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023-12-11杨璞王海康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风建设

杨璞 王海康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深刻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殷切期盼。面对当前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新样态,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提高站位,围绕一流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理论扎实、知识广博,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自我认知清晰、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双线程并进等核心素养,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工作出发点、学风建设工作为落脚点,从思政工作的视角主动地、深入地、切实地参与到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

关键词:一流创新人才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决贯彻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从“拔尖计划2.0”到“强基计划”,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指导高校加快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步伐。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尝试以课程改革、完善评价体系、调整培养方案、促进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等作为切入点,探索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过去六年间,依托“双一流”建设背景,3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把好招生关,构建生源质量保障机制,促进招生制度的规范化、考核方式的科学化以及选拔过程的灵活性,为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奠定生源基础。配备一系列更易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制度资源,基于制度和经费保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学科实力支撑、特定的课程资源以及高水平的教师资源。在课程、师资等方面深化校际交流,把握实践导向,重视多元体验,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同时,营造鼓励创新、容错的校园文化,探索开辟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1]高校对于拔尖人才、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随着首轮“双一流”建设的完成,绝大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均顺利实现建设目标,在重点学科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但是,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对于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以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究竟在何处;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如何在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浪潮中主动作为、积极补位,发挥专业所长和工作优势,探索工作重点和工作途径?本文将重点讨论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分析当前学生群体画像,把握学生特点,拟论证以下两个观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思政工作中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出发点;扎实学风建设,落实以辅导员、班导师和专业课老师共同实施的本科生学业发展指导(学风建设)是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落脚点。

一、厘清培养母本——当代大学生画像分析

目前在校本科生中,以2000—2004年出生为主力军,即所谓的“00后”。相较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培养主体的“90后”,“0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环境日益稳定、互联网及其相关衍生产业爆发式发展、工业革命3.0迈向4.0的独特时代。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们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00后”进行群体画像分析,经过对足量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性格坚韧、思维理性、深信自己是建设富强中国的一代人”,“爱国、自信且充满希望的一代”,“充满正能量、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和平主义者”,“兼具奋斗的理想与实践的理性”,“憎恨各种失德现象且能坚守自我”。[2]

反观“00后”成长的时代背景,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以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等重要赛事成功举办为例,“文化自信”在“00后”的身上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加之他们在2021年亲身经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重大历史时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00后”而言是饱含着深刻记忆和实际生活经历的12个字。以上因素促使这一代青年饱含家国情怀、自信且阳光。

对于“00后”的群体画像分析,除通过问卷调查为支撑的数据呈现,笔者还结合一线思政辅导员对2019—2022级学生群体的实際接触和观察,针对目前已经进入大学学习的“00后”群体,梳理总结出以下群体特点。

(1)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00后”成长于信息大爆炸时代,他们对于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产品、各类小程序(App)的驾驭程度更高,更擅长使用智能产品和工具来获取信息。面对信息盲区,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填补。

(2)更善于利用各类工具性智能产品。当走进“00后”的大学课堂或者图书馆可以发现,学生们更习惯于在个人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上整理学习笔记、演算、推理。在高校举办的“亮笔记”等学业交流活动中,学生展示的作品也大都以电子笔记为主。同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类App推荐交流活动。

(3)更早地开始思考人生规划。虽然“迷茫”是新生进入大学后容易呈现的状态,但是“00后”会更早地开始思考大学四年后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新生入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找到辅导员老师,探讨和表达自己对于大学四年及其未来的规划。

二、一流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启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党中央要求,把人才强国战略和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明确,我们所培养的一流创新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何种素养,也即什么样的学生能被称为一流创新人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一流创新人才的第一素养,也是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培养出心怀家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3],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才队伍;要把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等政治要求贯穿于办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4],培养出品行端正、知行合一、以德驭才的人才队伍;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融入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中,培养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根中华大地、赓续红色血脉的人才队伍。

理论扎实、知识广博是一流创新人才实现“创新”目标的基础。“创新”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高要求高目标,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但是根据教育的实际规律,尤其是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而言,无论要培养何种方向的创新人才,都需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传递重要的信号,即要建立起对于知识本身学习的渴望和认知,不论是专业性知识还是通识类知识,对于个体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奠基作用。

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是一流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一流的人才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还应该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5]对于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我们应该关注“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等核心基本能力,在创造力的培养发展中,学习力是前提、思想力是关键、行动力是结果。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的过程”[6]。我们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动性,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实践,提升自我。

自我认知清晰、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双线程并进是一流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要培养一流创新人才,高校需要加强资源配置、整合师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但更应该意识到,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需求的奋斗、发展方向十分关键。只有学生个人对于自我认知清晰,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和外部优势,实现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未来随着知识和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复合性程度提升,关键学科和关键领域的难题攻克需要依据多学科知识的共同支撑。因此,只有学生自我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双线程发展,才能够适应多元化、变化迅速的社会需求,实现谋求自身长远发展和内在修养提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与契合。

三、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是教育部43号令中提出的辅导员工作职责之一。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开展,主要依托以辅导员为主导的日常职业生涯教育,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很多有经验的辅导员也是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受高校层次的不同和专业特点、地域特点等影响,不同高校所使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和大纲也有所区别。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使用的教材的课程大纲分为三个大部分:生涯觉醒、对自身和外界的探索、生涯决策和行动。其中,对自身和外界的探索,涉及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外部环境和生涯人物探索。授课教师在实际课堂中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其开展生涯觉醒引导,而在对自身和外界探索部分,则会借助相关的测评理论、使用各类测评工具引导学生完成探索,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在课程结束后,辅导员会以年级大会、主题活动等方式继续为学生开展常态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直至学生毕业离校。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出发点,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辅导员为授课主力的教师队伍为工作开展提供先决条件。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教师队伍中,在职在岗的一线辅导员占比达到了85%,一线辅导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主力。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更为深入地将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意识、要求融入课程中,结合“00后”学生群体特征画像、工作实际和该门课程的课程特点,从思政工作的重点和方法出发,向学生根植向一流创新人才标准对标努力的潜意识。发挥好生涯课程中生涯觉醒部分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探索生涯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打造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思政,均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投入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第二,充分的自我探索和认知是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清晰的自我认知更是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聚焦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围绕“五育并举”,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实现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聚焦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领導力培养,努力造就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面对高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与教师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不仅是学校的目标,而且是学生自身努力和追寻的方向。因此,要培养优秀的一流创新人才,需要学生对于自身的探索和认知是充分而又全面的。只有培养对象本身对于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有了充分的把握和认知,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个体擅长和适合的方向与领域内实现一流创新人才能力积累。而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授课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通过“我想做什么——兴趣探索、我适合做什么——性格探索、我能做什么——能力探索、我愿意做什么——价值观探索”,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实现个人的自我探索。

第三,良好的规划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力更有利于实现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前文中,笔者分析了一流创新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几种重要素养,明确了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和方向。而不论是优良品德的培养还是知识积累与创造力等的培养,学生本人所具备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利用外界资源来填补个人的知识盲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时间规划、目标分解,通过分析已有条件和现实情况做出规划,在指定完备的计划后将其付诸行动,且在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成个人规划,增强自身的规划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力,在朝向一流创新人才努力的过程中,有能力、有方法、有途径地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并鞭策自我逐步实现。

第四,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导向与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前文中,笔者就当代大学生画像进行了分析。目前在校的主力军呈现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更早地开始思考人生规划”。面对学生出现的如此诉求,思政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尽管从大数据来看,学生们开始更早地思考个人规划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进校后会感到迷茫。那么,面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他们的诉求和茫然,帮助他们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就是职业生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生涯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带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态,通过自我探索和外界探索,不断认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最终实现立志与成才的目标。而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样也是通过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扎实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个人价值和奋斗目标。

四、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就对于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高要求。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找准个人发展方向,助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经过对人才培养规律、现状的不断研究,目前高校所开展的学风建设工作虽仍主要由辅导员牵头,但开始不断吸纳、鼓励、号召班导师、专业课老师加入,以促使学风建设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学科匹配度更强。学风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关注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队伍,尤其是辅导员参与进行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特点,学风建设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中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落脚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铸牢思想根基、夯实专业基础是学风建设工作的主线,也是一流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思想引领是基础,也是思政工作者的发力点。教师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四史”学习、建党百年系列纪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工作者通过深入学生课堂、实验室、宿舍和自习室,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学业座谈会、交流会,真切了解学生的基础学风,从而查找学生存在的不良学风表现,剖析成因,找准根源,提出应对措施,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建设优良学风,助力学生扎实学业,夯实专业基础。

第二,聚焦学生主责主业、关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学风建设工作的第一目标,也是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为本,学风为基,学业为重是学风建设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通过日常学业督促、抓牢基础学风、加强学业督导和学业帮扶,高度重视学生学业本身;通过学情分析、学业预警、学情周报等手段,科学分析研判学生学习大数据所呈现的特点和变化,及时调整学风建设方案,帮助学生入学后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善于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推进大会、竞赛宣讲会、大创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契机。积极动员、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学术交流、专业技能大赛等,迈出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第一步,助力学生向一流创新人才目标积极迈进。

第三,整合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制定能力提升路径图是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学风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高校需要通过有效手段,如为学生整合学习资源,提供学习资料,搭建各类学习平台,并总结已有的人才培养经验,围绕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校学生制定大学四年能力进阶图,为学生四年的长线努力形成指导意见等,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学生本身则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兼顾个性化,制定个人成长路径图或计划表,分条缕析,逐步完善。高校与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五、结语

面对党的二十大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00后”在校生热情澎湃、心怀家国、自信阳光的精神面貌,面对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需求,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思政工作在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大有可为,要把好学生思想主线,牢抓立德树人工作要求,发挥好思政工作阵地中的独特优势,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裕,陈璐,唐美琳.“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36所高校的定性比较分析[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6-83.

[2] 马和民,张曦文,马好.爱国、自信且充满希望的一代[J].人民教育,2022(22):44-46.

[3] [5] 路磊. 探索“雙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10.

[4] 安国勇,赵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7-125,155.

[6] 黄毅,沈锐.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57-58.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生涯视域下基于深层学习理论本科生创新素养提升研究” (2111

80A52201),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深层学习理论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2NSDJG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风建设
如何引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外来工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策略探究
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浅议如何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嘉兴市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