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困境与优化措施
2023-12-11覃卫东马旺国石欣陈致富李志伟李永安
覃卫东 马旺国 石欣 陈致富 李志伟 李永安
【摘要】本文以柳州市第二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主体(教师)、管理主体(学校各部门)和填写主体(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影响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难的三个原因:传统观念导致教师行动力不足、烦琐和程式化的工作导致各部门配合不足、没有素材和评价单一导致学生填写动力不足,从党团引领、重建校园文化、打破各部门壁垒和程式化工作方式、丰富学科活动和评价制度、重塑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探寻优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中 综合素质评价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04-05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下简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实施多样化招生模式的关键。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已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但由于当前高校出台的招生制度不够完善和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困难重重。柳州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修订)》为基础,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改革理念,归纳和梳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一、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调查
为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难的原因,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我校相关课题组通过访谈和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部分教师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教师访谈的设计和实施
课题组对我校管理人员、高一高二年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计30人(管理人员5人、班主任10人、科任教师15人)进行了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访谈时间累计20小时,采用半结构化的方式,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填写认知、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学生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对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3 327人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 997份(高一年级1 412份、高二年级1 585份),回收率达90.08%(高一年级86.83%,高二年级93.18%)。问卷内容包含五大部分内容:①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学号等);②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基础知识的认知(如“国家高考改革制度中提到的‘两依据一参考指的是什么?”);③学生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宣傳培训后的认知情况(如“综合素质评价缺失,哪些学校不可以报考?”);④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填写方面的认知(如“思想品德维度包括哪些内容?”);⑤学生认为学校应改进的地方(如“你觉得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更有利于你填写综合素质评价?”)。
二、影响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和责任分担不均导致教师的行动力不足
首先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访谈中,有管理人员4人(占比80.00%)、班主任8人(占比80.00%)、科任教师13人(占比86.67%)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范式评价操作,和传统量化评价有冲突”。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分数”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是教师自己的上学经历还是目前高中教育的大环境,大家都已经习惯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认为其他事情都是“不务正业”。所以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重要的“参考”出现时,很多教师要么不做事、要么做事减量。例如,学校要求科任教师上传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到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很多教师都是一拖再拖,行动力较弱,抱怨多于反思。
其次是工作内容分担不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填写、教师评价,学生填写后的审核、监督、评优等工作费时费力,呈现出“三多”(材料多、耗时多、内容多)的特点,而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班主任。访谈时,有10位班主任(占比100%)表示,录入学生成绩、对学生个性化评价、统计和登记学生获奖情况、提醒学生登录综评系统填写等工作大大增加了工作负担,班主任感到身心疲惫,不能很好地协调班级管理和评价工作。
(二)没有量化的评价、素材不充足和单一的评价制度让学生填写动力不足
如图1所示,课题组关于学生填写综评系统常见问题的调查发现了如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98.50%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没有量化评价,自己总是忘记填写”。综评系统的填写主要以学生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主,没有直观的量化标准,无法给学生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这就导致不自律的学生填写动力不足,出现了不填、乱填、刷分及照抄等问题。二是97.03%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填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合适的内容”,学校的学科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太少,也没有彻底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还停留在简单地打个“优、良、差”的评价,因此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填什么内容。
(三)烦琐的工作和程式化的工作方式使得学校各部门不能配合流畅
在对学校各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有5人(占比100.00%)认为“自己部门的工作很多,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负担”;有4人(占比80.00%)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年级和班主任负责的事”;有5人(占比100.00%)“不知道自己部门该做什么”,综合评价工作内容繁重、涉及自己部门的工作流程不清晰,因此出现了有事“不愿做”“慢慢做”“推着做”及“不帮做”的不和谐局面。
三、依照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的优化措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这一指导意见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的内容相吻合。我校以此为基础,针对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化措施。
(一)党团引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行动力
党建和团建引领(简称党团引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学校的党团引领能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党员教师和群众教师贯彻和落实党的工作方针和教育路线;更好地提升团员学生和群众学生的内驱力和自觉性。首先,我校构建了“党-团-群”带动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有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为选拔优秀党员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召开教师座谈会,充分了解教师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困难并帮助其解决,如年轻教师帮助老教师上传期中和期末成绩、及时反馈教师在填写时遇到的问题、减轻教师填写的负担等,以便综合素质评价填写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其次,形成“党-团-群”带动的良性学习模式。如学校团委定期邀请优秀党员教师、党员家长及党员校友为团员学生上课,用身边的事例帮助团员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执行力;选拔优秀团员为团课讲师,让他们为其他团员和思想上进的学生上团课,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充分调动团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以填写综合素质评价的优秀团员学生为榜样,激发其他学生“比赶超”的意识和行动。
(二)重塑校园文化,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行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的群体文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思想主线明确,学校各项工作的主线就清晰,就不会抓不住问题的轻重缓急,毫无章法地开展各项活动。因此,重塑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质文化方面,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各个场馆和功能室,组织各个年级开展篮球、足球及气排球比赛,定期开展体育运动会(春季趣味运动会和秋季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社团节、劳动种植、乐淘市场、元旦包饺子等活动;在制度文化方面,我校基于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为每名高一新生编写年级管理手册,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奖惩措施、手机管理制度、内宿住宿要求等内容汇编到手册中;在精神文化方面,我校以校名中的“二中”和学校的地域特色及发展理念,构思了“和冲”引领的党建文化,在精神层面提升全校师生的行动力。
(三)以“改”促改,打破学校各部门壁垒和程式化工作方式
1.各部门积极寻找部门配合的衔接点,解决学生填写的各种需求
我校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的内容为抓手,对各部门的分工重新规划,将工作更合理地分配到各个部门,既提高了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又便于各个部门寻找部门之间配合的衔接點。各部门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填写工作,进行部门内部职责和部门之间协同职责的再分工,建立管理制度,细化责任主体,以便高效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工作。学校各部门再将确定好的协同工作内容转化为工作制度,形成学校的年度或学期工作行事历,以保证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各部门积极改变程式化工作态度,减少班主任工作的疲惫感
我校要求各部门改变程式化工作态度,不要被班主任催着走,应该以减少班主任工作量为出发点,根据班主任提出的诉求改变本部门以往的工作习惯,做好服务班主任的辅助工作,并将需求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每学期在开学后尽快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思考工作条款和制度是否符合现阶段教育评价改革的需求,寻找和解决工作条款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四)构建丰富的学科活动和评价制度,让学生有“料”可填
针对学生填写综评系统时“无话可说”的问题,我校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基于学情和校情,各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能够促进必修课和选修课融合的学科活动,包括:以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讲座或话剧,如物理与国防讲座、思政小话剧等;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选修课,如辩论入门、九宫数独、英文电影共欣赏、极限运动中的物理知识、历史文物鉴赏等;以融合“STEAM”为主题的跨学科活动,如腐乳的制作、物理趣味实验、水中花园实验等;以感受美育和体育之美为主题的赏析和体验课程,如古典音乐赏析、体育电影赏析、井盖涂鸦等(如下页表2所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及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填写综评系统时有“料”可填。
针对学科活动的评价,我校秉持“人人都参与,人人有收获”的评价理念。评价主体从以往的教师单向评价转为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如鼓励学生在综评系统中对其他同学填写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从以往只重视结果“优、良、差”的单一化评价转为包括“道德素养”“日常表现”“合作精神”“榜样示范”等多参考点、多层级的评价模式。班主任定期在综评系统上传学生值日、集会的表现及荣誉奖励;科任教师定期在综评系统上传学生的作业表现、课堂表现、课堂考勤情况及学科活动奖励;社团教师定期在综评系统上传学生的社团活动表现和活动奖励。
(五)重塑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综合素质评价
1.教学流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上,我校遵从大概念、小微课、集中讲的模式,对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三种课型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以引导学生从“学会”转为“会学”为重要指导原则,将传统的以“教”为主体地位,转为以“教”为主导地位,让“教”激发学生“学”或帮助学生“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校采取分层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在课堂上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及解惑者等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消化知识,课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在教学评价上,我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2.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学生记录生活实践的真实信息。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试题的命制与生活实践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再次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我校要求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扣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理论联系实际。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蔬菜种植、了解广西生物多样性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科技节设置“水火箭”“投石车”“钢球爬坡”“空气炮攻城”“鸡蛋撞地球”等项目,让学生充分挖掘日常生活工具的价值,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模型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带领学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参观,通过参观“轻轨车头的构造和高铁轨道的运行方式”、学习“铁路电能运输的实际模型连接图”、体验“模拟驾驶地铁列车和火车运行”等。学校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更好地理解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情境。
3.教学模式凸显生涯的持续性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高中三年真实、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这与生涯规划的作用是一致的。我校遵循教学模式一定要体现学生生涯持续性的原则,进行了以“向未来”为主题的生涯和学科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比赛;积极打造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选科组合、住宿生活、情感需求、三年学业规划、大学志愿填报等一系列生涯指导课程;邀请优秀校友、家长、大学教师进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经验介绍和学术知识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全区和柳州市“中学生职业生涯访谈活动”,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探索未来的人生道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综上所述,我校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探索了一系列优化措施。经过优化,初步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填写动力不足和各部门配合不流畅的问题。然而就具体实施来看,目前尚未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填写真实有效,还不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填写生成学生“完整人”的数字画像。接下来,我们将不断优化工作细则,健全我校校本化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和评价的质量标准,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洪席,王晨.探寻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校本化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
[2]沙丽华,崔建京,苏冰,等.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机理和策略[J].辽宁教育,2021(12).
[3]王洪席,陈平静.以学校课程建设推动综合素质评价“落地”[J].教学与管理,2021(1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重点课题“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体系构建的校本化实践研究”(2022ZJY404)、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C类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践研究”(2022C11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卫东(1964—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高中物理教学;马旺国(1988— ),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综合素质评价、高中物理教学;石欣(1969— ),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高中政治教学;陈致富(1983— ),湖南攸县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普通高中教学与管理、高中地理教学;李志伟(1983— ),湖北天门人,本科,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高中化学教学;李永安(1975— ),湖南邵东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高中数学教学。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