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逻辑视角下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2023-12-11白婕庞薇
白婕 庞薇
【摘要】本文分析地理学科逻辑的内涵,从课程标准、学科逻辑对2022年、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进行总体评析和典型案例分析,并对一线教师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2024年高考备考提出具体建议:注重培养时空观念、从“以人为本”转向“人地关系”的宏观教学、开设课内外多样化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逻辑 高中地理 合格性考试 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08-06
“学科逻辑”一词,一直较为模糊而广泛地出现在课程和教学论研究中,但目前鲜有对学科逻辑进行概念界定和深入辨析的文献资料。韋志榕曾这样界定学科逻辑,学科逻辑强调的是反映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内涵,内涵是通过知识结构来体现的;张彦顺认为,学科逻辑是知识的关联,地理学科逻辑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形态、地理知识关联;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地理学科逻辑的核心是地理知识和获取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方法。借鉴以上专家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及的学科逻辑是指以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为主要出发点,运用科学的逻辑语言表达具有知识结构性和知识关联性的观点的思维过程。
地理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必备能力。在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广西地理合格考)中,学生应具备学科逻辑视角下的哪些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及地理学科逻辑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学科逻辑视角梳理学生必备的高中地理知识图(如图1所示),以2022年、2023年上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以下简称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为例进行分析,并就高中地理教学及2024年高考备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2022年、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的总体评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构建能够科学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框架,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广西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2024年起将按照“3+1+2”的新模式进行考试招生,也就是说,全体高考考生需要在高一或高二学年完成各科目的“合格考”。
在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涉及的学科逻辑相对复杂,地理知识之间主要存在并列、从属、因果等逻辑关系,如太阳辐射能与地球上五大自然要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地理逻辑思维是指人类理解地理知识特有的方式,如分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某一人文地理现象时,往往先关注“空间分布”,再从“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这一主线进行深入挖掘(如图2所示)。因此,试题的设置也应遵循学科逻辑,引导学生依照学科逻辑循序渐进深入思考问题,达到考查目的。除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关键维度,我们还应从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三个方面考虑测试的具体设计。我们对试题进行评价,要明确学生处在何种复杂程度的问题情境中,应运用哪些学科化的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解决问题,其行为分别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与水平。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考生需要理解、需要应用的标准具体所指是什么?是知识、方法,还是价值观?笔者认为,一道好的地理试题,其精妙之处绝不只是对知识本体的考查,而且是能进一步区分考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水平,即能够立足试题情境,调用地理学原理进行推理演绎,做出明确判断或生成结论、对策等。
那么,2022年、2023年广西普通高中地理合格考试题呈现出怎样的学科逻辑呢?笔者针对试题组设问间的逻辑评价进行总体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如表1所示,2022年、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中的大部分题组中题目的设问均存在较严谨的逻辑关系,且与教材逻辑顺序基本一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但也有个别题组不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如: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的选择题5—6题先考查地震多发的原因,再考查地震震源位置,设问的深度前一问大于后一问,这不符合由表及里、由现象观测到原因分析的逻辑顺序,也不符合本节对应教材子目的编写顺序;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的选择题24—25题,先考查大量燃烧秸秆带来的影响,再问监测的手段和技术,设问的前后向联系稍弱,不利于深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的选择题1—2题,先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判断,再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总体特点,题目的设置虽然基本符合教材编写逻辑,但两个问题属于并列式设问,在考查学生的思维逻辑方面较弱。
二、学科逻辑在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
地理学科的规律性比较强,且地理知识点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进行逻辑推理。如以下是2022年、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学科逻辑的具体体现。
(一)强调时空有序发展的学科逻辑
[例1](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3—4)科学家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可追溯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图3(下页)为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示意图,图4(下页)为中华龙鸟化石图。据此完成3—4题。
3.最可能出现在寒武纪地层的化石是( )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鱼类化石 D.两栖动物化石
4.推测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泥盆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例题1以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螺旋图为线索,强调随时间序列发展的生物进化规律,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环境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且为双向互推,让学生运用学科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例2](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7—8)在贵州兴义市,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了蔚为壮观的万峰林。图5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万峰林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万峰林属于( )
A.冰川地貌 B.海岸地貌
C.风成地貌 D.喀斯特地貌
8.要拍摄该景观图,拍摄点应选择在( )
①山间低洼处 ②地势较高处 ③视野开阔处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题2考查学生对拍摄点位置的判断,依从地理学科“从空间看待一切”的核心思想,在减少学生记背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旅游活动中了解“识别地理景观—鉴赏地理景观—保护地理景观”的学科逻辑发展顺序。
[例3](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9—10)海水温跃层是指海水水温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层。它像密不透风的“盖子”阻止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海水向表层移动,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图6为北半球中纬度某海区不同季节水温随深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温跃层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洋流运动 B.太阳辐射
C.人类活动 D.浮游生物
10.如图所示,浮游生物数量从春季到夏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营养盐春季消耗多,余量渐少 ②海水温度渐高,浮游生物消失
③温跃层渐强,阻止营养盐上升 ④光合作用渐弱,生长速度减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例题3以北半球中纬度某海区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示意图为载体,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要从“随深度”的空间尺度观察曲线变化,又要从“随季节”的时间尺度分析影响因素。此题较深入地考查了时空有序发展的复杂学科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地理问题的秩序意识。
(二)突出人地关系主线的学科逻辑
[例4](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广西某市郊区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通过锯齿状连栋大棚开展生产,种植的蔬菜产量高、品质优,深受市场欢迎。图7为锯齿状连栋大棚示意图。
(1)该市郊区曾以水稻种植为主,后因市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增而改种蔬菜,这说明了 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类型。蔬菜的生长周期 ,上市快,单位面积产值高,获得的 效益高,可适应城市发展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
(2)采用大棚种植蔬菜,可改善蔬菜生长的 、光照、湿度等气候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对蔬菜种植的影响。与传统大棚相比,该基地的锯齿状连栋大棚优点众多,例如:设计有可自由开关的气窗,当棚内 过高时,可 气窗,通过棚内外的气流交换达到通风散热的效果;气窗加装细网还可以很好地防止 入棚,从而减少农药使用,提高蔬菜品质。
(3)该基地的生产实践说明,加大 和资金的投入,对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 ,使之更适宜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增产提质的重要手段。
例题4依托大棚蔬菜生产情境,在设问中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传统大棚种植和锯齿状连栋大棚种植的利弊,并从改造农业生产不利因素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在理解图中锯齿状连栋大棚气流运动原理和气窗加装细网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大棚内部温度调节实施操作方案。试题第(3)小题对人地关系进行了高度概括,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进行劳动实践前的一般逻辑。
(三)遵循科学实验程序的学科逻辑
[例5](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9—11):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人们将海水脱盐得到淡水。目前全球有超过半数的海水脱盐工厂采用蒸馏法提取淡水。图8为海水脱盐的蒸馏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可反映自然界水循环的部分环节,图中①代表的环节是( )
A.降水 B.蒸發 C.下渗 D.水汽输送
10.若想在实验中加快淡水提取速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大加热板火力 ②增加水槽的深度
③塑料膜上加冰块 ④增加集水杯容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实验结束后,将水槽中余下的海水静置至常温状态,可发现余下海水相较实验前( )
A.盐度、密度均升高 B.盐度、密度均下降
C.盐度升高、密度下降 D.盐度下降、密度升高
例题5展示了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主干知识——水循环为核心的经典实验,结合海水淡化知识点,呈现海水脱盐的蒸馏实验示意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将图中①代表的具体运动形式与自然界真实的水循环环节进行联系,考查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简单获取和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第10题提出假设要求,让学生基于实验目的独立思考,并判断采取哪种措施才能达到要求;第11题则是对实验最终结果的讨论。本组试题基本符合中学地理实验一般流程(如图9所示),即提示学生遵循科学严谨的实验顺序,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实证思维理解知识,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逻辑。
三、学科逻辑视角下广西地理合格考的备考建议
基于2022年、2023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分析,教师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日常教学及进行2024年广西地理合格考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时空观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是初升高学生最先接触的高中地理教材,也是与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内容衔接最为紧密的部分。对本册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在培养学生时空观方面下功夫,即认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缩放空间尺度,理解其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表现;通过衡量时间尺度,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地理过程持续演进的外显结果,并基于现状,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时间+空间”双线交织逻辑推测其未来变化。
(二)从“以人为本”转向“人地关系”的宏观教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主要涉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对学生认识区位和区位条件的角度进行了更全面的补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地考虑一个或几个区位因素的单方面作用,如农业的区位选择,如果只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水平、政策等条件入手,会使得学生在分析具体社会经济问题时片面化、套路化。如2022年广西地理合格考试题第27题第(3)小题题干所述,“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对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宜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增产提质的重要手段”,这强调了人文地理要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偏离宏观教学方向,而要引导学生理解核心逻辑。
(三)开设课内外多样化课程
除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逻辑,教师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地理选修课程,丰富地理教学场景,使学生在课内外的真实情境中提升地理实践力。教师利用逻辑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强化逻辑思维,让学生的地理学科逻辑培养得以真正落实。
总之,基于学科逻辑向教学逻辑转化,要求教师着眼于地理学科的逻辑性质,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独特的规律和原理,以不断适应真实的地理情境,从而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实践中使指向学科逻辑的教学发挥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欧阳子豪,袁孝亭.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1(5).
作者简介:白婕(1991— ),辽宁辽阳人,硕士,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庞薇(1982— ),广西贵港人,高级教师,南宁市地理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