并无明确指向,主要作为一种自我呈现和情感宣泄的符号,而非进行理性讨论。缺乏理性讨论将导致公共话语空洞,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引导网民在网络语境中进行理性交流,丰富思想内涵,避免语言式微。

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会削弱年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网络用语的娱乐化倾向使得严肃议题的讨论难以展开,一味追求消遣娱乐的交流难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效果。并且,许多网络用语意识形态属性明显,容易被某些势力利用来传播特定价值观,这也会损害语言的理性表达功能。所以,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语言的理性和严谨性,避免虚无的网络语言蔓延对社会交往场域的负面影响。

例如最近“尊嘟假嘟(真的假的)”“耗子尾汁(好自为之)”等网络流行语在年轻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但大多停留在娱乐自嘲的层面,很少进行理性的问题阐释。长期使用这类网络语言,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年轻人适度使用网络语言,更多地进行理性的思想交流和问题阐释,防止语言的式微和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意义消解下的精神空虚

在使用“网络流行梗”进行交流时,表情包和固定语句大量取代了真正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导致了语用功能的弱化和语言逻辑的消解。例如“YYDS”这一流行语仅表示对某人或事物的赞许之意,但没有传达更多信息,陷入了固定的语用模式。长期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公共语言环境中理性的语用交流与逻辑思维将严重削弱,从语用学角度看,这将导致语言的本义空洞和交际功能的淡化。公共领域的语言交流需要更多地激发逻辑思维,进行理性传播。

网络流行梗作为新兴文化,对公众交流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应该警惕流行梗背后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不能一味地沉浸于娱乐效果中。网络梗的诙谐属性具有迷惑性,容易使人陷入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使用网络语言,并接受主流媒体的引导,使网络语境回归理性,共同营造积极的公共讨论氛围。面对网络语言中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自媒体平台更要引导公众树立网络语言的工具理性,理智使用网络流行语,不要单纯为娱乐而导致语用功能的虚化。同时,主流媒体应当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在传播中注重维护语言的理性属性,并疏导网络环境中的不合理语言因素。此外,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治理,营造一个理性且积极的网络语境。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使网络语言回归理性表达功能,我们才能构建一个积极理性的语言环境,阻止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扩大。

四、结语

本文以网络流行梗“泰裤辣”为例,运用迷因理论分析网络迷因产生和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发现,“泰裤辣”之所以能迅速在网络空间里产生强大的文化聚合力,是因为它恰如其分地满足了当前社会语境下,网民在自我表达、情感寄托和象征反叛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泰裤辣”的个性化语言符码,以及大规模的传播演绎,为网民提供了一个集体性的情感宣泄与认同平台。

然而,依赖这类网络迷因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问题的产生,如严肃交流的式微、对意识形态产生的隐性影响等。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网络语言风靡的社会文化动因,理性使用网络语言,关注其正面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在现实行动中推动社会进步,而非仅仅依靠网络语言符号进行狂欢。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理性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