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构建教师“自能”发展路径

2023-12-11范桢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叶圣陶发展教育

范桢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新时代,新课程,新课标方案的有效落地,需要有能够真正指引它的“新”思路,需要能够真正转化它的“新”模式,需要有能够真正展现它的“新”平台,需要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核心价值,是教师发展的应然理想。从国家层面来说,打造“四有”好教师,建设“四有”好教师团队,创造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学校层面来说,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团队建设,更是实施好学校系列教育教学变革举措的有力保障,也是教师发展的有力举措。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了,这是教育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更需要团队共识共商共谋大计。

苏州市草桥中学校1907年建校,是苏州百年名校。学桥教育,立意高远,名家掌校,名师执教,名人辈出。两个世纪从草桥先后走出了顾颉刚、叶圣陶、顾廷龙、吕叔湘、吴湖帆、胡绳、陆文夫等一大批文化英杰和33位两院院士,他们是草桥教育挖掘不尽的精神宝藏,更是草桥中学的办学底蕴和核心动力。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学校文化的底色。叶圣陶教育思想已融化为草桥人“共同文化”中的“共同精神气质”。所以团队建设势必在“三范: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教师培养目标与叶圣陶教育思想之间找到契合点——教师“自能”发展——作为“团队建设”成长点,卯榫对接“四有”教师与“自能”路径,呼应时代,结合校情,真正把叶圣陶教育思想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构建教师“自能”发展路径。

一、问题导向与建设特色

(一)问题分析

百年名校的校“龄”优势遮蔽不了教师年龄偏大、人才输出偏多的问题。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6岁,进取空间有限;人才输出多,领衔力量减弱等问题,阻碍教师发展。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并未感受到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教师存在的价值、生命幸福及个人尊严,不能将专业发展转化为一种内在自觉力量和自我行为过程,教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旁观者”和“被支配者”,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精神减弱和创造性工作品质的减少。因此亟须让一部分教师率先找到专业发展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重塑草桥教师“在优先中领先,在率先中争先”的文化群像。

主体性精神气质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减弱是教师发展的深层问题。一是缺乏主体性意识。新时代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教师感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应对,抱有观望、不思进取的心態,采取等待、不参与的行动,缺乏主动探究与自我迭代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缺乏主体性能力。教师长期处于被研究、被发展的角色中,缺少对学校规划和自主发展的整体思考;缺少对团队发展的归属感与支持感,缺少对工作的成就感、创造的满足感的体验能力。

创造性工作品质缺乏,创新协同能力减弱,是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四敢”精神。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易形成保守作风,不喜欢“出风头”,缺乏“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品质,缺少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热情和教育机制。二是缺乏协同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专业评定和发展的竞争产生了教师间的隐形内卷,相互取暖与携手成长的团队协同力降低,自我实现欲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降低。

(二)建设特色

行政推动,科研领衔,培养定位,实践转化,完成“三范”教师培养目标。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育科研模范的源头就是教育教学实践团队建设必须从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团队构建/行动基础开始。2013年,学校教师团队被苏州市教育局命名为“叶圣陶教师团队”,这是团队建设的精神底座。十年来,一以贯之地以“叶圣陶教育思想”相关课题研究为载体,科研领衔凸显治校特色。譬如“十二五”“‘叶圣陶教师团队的建构和发展”被省教育学会列为重点课题,“十三五”“教为不教下山塘课程基地建设”被列为省规划办课题,十四五“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转化”(YZ-z/2021/01)“叶圣陶‘自能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的研究”(B/2022/03/121)被列为省规划办重点课题。

同时,主办/承办省、市级论坛,邀请名家名师、优秀同行做主题培训/实践经验共享等。拿出做课题的严谨科研态度,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进行学理分析(即对初定的研究问题的再认识、再分析和再论证,进一步聚焦问题),以做项目的实干行动,探索“四有”框架下的“三范”教师培养目标的可操作、可测评、可推广的实践路径——自能发展模型。

二、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建设思路

三位一体:构建教师“自能”发展路径。构建“自能”路径,破解本校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领先争先”发展氛围;率先将团队成员培养成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引领全体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二)建设策略

“四有”为核心价值,问题转化为课题,构建校本化、实操化的“三范”教师培养路径,即教师“自能”发展路径。具体说,从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实践转化三方面切入。教育科研重在“能自励”、教师培养贵在“能自奋”、教学转化难在“能自觉”。“三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全面破解教师发展“不主动”,工作“缺创造”的实践难题。一个教师发展的实践如:做课题、做项目、构建模型、提炼成果、推广成果等,其实是一种“行走”的“活”的教师发展的“自能”示范。这种示范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教师培养”模式,一种“教学转化”路径。从“人”的发展来看,上述“九项”运作是实现“师德师风典范、教师育人示范、教育科研模范”实践可行、清晰可见的具体通道。

(三)实践做法

其一,科研引领:由校教育科研模范构成的“学术委员会”以行动来示范。

“学术委员会”领衔理论研究,通过“陶苑论道”(校报)“6090书圈”(名师读书项目)“丁银杰网络名师工作室”“老友记”(毛丹心理沙龙),“寻根先生”(呼唤名师栏目),“苇草”(校刊)等,组织“后台”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涵育团队内在的主体性精神气质;学科带头人示范科研路径。14个市学科带头人,通过主持/组织/参与课题、项目、课程基地工作上的率先示范(2个省教学成果奖、2项前瞻项目、3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5个省市级课程基地),这样的“前台”实际操练、实践转化,磨砺创造性劳动品质。简言之,科研引领,旨在构建知行合一“能自励”的动力机制。

其二,培养定位:“管培岗”和“名优工作室”,以实践促培养。

与培训重在外力推动不同,培养着重强调主体觉醒,旨在营造“能自奋”的发展环境。新学年,学校开创2项新举措,加快教师“能自奋”的进程。

“名优班主任工作室”孵化精神,供给养料。推出3个“名优班主任工作室”,带领全体班主任共同研究、探索、求证“师德师风典范”的成长规律和方法路径,寻找班主任“专业化”培养模式。

“管培岗”优化资源,挖掘潜力。学校各处室火爆招募优秀青年教师来“处室”工作,让他们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

无论是加入“班主任工作室”,還是“管培岗”,教师们并不是从“某人”或“某处室”那里学习什么,而是他们在探索和参与管理时就是在学习了。这才是实践中培养的价值所在。另外,对原有培育手段进行迭代升级(“个人发展规划”“专业成长记录袋”“教学日记”“教育博客”),始终保持与自我专业发展的对话,营造“能自奋”氛围。

其三,教学转化:“双师双培”与“德育叙事”,以创新督落位。

近3年来,我校推出“双师双培”课展、“德育叙事”讲堂两种新路径(双师即线上名师+线下教师的“同题课”,双培即课前“新课标”探讨+课后“案例撰写”式反思)。“德育叙事”,分为自我叙事、他人叙事、单层叙事、多层叙事……叙事提供了一种参照,从而使教师借此来领会自身内在的存在状态与未来的发展可能。算是对“能自觉”实践路径的实证探微。

教师的自主发展主要是通过认真教学、认真科研、认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通过促进学生发展实现的。在解决日常问题中,培育、发展出创造性工作品质,涵养了主体性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都是教师发展日,每项工作都内涵教师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聚向“三范”目标,聚力“自能”路径,站位“人”的发展立场,超越教师“工具化、知识人、同质化”功利视域,探索“科研自励-培养自奋-实践自觉”教师发展路径,纾解教师发展被动困境,切实领悟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教育人生的快慰和幸福,成为一个有理想信仰、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三、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在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自我反思:做这个项目的意义何在?或者说,如果不做这个项目,我们的学校工作、师生状态会是怎样的?项目到底带给了我们哪些积极影响?

项目的意义,首先在于对当下“教师培养”工作的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创新的冲动和张力。项目运作带来的不仅是主体性精神气质的改变(主动规划,团队协作,不“内卷”),也不仅是教师间合作氛围的改变(在优先中领先,在率先中争先,不“躺平”),重点是促使我们去寻找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发展新的可能性、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前景。“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育科研模范”是目标,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不足,也是通往“四有”教师的验证码。

其次,项目实践让我们回归了教育实践初心:一个项目、一项变革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得到普遍认可,或者更广更高范围内被接受,而在于它对自己当下的教师发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用。任何模式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个别”提炼和总结,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变化,不能复制粘贴,但能给人“触类旁通”的启示。

最后,从教师反馈来看,所有教师都认为此项目建设有助于“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和教育科研模范”的目标实现,70%的教师认为能够给予自己职能发展的的决心和信心。事实证明,教师“自能”发展路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催生了教师的主体责任和持续性变革的动力。变革不再单一,滚雪球般地启动多项活动同时发生,项目建设贵在坚持和耐心,避免精确的规划被“外力”打断困局。我们有信心在曲折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进。

多年实践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做项目、建团队的经验,昨天的经验是否适合今天的?时代的水流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呢?思考本身无法发现任何崭新的事物。唯有当我们脱掉鞋子,卷起裤腿,下到水里时,我们才会感觉到水的温度、水流的力量。

草桥杰出校友、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顾颉刚说:“我们研究的成绩,或浅陋,或错误,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每一种学问在创始时代必不能免于浅陋和错误。唯其能在浅陋与错误之后再加以不断地努力,自然能做到高深的地步。”这段话给草桥后辈踔厉不懈的勇气和力量,也时时儆省我们。

猜你喜欢

叶圣陶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霜的工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