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与经验

2023-12-11洪巍城苏鹤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人工智能

洪巍城 苏鹤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是深层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新技术,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及时学习与应对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学和思政工作的主动权。高校思政课堂有效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必须首先进行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进行布局,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中介的互动性教学模式,逐步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成果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系统的教学评价,同时汲取国内外大规模运用人工智能的经验,解决高校思政课融入人工智能的数据伦理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路径 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对思政课进行改革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的根本途径。每个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赖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是这个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尤其是自2022年底以来ChatGPT的兴起及其在教育中的大规模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介质、内容、环境都产生了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了教育者和受教者本身。总结和提炼已有的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经验、探讨思政课堂内外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路径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一、顶层设计: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战略谋划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深度嵌入乃至帮助重构高校思政教学全过程的高新技术,需要在对思政课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全国多所高校的人工智能思政教学的经验显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从战略高度对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等整个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做到协同育人,合力搞好思政教学与思政工作。

首先,全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思政从业人员必须转变思维观念,将人工智能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工具手段来对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发生深刻变革,才能深度利用技术带来的良好效应。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人的存在论角度出发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工智能虽借由人类智能来实现,却获得了新的“类存在物”资格,在人之身体存在、关系存在、实践存在和生活存在等层面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存在论变革,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存在隐忧”[1]。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堂将更多转向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将会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2]

其次,各类高校对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思政课要进行充分的数据共享,避免各自为政。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和智能手机等智能产品形成一个流畅的数据云,保障课堂所需的各种分析要求并能够及时完成并提供结果;二是及时采集和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支撑智能程序分析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三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备课、试讲和组织课堂教学,为教师准确寻找和匹配相关案例,并及时提供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相关文献;四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提供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及时帮扶理解和思考不够深入的同学,拓宽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的视野和深度,做到因材施教;五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和各类数据通道,整合思政课教师课上内容与课下的辅导员、宿管、班干的跟进,整合学校教务、后勤、保卫等各个部门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数据,将思政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此,才能整合各类资源,充分保障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必须要做好两者融合的协调统筹。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操作者,两者的素养决定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的边界、范围、程度和效果。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教育管理和从业者在提高自身与智能工具沟通的数字素养和操作实践技能的同时,要认清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牢牢掌握教育理性,规避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主体性消解,坚守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在平台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已经建成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新平台,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但总体而言,还需要将全国马院和课程思政平台进行全面打通,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提升平臺的使用效果。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构是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同样需要多部门协同,从整体上进行设计、从战略全局上进行把握才能有效协同并发挥其政治育人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探索

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逐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与信息化时代以提高教师教学表现手段具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技术能真正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打通教学和管理的间隔,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实现技术为人所用。[3]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教学内容来看,人工智能思政可以精准选择和充实教学资源,顺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教学方式来看,人工智能思政可以转变师生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固化,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目标来看,人工智能思政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对高校思政课的最大转变在于思政课教学从标准化到精准化的转变,大数据技术和思维逻辑具有多样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高度契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搜集、有序存储、画像分析、供给咨询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覆盖度、接受性与获得感。[4]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教学、课堂实效、课余管理方面都会发挥突破性的优势。另外,人工智能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显著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能深刻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生态,从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范式。[5]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授课制下,各个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如何将党中央指导下确定的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内容喜闻乐见于学生。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算力、算法三大优势,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索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变得有料、有趣、有效,是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然之举。具体来说,应在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态,探索灵活教学思路、对接学生需求,整合分散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等方面具体实施。

(一)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态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一般是主动“灌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政课内容的很多理念没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和学生实际相联结,即使是通过学习通、慕课或者其他各类软件来进行教学管理,形式也主要限于各种各样的学生课堂签到或者开发各种平时作业,学生参与较少,实际上这让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兴趣逐渐被作业压力所消解,对于所学知识理解浅显,缺少与教师、知识的思想碰撞。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高校课堂逐步进入因材施教、精准化教学阶段,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原本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准主体的地位,打破了教师“独断”的授课方式,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已实现“教师—人工智能—学生”三者之间的多角度互动。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积极创设情景式、交互式的教学形态,整合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关切的教育内容,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追溯,增强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联系,增强情感体验。同时,通过教学小程序和社交软件,形成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实时反馈的“双回路”教学过程,动态化调整教与学的匹配性问题,增强师生交互,实现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

(二)探索灵活教学思路,对接学生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的价值在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应聚焦教育主体的发展,关注教育主体需要并不断满足其需要。首先,要注重把握学生需求的满足性与引领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强算力整合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检测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倾向性,实现教育对象特征精准化分析,教育对象学情动态化分析。将人工智能技术的算力网络与教学平台相对接,通过精准数据检测,教师可以把握学生求知、求趣、求发展的既定需求。其次,要注重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性与差异性。目前高校思政课堂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教学软件,其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进行网上课程开发,在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对接与整合方面能够提供强算力的工具支持,能够很好地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课堂内外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教学软件对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和内容进行分析,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强算力优势,整合学情的基础性,识别学情的差异性,“按需施教”,实现“精准化内容生产”,从而规划和制定最佳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要通过学生的个体认同来呈现,传统的教学思路以教为主,核心关切在于怎样将硬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容易忽视学生需求,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望改善这一问题,使高校思政课真正实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

(三)整合分散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深度开发思政课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强算力识别学生的认知逻辑,做到预测性学情把握,动态地协助教与学的匹配;同时能够及时识别学生思想动态,检测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关切点,协助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筛选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可视化教学环境营造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寓情于理、寓情于史、寓情于乐,营造生动多元的教学情景,助力教学内容的生动呈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种种方式打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教学数据,使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体验教学形成巨大的合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有效出击: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仍然以“满堂灌”為主,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重复,教育成效并未呈现出与之相匹配的进步。“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同地存在着‘四不现象 ,即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6]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用“大中小一体化”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优化,基本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是教学方法的发展还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目前高校思政课都运用了相关的技术手段,但这并没有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单纯听、偶尔插入一个问答互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喊了很多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理论上,技术升级也并未带来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变。原本的技术只是带来了从黑板粉笔到PPT、从纸质教案到电子教案的改变,今天教师针对学生的教育却仍是流水线式的批量制造。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育人效果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标流于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做到原则性守住教育底线、协同性释放教育合力、高效性整合教学评价,努力实现前沿技术与教育实践耦合效能。

首先,要着力思政工作格局构建,牢牢守住教育底线。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不同的工作对象进行整体统筹,把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指数、工作内容、工作进程集合成立体交互,层层嵌实的大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大课程”与人工智能“大平台”整体发力,确保不同的工作对象落实工作责任,构建同向同行“大思政”工作格局。

其次,要实现教育合力协同联合,加强教学效力。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要整体谋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庭、社会、政府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分工配合;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各项教育工作的齐抓共管,合理构建工作机制,增强时空协作,促进师资培训的常态化,提升专职教师素质,增强党团骨干的先行示范效果。学校要加强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推进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平台的建设,强化师生的智能资源使用技术培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加强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思政课堂当中大量运用的人工智能软件主要有“雨课堂”和“中成智慧课堂”,其主要优势在于有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可以通过上传内容、投屏互动并发红包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但是离实现“体验式教育”、团队协作式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技术的持续迭代进步,通过多媒体、VR(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实现沉浸式互动性和个性化教学,从较为单向的知识灌输转为主动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这一点后,学生在知识点的扩充和吸收效率上必然有一个飞跃,教师的备课速度也大幅度加快,体现出快捷、高效、精准、多元的优势。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对教育对象进行线上线下的调查和走访,客观、精准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方面,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专业学院要精心协同设计,形成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实时反馈的“双回路”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效果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与其他专业学院积极对接专业需求,在思政课程公共课和课程思政专业课的内容衔接中找准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标杆,探索个性化的理论课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多维视角: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评价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由管理机构评价、专家评价、教师听课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传统方式组成,而且出于各自的工作目的具有不同的评价取向:管理机构将专家督导、教师和学生评价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把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绩效奖惩进行挂钩,关注的是管理效果;校内外评价专家和督导关注的是他们所听的有限几次课是否符合教材大纲、是否有互动形式、是否看起来热闹好看,关注的是教学形式;高校教师关注的是是否受到专家、领导的肯定,是否安全;学生关注的是老師和他们的关系如何、是否容易通过并得学分。这样一来,教学评价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在完成一场形式化的教学评价,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堂的大规模运用将对此现象进行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高校思政课的全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打分,也可以对学生在上课之后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出思政课与其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的评价相比传统评价更加强调多层次的动态考评模式,不仅关联到考试、比赛和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价,而且将师生的实际言行(包括网络言行)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传统的以知识记忆和理解为主的课堂考试仅仅作为一个评价环节或单元而存在,力求通过多元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坚持用持续的、可验证的数据检验教学效果,把静态和动态数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数据相统一、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评价原则,从内容、手段和方法、过程等角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来完成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高校思政课的全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定性定量监控与评价,通过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教学要素对学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方便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症下药,改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条件,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相比传统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优势,能够做到线上与线下数据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传统的以知识记忆和理解为主的课堂考试将仅仅作为一个评价环节或单元而存在,力求整合教学各影响因素、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综合

评价。

五、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经验教训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未来若干年内将形成一股愈加深化的潮流,根据现有的经验,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关注。

一是首先必须搞好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架构,设计简约、有效、可扩展的数据模型;整合线上线下的各类教学与服务资源,引导行政、后勤和相关服务部门及师生加强日常数据的交互、分析和应用,确保人工智能条件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必须特别注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数据隐私、数据伦理的保护,提前防范数据泄漏和不良使用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并制定相关预案。随着各类校园智能安全平台、后勤智能系统、图书服务智能系统等各类数据服务与采集的广泛使用,数据安全问题成为高校管理与服务部门的核心关注问题之一。高校师生的各类信息都可以被人工智能进行整合和分析,如此重要而又海量的私密信息如何保障其不被泄漏和滥用,已经成为高校智能建设的重点。[7]大量事实表明,高校师生的信息泄露已经多次发生,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对此所有思政工作者都必须时刻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

六、结语

随着各类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学领域的深入运用,上述问题将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澄清和逐步解决的问题,也是思政工作者时刻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蒋红群,谭培文.人工智能之于人的存在论变革及反思[J].学术论坛,2019(3):98-105.

[2]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3] 刘伟杰,岳宗录.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88-194.

[4] 张东,吕杰.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5-81.

[5] 武东生,郝博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103-112.

[6] 王贤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70-74.

[7] 李修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安全、隐私和伦理挑战及应对思考[J].科技导报,2017(15):11-12.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0JGB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人工智能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9:人工智能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