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与实现路径

2023-12-11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核心内容实现路径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包括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高度重视的历史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活深刻探讨的理论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生活长期探索的实践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国家层面,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得以彰显;社会层面,全体人民精神风貌得以焕发;个体层面,公民个体精神生活得以充实。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支撑、网络建设、氛围营造和消费引导。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生成逻辑 核心内容 实现路径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表明,我们孜孜以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需要加强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与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任何理论或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的继承、长期进行自我思想探索的积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例外,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逻辑维度进行把握。

(一)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的高度重视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内在精神世界、重视充实精神生活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

如下。

1. 重视道德生活,注重个体修养

儒家用仁、义、礼、智、信“五常”来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使其成为规范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中,“仁”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个体生命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正如《论语·学而》中指出的“泛爱众,而亲仁”;“智”要求人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的智慧,进而用道德克制物欲和情欲,达到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信”要求人们信守承诺,将其作为提升个体道德品质、促进群体关系和谐、缓解社会信用危机的指导原则。

2. 重视个人进取,注重爱国情怀培养

《易经·乾卦》中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重视个人进取的体现。注重爱国情怀培养方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认为“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 重视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境界

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佛教主张“成佛”;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道家主张“返璞归真”“物我两忘”。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活的深刻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活的深刻探讨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探讨主要表现如下。

1. 精神需要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基础上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每个个体在现实社会中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基础,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精神需要是“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3]。基本物质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肉体就无法生存,精神需要也无从谈起。

2.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我们之所以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这些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工人和无产阶级却被他们生产的产品所统治,以至于“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5]。只有消除异化、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每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禀赋和个性。

(三)实践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生活的长期探索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生活的长期探索,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广大人民努力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共同富裕”概念,认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6]。在这种物质共同富裕的同时,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9]胡锦涛同志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1]。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仅重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刻彰显了富裕的全面性、共同性和协调性,既做到“仓廪实”“衣食足”,也做到“知礼节”“知荣辱”。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进步提供正向影响和促进作用的精神文化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从下面三个层面进行把握。

(一)国家层面: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得以彰显

在国家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得以彰显。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具备雄厚物质基础的同时,强大的国家力量也要求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12],这种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彰显是我国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彰显,是广大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充分体现。在这种意义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坚持以文化人、提振精神、凝聚人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只有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从国家层面加强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社会层面:全体人民精神风貌得以焕发

在社会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全体人民精神风貌得以焕发。良好的社会风尚表现为全体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全体人民沐浴在积极、健康、向善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良好的践行,人们展现出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14]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吸收人类优秀道德成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理性平和、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让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厚滋养、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三)个体层面:公民个体精神生活得以充实

在个体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公民个体精神生活得以充实。首先是崇高的信仰追求。信仰标志着人类精神的时代高度,也是调控人的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既要获得物质上的富足,又渴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信仰给人提供精神意义和价值支撑,同时为人们的心灵生活提供前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其次是健康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既是衡量个人精神生活的“风向标”,也表征着特定历史境遇与生存条件下人民的共同精神特征。健康的心理生活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面对各种困难挫折时,通过客观冷静地思考而达到平和情绪与理性认知。最后是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养是个体参与文化生活的终极目的,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在精神世界中感悟升华,将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融入自己的个性中,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气象。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用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滋养,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一)价值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

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守住思想防线,确保政治方向正确,能够科学看待和分析各种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能够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悟这一创新理论,并将其作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效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保证思想航向不偏移、不错位。

(二)文化支撑: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获得优质的精神食粮。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除了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同时也要重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数量更多、品质更优的文化产品。我们要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发展科教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用好的文化成果来温润人心、滋养社会。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三)网络建设:加强新时代网上精神家园建设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对网络精神家园的构建。在网络内容建设方面,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生产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要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正确价值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号等的管理。要注重建设网络道德环境,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建立完善新技术新应用道德评估制度,维护网络道德秩序。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对网上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四)氛圍营造:构建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舆论环境

要在舆论上引导全社会正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形成全民共赴共同富裕的良好环境。新闻媒体在宣传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解读国家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策和精神,积极引导和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合理关切;另一方面要选取在带领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并进行宣传报道,让广大人民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进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开展“和谐社区”“最美家庭”“模范个人”等评选,让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风气充盈社会空间。要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充分焕发人民群众的精神风采,形成你追我赶争做高尚人物的良好风气。

(五)消费引导:提升和改善人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结构

相较于物质消费,精神文化消费更能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在物质生活能够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全社会要形成更加崇尚精神富足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此,我们要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努力改善全体国民的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在精神文化消费中,要不断提高发展性和知识性消费的比重,特别是提高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改善人民群众消费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消费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通过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来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文明消费。消费者应坚持合理消费,提高消费中的精神文化含量,优化消费结构,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企业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自觉抵制媚俗、迎合低级趣味的错误生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7.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

[7]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9]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10]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1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2] 习近平.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N].人民日报,2022-03-07.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14]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N].光明日报,2018-10-26.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核心内容实现路径
工程总承包项目《发包人要求》核心内容及编写难点
准确把握“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寻找教学的交集点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