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传承的动力机制探析

2023-12-11李海霞杨雅童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动力机制传承

李海霞 杨雅童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奋进历史的精神成果,是引领高校党组织实现自我革命的航标,是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凝心聚力的关键抓手,是筑牢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安全屏障的磐石堤坝。伟大建党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传承的动力机制,应是以主体、路径、环境、评价为角度的“四维一体”综合动力机制,进而激发以主体理解认同为前提的构建性动力,储备以路径创新为支撑的能动性动力,挖掘以地区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性动力,保障以评价反馈为依据的实效性动力,以全新视角为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高校 传承 动力机制

历经磨难的中国共产党铸就伟大奇迹,孕育出了伟大建党精神。探索伟大建党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传承动力机制,将为西南地区高校凝聚精神力量提供指引,为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路,为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支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育优秀人才。

一、伟大建党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传承的时代价值

(一)是引领高校党组织实现自我革命的航标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伟大答案,需将自我革命落实到各级党组织之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牵引,在“知”“情”“义”“行”四大方面促进高校党组织推进自我革命。[1]在“知”的方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是从理论角度确定高校自我革命的起点和方向,即为认知自我革命奠定理论基础,也为理解党组织持久运行的客观机理提供正确前提。在“情”的方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是从感性认同角度为高校自我革命提供情感激励,始终强调以人民中心,并以理想信念为导向,鼓舞师生努力奋进,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在“义”的方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是高校党组织实现自我革命的题中之义,高校师生需以勇气涵养斗争,用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追寻公平正义,是高校大背景下实现校园“通透”的要义。在“行”的方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高校党组织施行一切活动的中心线索,以此为导向,有助于构建中国共产党的宏伟形象,有助于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凝心聚力的关键抓手

伟大建党精神本质上是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中凝练升华出的精神结晶,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伟大建党精神以其涵盖“理想、信仰、精神和道德”的丰富内涵,引导、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祖国的创立、建设与发展不懈奋斗。[2]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可从人才、科技、创新三大角度为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汇集发展动力。

第一,为高校人才成长助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伟大建党精神涵盖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指向解放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高校人才树立崇高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第二,为高校科技发展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涵养优良校风,营造开放、自由、和谐的科研氛围。第三,为高校创新提供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以斗争性、人民性指引高校创新方向,以理想性、奉献性激发高校创新动力。

(三)筑牢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安全屏障的磐石堤坝

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可从以下三个角度为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建立添砖加瓦。

第一,借助伟大建党精神提升防范动力。坚定信念,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筑牢意识形态安全藩篱,与渗透势力和分裂势力做斗争,可以为维护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促进边疆地区稳定和谐、实现西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借助伟大建党精神提升理性因素占比。以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底线思维,有助于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师生提升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理性认可,使传承过程更加稳定。第三,借助伟大建党精神提升传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兼备深入刻画功能和梳理整合功能,刻画中国共产党一切为民的生动形象,梳理“四史”中体现共产党人意志品质的经典事例,有利于形成红色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传承的动力机制构建

(一)以主体理解认同为前提的构建性动力激发

1. 培养高校师生在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的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不仅是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还表现在对于历史任务和历史身份的自信。坚定高校师生在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的历史自信,可以从自信、自发、自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自信指的是坚定师生的自信力,要使高校师生相信自身的能动作用,有能力完成伟大建党精神引导的发展目标,坚信自身有能力承担时代发展的重任,有能力完成人民和国家赋予的任务。第二,自发指的是师生要自发向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方向靠拢,要像革命先辈一样,自发将个人的发展命运和国家的建设目标相结合,自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奠基石。第三,自立指的是个人以及集体需谨记自立发展的思想,坚定独立创新、科技自立的发展目标,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血脉,时刻认知自身需独立创新的职责。

2. 激发高校师生在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使命担当、奋斗目标的科学认知而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精神品质”[3]。传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从自觉、自主和自强三个角度增强主动性。

第一,自觉,指高校师生要主动学习、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自觉了解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和深层内涵,挖掘对于初心使命的认可,理解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激发内驱动力。第二,自主,其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支柱的富足精神世界,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个人发展方向,主动承担起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重任,主动弘扬红色血脉。第三,自强,是指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武装自己,理论上,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尊重真理,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实践上,主动担当责任,增强自身的践行能力,以学习作支撑,做伟大建党精神坚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

(二)以路径创新为支撑的能动性动力储备

1. 以大众化为背景,走个别洞察和普遍传播耦合的道路

耦合来源于生态耦合,即指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的互动,对应展现出的耦合效应,即二者或多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关联。在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耦合”的高效作用,纵向角度,大众化需要加深个人的理解和洞察,横向角度,大众化需要扩充普遍宣传的途径,扩大受众的范围,进而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化和广泛化。

第一,纵向角度加深个别洞察。高校需营造自由、活跃的表達氛围,尊重学生的感受,从直接体会、知识掌握、成长轨迹三大角度加深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深度。以直接体会为角度调查学生在传承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建党知识为考察内容检验学生伟大建党精神的掌握状况,以青年成长轨迹为支撑,反思传承实效。第二,横向角度扩充普遍宣传的途径,构建多平台相互联合的宣传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平台开放自由的优势,运用电子化、数字化媒体平台,以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官方平台扩充报道渠道,以伟大建党精神内核作为活动主题,与校园活动广泛结合,提高红色活动参与度。第三,要将横纵角度充分耦合,形成双向互利的宣传矩阵,横纵互相依靠,互为基础,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促进师生的党性升华。

2. 以时代化为前提,走数字媒体与民族特色耦合的道路

新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运用适合的传播工具,在形式上符合时代化的前提,在内容上响应时代化的需求。形式上,兼顾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课堂内教育与课堂外熏陶、学校教导与社会影响、网络上教育和网络下教育。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良性互动,讲好“思政道理”[4],奠定课内教育的坚实基础,增加课外熏陶比例,以学校教导带动社会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工具,借助网络平台和智能化技术,使线下教育更加“沉浸”,线上教育更加多样,构建形式上的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耦合体系。内容上,兼顾多民族的客观条件,尊重民族特色,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将民族特色与伟大建党精神充分融合,运用多民族语言阐述建党精神内涵,梳理地区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挖掘、传承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少数民族经典事例。

(三)以地区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性动力挖掘

1. 以开发校本课程为载体,提升赓续力量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以校史校庆为出发点,兼顾家国情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牵头主体、实施形式、制定内容、预期效果四大维度构建校本课程。

第一,明确校本课程牵头主体。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多学院协同努力,充分运用校内思想政治人才资源以及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特色学院的独特优势,将本校特色和伟大建党精神相结合。第二,明确校本课程实施形式。高校应灵活运用校本设施,综合利用校园展馆、运动馆、宣传板等场域做传承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以及校史校情融入其中,扩大校内影响力。第三,明确校本课程制定内容。课程内容要以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以建校历史以及高校发展史为线索,以校园著名人物事例为典范,以高校历史特色为支撑。用实际的动人事例感化师生,用家国情怀牵引崇高信仰,丰富课程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发展相结合。第四,明确校本课程预期效果。高校应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化整合利用,以课提质,提高西南民族地区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凝聚力量。

2. 以地区红色资源为发端,打通传承平台

文化资源是赓续红色精神血脉的重要基础。构建高校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平台,主要从构成因素、内容核心、途径形式、资源整合四大方面入手,提高地区红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平台高效运转,使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持续化、长远化。

第一,传承平台的构成因素多样化,平台构成涵盖传播受众、传承主体、传承中介、传承环境等多重因素,将平台运营透明化、开放化,采用多种少数民族的语言,融入地区民族文化习俗,运用红色资源构建面向多层次受众的党史记忆。第二,传承平台的核心精神聚合化,传承内容应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为主,以地区红色资源为辅,充分展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情怀、勇于自我革命的大智慧、推动政党国际合作的大格局、肩负建设美好世界的大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5]第三,传承平台的形式途径多样化,运用现代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借助流量以及大影响力事件,扩充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结合信息化、数字化设施,打造突破场域限制的沉浸式传承体验,致力于以地区红色资源为桥梁,刻画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第四,传承平台的资源整合创新化,建立健全地区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智库,科学化整合地区红色文化以及特色习俗,按照特定线索,构建开放便捷的检索以及学习体系,便于学习、领悟、体会,进而深度刻画伟大建党精神。

(四)以评价反馈为依据的实效性动力保障

1. 在学习中重视觉醒体会

“唤醒、建构、融入、创造、讲述等,构成学习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环节。”[6]高校需要抓住传承的主要主体,即师生“双身一体”。老师要在科研、管理、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历史主动和历史担当,抓住课堂主阵地,在思政课中详细构建关于党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且灵活引用案例解析,将斗争精神、忠诚为民等精神充分融入课内活动中,利用新媒体和新案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常态化教育,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思辨促提升,以创新促发展。学生要尊重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唤醒自身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构建自身的三观体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际学习、生活中,创造性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升华学习。

2. 在评价中强调实践反思

在评价中坚持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充分学习现有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反思后,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飞跃,从而致力于更高层次的赓续实践。检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效果,就要构建对应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四大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第一,以认识的再利用为评价目的,评价后的结果要实现再利用,指导传承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谨记立德树人的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第二,以师、生、管为评价主体,引入多样化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数据成分,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广泛、全面地了解传承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第三,以信息统计、数据分析为评价手段,引入数据分析模型,以数据量化传承效果,通过构建科学化模型评估传承效果,检验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的传承活动的有效性。第四,以认知和行动为评价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评估传承效果,理论上检验师生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知识的认知程度,从实践上检验师生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结果。

3. 在传播中实现接续发展

在传播中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接续发展,要处理好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抓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流,提高宣传比重和重视程度,也要兼顾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以主流带动支流,以支流反哺主流,拓宽红色精神传承弘扬的道路。与此同时还要兼顾感性引导方向和理性教育思考的关系。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要以理性思考为主,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梳理历史,向学生展示坚信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性,促进学生长久、坚定地向党组织靠拢。以感性引导为辅助,用革命先辈、“时代楷模”的生动故事感化师生,使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的代际传承中实现接续发展。

三、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真理性、人民互动性和持久斗争性”[7],提升师生的历史自信和理论水准,增强师生的历史主动和国家认同,进而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高校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的传承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和导向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正贤,马万利.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效用、问题症结与着力方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82-89.

[2] 刘学谦.国家精神凝聚力要素的凝聚作用点分析(上)——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十四[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7-130.

[3] 刘鹏.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7-24.

[4] 張尚字.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三维证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24-130.

[5] 蒙象飞,单鑫.中国共产党大党品质的内涵与塑造[J].探索,2023(2):103-114.

[6] 佘双好,王惠.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的内在机制与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7-14.

[7] 任丹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演进脉络和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23(2):37-44.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伟大建党精神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传承的动力机制研究” (2022LSZ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动力机制传承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