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疆地区高职院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路径与对策

2023-12-11杨珍燕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对策

杨珍燕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是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有机结合的探索。本文在分析西南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必要性上,以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教学实践为例,对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并从资源挖掘、学生知识储备和教学内容优化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对策。

关键词:“行走的思政课” 高职院校 教学实践 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建设,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期思政课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行走的思政课”作为一种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1],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2],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3]。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刚好能满足这一需要。本文将以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探究西南边疆地区高职院校“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在“行走的思政课”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到社会中进行实践探究。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教育目标实现

“行走的思政课”的开展能让高职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促进高职学生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行发展是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之一。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在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行走的思政课”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刚好能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所遇疑问走出教室,走到实践场合当中进行实践、探究,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5]

(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挣脱传统思政课教学当中的一些束缚,能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以理论教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技術技能型的高职学生的培养。从课堂内容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统一使用的是本科教材,缺乏适合高职院校的独立教材文本。这样容易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专业联系不够紧密,进而大大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和实践资源特点,让学生带着思索走出教室,深入社会,寻求答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和专业需求量身定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能让理论知识在“行走”的过程中增加说服力,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巩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有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专业发展需求来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能够较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于其他本科生,高职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一方面,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录取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起点低,对理论基础课程有畏惧心理,学习热情不高,组织开展理论课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且在教学过程中接受过较多的实操训练,动手能力强,更乐于接受实践形式的教学方式。[6]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则是在遵循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按照高职学生的成长需求、专业特点而设置的教学内容、活动形式和实践基地,能将理论传授、学生内化和社会体验等环节有机整合,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学习疑问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分析、解决,让高职学生在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其他方面技能的提升,如在“行走”的过程中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等。由此可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路径

“行走的思政课”的开展不仅能够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提升,而且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高职教育,积极利用大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精选实践基地,为思政课搭建广阔平台

实践基地是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依托,只有选取了恰当的教学实践基地,才能促进“行走的思政课”的“行走”成功。因此,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教学实践基地的选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在为“行走的思政课”选取教学实践基地时,既要围绕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教育目标、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实践基地,还要兼顾高职学生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等实际需求,并经过思政课教师和有关领导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协商和综合评估后再确定实践教学基地。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中,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目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为重点,充分利用大理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确定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等主题,并依据不同主题选取了相应的实践基地。祥云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剑川张伯简纪念馆等革命烈士故居用作“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实践基地;洱海科普教育中心、洱海生态廊道等典型的生态环境治理示范点作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实践基地;洱源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巍山东莲花村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落作为“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大理州博物馆、云龙诺邓古村等承载着大理历史记忆的地方作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实践基地。[7]

(二)明细活动方案,为活动提供可靠保障

明细的活动方案是提高“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行走的思政课”前期准备工作往往比较复杂繁琐,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设计和选取,并确定具体的方案。而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实践手册两个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情确定活动主题,选择与活动主题紧密相连的实践基地,并确定紧扣主题、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路线、议题以及学生表现评价表。学生实践手册是学生进行“行走的思政课”的“地图”,其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基地名称及对应教材课题、小组分组情况、实践基地参观路线图、实践任务、思政课教师、带队教师以及实践基地活动对接人的联系方式、注意事项等。[8]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开展,亮出特色,便依托大理祥云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打造了首堂“行走的思政课”。思政部教师在活动开展前先去踩点,返校后根据实践基地资源、教学内容以及参与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学生特点,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印制、分发教师和学生活动手册,进行人员和任务分配。此外,依据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巧妙地结合了王德三牺牲前写下的家书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情景式的教学,由思政部教师和学生共同编排了两幕情景剧——“狱中”和“梦回家乡”,展现了王德三烈士牺牲前在监狱写下家书和革命胜利后返乡看到的家乡繁荣景象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景剧的表演与观看中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号召青年学生以奋斗者的姿态出发,让青春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放异彩。而正是由于经过了前期精心设计、做了明细的活动方案,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首堂“行走的思政课”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组织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

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能丰富“行走的思政课”,能为高职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9]因此,学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过程中,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机会。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立足学生实际,将学情、教学资源特点、活动目的有机融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实施现场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行业体验活动等。学生可以自己着手设计,结合自身专业需求、活动目的和实践内容自行设计“行走”方案,或提出活动设计意见。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时,依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实践基地资源状况、学生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活动形式。在开展首堂“行走的思政课”时采用现场教学,工程学院学生在思政部教师组织下,在祥云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党员活动室就王家家风和王复生烈士、王德三烈士的英雄事迹开展教学;在开展“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走的思政课”时则采用了研究性学习,农学学院学生在思政部教师组织下到洱源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通过实地参观、访问七个不同民族家庭、品尝七个不同民族美食、参观中草药材产业等从而探究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

(四)提炼活动成果,为教学提供生动资料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行走”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是否“行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这一关键点,因此要注重“行走”后的反馈。在“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后对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总结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的思考与总结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延长“行走”实效的方式,为后续的相关教学活动提供生动资料。而活动成果不仅要有实践内容的记录,也要呈现出师生在活动后的所思所想所悟。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学生而言,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拍摄微视频、编辑微信推文、进行课堂汇报展示等;就教师而言,可撰写发表论文、编写“行走的思政课”教案集等。[10]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每次开展完“行走的思政课”后,一方面,要求学生撰写活动的心得体会,并由教师进行指导修改、完善,最后可作为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微信推文,或到其他班级进行本次活动的展示汇报等,让学生在总结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树立信心。此外,根据每次“行走的思政课”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活动总结形式,比如在大理州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后鼓励学生尝试撰写一份蕴含特色的周保中将军纪念馆解说词、剪辑一份活动的宣传视频等。另一方面,在每次“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结束后,思政部教师都会组织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总结,并由专门负责的教师撰写教案,在每学期末时,将本学期“行走的思政课”全部汇总成教案集,以作为今后的教学素材。

三、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对策探索

回顾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整个过程发现,在取得一些经验与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行走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很多地方性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行走的思政课”开展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千篇一律;参与的同学目的不明确,将教学过程当作单纯的参观游览等。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中必须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挖掘实践教学资源,汇聚思政教学凝聚力

实践教学资源是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依托,而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加强对大理州本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加强与各开发主体之间的合作。

大理拥有绿色清洁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丰富动人的红色文化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育资源。将其引入思政课将能够打造让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并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丰富的资源。在挖掘、开发“行走的思政课”资源时,教师要筛选并整合大理本土资源,整合出不同主题的资源类别,并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层次、专业发展需要来选取运用最为贴切的主题资源。[11]如可依托大理市乡村振兴示范园(喜洲田园综合体)来为农学专业的学生开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农学专业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既能实践所学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认同,又能加深对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知识的理解,明晰今后的职业职责,争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教学资源的挖掘、开发单凭教师和学校的努力难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与党政机关、企业、其他学校等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群力群策,汇聚成教学凝聚力。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12]高职院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过程中,要善于依托社会资源,如公檢法机关、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国企工厂等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部门机构,形成共建机制,共同开发、建设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平台支撑。另外,各学校之间可以互利共享实践资源,分享“行走”的经验,建立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平台。

(二)加强学生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素养会直接影响“行走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实践而实践,一定要立足学生的知识储备,重视可行性问题。在前期准备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践活动基地资源特点,还要顾及学生相应的知识储备程度,应选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容。

很多高职学生在参与“行走的思政课”时目的不明确,将其当成单纯的游玩、放松,这样很难达到“行走”的目的。因此,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前,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学生活动手册来向学生说明活动目的,让其明确即将参与的“行走的思政课”的目的、流程以及自身任务,让学生能在“行走”过程中有目的地学习、探究,而不是简单地去缓解生活、学习压力。

(三)优化思政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活动实效性

高职院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时需要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摸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教学资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时,不仅要采用与普通高等学校共性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充分采用校企融合资源、校地融合资源以及各专业融合资源,突出高职教育内容特点,进而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另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因专业制宜,结合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就业需求等实际特点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所锻炼。

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高职院校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时,除了采用传统的活动形式,还可以融入网络、科技等现代教育新元素,多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四、结语

“行走的思政课”能促进高职学生在“行走”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达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西南边疆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也积极进行了“行走的思政课”开展的探究。只有立足高职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当地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因人制宜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才能让理论知识深入高职学生内心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华正学.基于认知体验的高校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范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7-49.

[2] 王素斐.“行走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3):111-113.

[3] 黄万强.“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2021(9):29-32.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5):31-34.

[5] 许婷婷,彭国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定力培养探究——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28-29.

[6] 贾红霞.紧扣高职学生特点 开展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19(1):95-99.

[7] 云南大理:构建“行走的思政课” [J].学苑教育,2021(17):6.

[8] 连晓芹.“双贯通”视域下“行走的思政课”实践[J].中国德育,2022(4):71-74.

[9] 程伟.行走的课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思政课改革新探索[J].课程建设,2018(2):95-97.

[10] 周妍.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以广西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6(8):217-220.

[11] 邹新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7):116.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24):9-15.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立体·深度·共享——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的探索、实践与推广”,云南省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项目“滇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大理大学学生工作育人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大理大学与大理州民宗委合作项目“大理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