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情怀视角下高校“温度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11王政阳田莉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王政阳 田莉

摘 要:乡土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提升思政课堂的“温度”,打造有情感、有魅力、有活力的思政课堂。为了提升乡土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成效,促进大学生构建“情怀温度”“思想温度”“人生温度”,高校应当选好教育载体、用好教育方式、建好教学体系。本文在简要分析高校“温度思政”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乡土情怀在高校“温度思政”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通过“五个融入”“三个结合”“两个体系”构建乡土情怀融入高校“温度思政”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乡土情懷 “温度思政” 人生温度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乃父母之邦。作为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人民对乡土的眷恋早已凝固在骨肉中,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乡土情怀也成为人们内心一种挥之不去、难以忘却的精神引领。将这种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提升思政课堂的“温度”,培育更有情怀、更懂感恩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1]思政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是党和国家的千年大计,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在高校教育中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才综合素养、推动国家人才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渠道。而打造“温度思政”课程,则是破解传统思政课生硬教学局面、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开展的重要途径。乡土情怀作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属性,在高校“温度思政”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选择合理的途径将乡土情怀融入思政课堂中,使思政教育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

一、高校“温度思政”的内涵

高校“温度思政”是对传统思政课堂的再升华与再创新,目的在于提升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打造有情感、有情怀、有爱的课程。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才会有温度,才能引领教育者成长。思政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无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抑或是落脚点,都应当归结为对人的情感彰显和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并在教育全过程贯穿教育者的“爱”。“温度思政”的建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尊重他们独立、个性的思维特征,充分调动其参与思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切实提升其参与思政学习的获得感、需求感和参与感,使之在爱的包围下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说明高校“温度思政”的内涵。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协同育人。“有温度”的思政课程要求教育者将大学生视为主体性教育参与者,尊重其思想诉求,凝聚各部门、各主体的思想共识和利益诉求,整合育人资源,激发思政教育的内生力和创造力,形成权为学生所系、情为学生所依、利为学生所谋的思政教育向心力,使思政教育更具关爱、更有温度。第二,坚持以爱为心,大爱无疆。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志向的青年人,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兴趣爱好广泛、个人发展诉求多元多样。“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坚持以爱为心,即要求思政工作者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带着感情、带着温度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关心关爱,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学的温暖。[3]第三,坚持立德树人,育人育才。“有温度”的思政教育,要求以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特点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发展诉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宗旨,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最终达到高质量的育人育才目标。[4]

二、乡土情怀在高校“温度思政”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乡土情怀是中国人一种特有的羁绊与情感。家乡像是一枚符号,是亲切的乡音、家里亮起的温暖灯光,是无论走多远也会等你归来的避风港。乡土情怀正是在这种温暖的环境中产生,它是中国人对家乡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是内心自然而然滋生的对家乡的认同感、敬畏感以及归属感。其作为一种情感符号,是人们对家乡相关内在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支撑意识形态变化的动力源泉,与思政教育存在高度协同性。从外在来看,高校思政教育与乡土情怀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前者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活动,后者属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但是从更深层面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乡土情怀属于思政教育的“情感资源”,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软化”思政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为乡土情怀培育找到落脚点,促进乡土情怀的保持与传递,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思政教育中引入乡土情怀,借助这种感性的元素和柔软的情感滋润学生内心,可以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深度,激发思政学习的热情。同时,乡土情怀又可以作为一种“软化剂”消除思政教育抽象性、高空化特征,使思政教育更为具体,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载体。因此乡土情怀能够促进“温度思政”建设,以有温度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打造有魅力的思政课堂。

三、乡土情怀视角下高校“温度思政”创建的实践策略

(一)以“四个融入”为载体,打造“情怀温度”

以乡土情怀构建“温度思政”的目的在于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情感为思政教育增添魅力与活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志成才、立德成人,就应当“有感情”“用真情”,注重情怀培育[5],教师应当以“四个融入”为载体,在自然融入、针对性融入、真实融入、教与研融入过程中打造“情怀温度”。

1. 自然融入,将思政课设计得让学生喜欢听

乡土情怀视角下高校创新“温度思政”,要将乡土情怀自然融入思政课堂,使学生喜欢听、热爱听。教师要结合思政教材目录,寻找乡土情怀元素,形成与思政教育相贴合的总体框架,并根据每一个框架的实际内容对乡土情怀进行细分,形成以家乡土地、家乡情感、家乡人物等主题,在自然融合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乡土情怀的深度交融,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永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针对性融入,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

教师可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点针对性选择乡土情怀融入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形成浓厚的思政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大思政情怀”。例如,大一阶段的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还处于初步阶段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引入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感动人物,构建以“脱贫攻坚”为核心的专项议题,鼓励学生分享家乡的感人事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培育家乡情怀,增强学习实效;大二阶段的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思政学习,教师要注重思想情感的培育,可以建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核心的专项议题,通过“宣讲+体验”的方式,先后邀请学校优秀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做报告,并带领学生体验乡土生活,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师生心灵,使大学生与祖国同频共振,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6];大三阶段的学生可通过构建“八个一”红色文化专项议题,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红色电影、品位乡土文化、参与乡土活动等方式擦亮思政课的底色,以浓厚的乡土情怀重塑“情怀温度”;大四阶段的学生可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专项议题激发乡土情怀,教师向学生分享乡村振兴成果,帮助其深刻了解乡村振兴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使之确立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主动服务家乡的情感。

3. 真实融入,在实践中体会真理的力量

乡土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真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真正打造出“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真理的力量。例如,河北省的高校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西柏坡,感受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挖掘“農村指挥所”中蕴含的乡土气息;山西省的高校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塔尔坡古村落,参与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俗体验,感悟新中国的不易和时代变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借助实景观察、实地考察、实际锻炼等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育人“学思行悟”的力量,用感性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乡土认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断提升“情怀温度”。

4. 教与研融入,打造一体化思政课堂

做好教学与科研,通过两者结合打造一体化思政课堂,为“情怀温度”的培育营造有利环境。高校可构建校内外“对接式”集体备课机制,形成“五备”“四讲”“三跨”的集体备课特色。其中,“五备”指的是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五个层面出发进行备课,“四讲”指的是骨干教师示范讲、备课小组说课、新进教师试讲、文科名家领衔讲,“三跨”指的是跨学校、跨学院、跨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能够有效帮助青年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充分把握乡土情怀与思政教育衔接的关键点,确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方法,使思政课堂上环环有“乡土”,时时有“温度”,处处有“情怀”。

(二)以“三个结合”为方式,打造“思想温度”

“思想温度”是存在于思想意识之中的“温度”,以热情的思想和超前的意识赋予活动温度。具体到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教师用思想魅力感召学生,用乡土情怀激发思想的温度,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使教学活动更具有亲和力,使思政课堂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意义的课堂。[7]

1. 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结合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将乡土情怀融入其中,打造“思想温度”,不能仅靠思政课教师的努力,还要引导其他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进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的结合。高校应引导各科目教师参与思政教育过程,构建“混合式”思政教育团队,各学科的教师结合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工作需求等设计思政教学体系,多方面、多渠道融入乡土元素,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温度”、增加学习深度。

2. 区域内部学院相结合

消除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空间距离限制,构建区域思政教育联盟,通过共享思政教育资源、“共上一堂思政课”,提升思政教育的宽度和广度,为乡土情怀融入思政教育拓展来源渠道。例如,为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其他专业学院组建了17个专题教学团队,共建共上本课程;依托生态学院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建设、经济学院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专题建设、法学院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建设等,并从乡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中挖掘教育素材,形成了丰富的“乡土·思政”教育资源库,实现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同时,综合性院校还应发挥自身的优势,邀请其他学院的退休或年长的教师来“串串门”“聊聊天”。这些教师往往对乡土情怀融合思政教育有更专业、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多学科思维碰撞、多方面知识有机连接,实现乡土情怀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温度思政”建设,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温度”。

3. “对话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思政课教师应构建以乡土气息为基础的“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情景扮演与模拟,并通过模拟表演受到启发,在真实案例的再现中获得全面的感悟,不断提升“思想温度”。例如,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十分注重时政微热点评论、模拟决策、角色扮演等的运用,鼓励学生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探究,并将其融入一个个模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一系列扮演和探究活动使乡土情怀得到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温度”得以提升。

(三)以“两个体系”为渠道,重构“人生温度”

乡土情怀视角下创新高校“温度思政”离不开“人生温度”的重构,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对其进行引导,在其内心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思政课在“人生温度”的滋润下得到创新,引领铸魂育人的方向。

1. 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全员参与“人生温度”营造

思政教育属于思想意识教育,单靠某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员参与、构建大思政体系,才能够使教育的效果被全面激发,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确立“人生温度”。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和“乡土情怀数据资源库”,为各科目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使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思政知识,助力乡土情怀培育。[8]并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中心主任,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政教育、乡土情怀大讨论,教师们相互之间达成共识,通过在各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知识和乡土元素,使两者结合“如盐在水、如春在花”。

2. 构建专属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个别辅导确立“人生温度”

乡土情怀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将其融入思政教育过程,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还需要构建专属思政教育体系。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表现,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思政学习的需求和乡土情怀状况,了解整体状况;其次,在关注学生情感培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与属性,对思政课进行细节上的优化调整,以切实增强专属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针对绘画系大学生,教师带领其为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作画,引导其参与乡村发展,并通过“乡土+绘画”思政体系建设帮助学生体会思政课程的温度;针对设计系大学生,构建“乡土+设计”思政体系,教师引导其以专业的设计技能辅助相关人员对乡村进行布局、设计等,并在实践中体会乡村变化,感悟乡村温度。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能将所学习到的思政知识根植于内心,乡土情怀在不自觉中油然而生,思想道德也会得到持续提升,“人生温度”得以确立。

四、结语

乡土情怀视角下高校创新“温度思政”,就是要厚植教育的“情怀温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打造有“思想温度”的课堂,培育有“人生温度”的学生,引导学生求真务实,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信仰的时代新人。而将乡土情怀融入思政教学中,既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融合的有效体现,更是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14.

[2] 孙耀胜,张桂莲.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原则和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8):10-13.

[3] 韩亮.思政课开发与应用红色文化资源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3):102.

[4] 汪秀春.“温度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建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2):25-28.

[5] 张桂莲.打造高效思政课,成就学生精彩人生[J].教育艺术,2023(6):7.

[6] 杨华.思政课也是温度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18-20.

[7] 唐慧玲.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02-109.

[8] 干元.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J].成才之路,2023(21):29-32.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