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谣的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实践探索
2023-12-11朱亚丽
摘 要:童谣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儿童水墨画一样充满童趣,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文章分别从基于童谣的水墨画的缘起、实践、感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构建“精选童谣,积淀创作素材→体味水墨,优化创作基础→解读童谣,探索水墨创作”的教学模式,探索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童谣;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朱亚丽(1982—),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小学。
水墨画的笔墨优美和谐,意境深远独到,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培养儿童创作水墨画的兴趣,让水墨融入儿童生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缘起
(一)童谣与儿童水墨画的契合点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润色加工,在儿童中间流行传唱的歌谣,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句式简洁、幽默和谐。童谣内容贴近生活和自然,具有内容浅显、想象丰富、富有趣味、语言活泼的特点,能使儿童获得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1]。童谣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非常适合作为绘画创作素材。
与传统国画经过几千年发展、已经自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程式和笔墨体系相比,儿童水墨画造型夸张稚拙、充满童真,画面形象和笔墨甚至有时不符合成人以为的规范,有儿童自己独特的见解,带有偶然的意外之韵,十分有趣[2]。
综上,两者与儿童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的个性十分符合,便于教师因势利导,展开教学。
(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例如,浙人美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就有“童谣童画”这一内容。学生在解读童谣的过程中,可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在水墨画创作中,学生可以基于童谣进行多种感官活动,并在脑海中将童谣内容转化为画面,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表达能力;也可以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提升自信心,培养健康人格。
所以,笔者尝试对童谣进行文化解读,探索将其创新融入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的策略,以将文学之美、水墨之韵生动地融为一体,使儿童在吟唱童谣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将童谣的童真趣味表现在儿童水墨画中,培养美术核心素养。
二、实践
童谣往往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但理解童谣的内涵,并快速从中获取创作形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打好童谣理解基础和水墨画创作基础两方面的基本功,才能顺利进行创作。
(一)精选童谣,优化创作素材
童谣主题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包括具体形象的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风景类,以及抽象形象的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将其中的鲜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
1.收集童谣,细选经典
在长期的传承中,童谣发展出多样化的形式,如摇篮曲、谜语歌、问答歌、游戏歌等,有的体现民俗民风,有的富有教育意义,所含内容十分贴近儿童的生活,契合儿童的天性[3]。教师应挑选形象生动、构思独特、充满童趣的童谣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童谣理解到儿童水墨画构思与创作的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2.深入学习,创编童谣
创编童谣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多种感官活动,深入截取生活形象特征,并将其转化为文字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形象的直观特征记忆在脑海中,开展下阶段的水墨画创作活动。为了顺利开展教学,笔者与语文教师合作,请语文教师向学生讲述童谣的历史、内容、表现手法等,适当提供范例,让学生自己创编童谣,写出童味感受、童味想象、儿童意趣,表现真实的内心。
3.反复吟诵,解析童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指导学生对童谣进行深入诵读,逐步解析童谣中形象的特点,如色彩是什么样的、造型如何等,有助于学生把具体的形象转化到水墨画创作中。例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童谣《野牵牛》,找到关键词,可以解析出牵牛花的形状像喇叭,牵牛花或攀在细细的篱笆上,或沿着地面蔓延生长等特点,从而累积绘画形象。
4.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童谣中的人、物、事构思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深化学生对童谣的理解。例如,对于童谣《打醋买布》,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分析其中的形象,思考这些形象是什么样的、各自发生了什么、神态动作是怎样的、故事情节怎么发展,而后构思剧本,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有兴趣地开始了排练,并添加了不少口语,在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该童谣的理解。师生一起深入探究童謠中的形象,厘清童谣表达的思想与感情,并展开生动的角色演绎,可为之后的水墨画创作提供灵感。
(二)体味水墨,奠定创作基础
以童谣为题材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不是进行简单的勾线填色,而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夯实其创作基础,使其掌握水墨画的技法与精神。
1.学习基础技法,激发水墨画创作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专项教学使学生深入感受水墨画的用笔用墨特点。具体可进行如下课程教学。
“跳舞的点和线”:使学生了解水墨画的基本常识,体验运行毛笔的过程,学习用墨画点、线,以及在画面上体现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的方法,促使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画出有趣的彩墨作品。
“水墨瓶花”:引导学生学习勾勒法和没骨法,掌握中锋、侧锋用笔法,了解水墨画的调色、用色知识,初步学会色彩的调和以及浓淡、冷暖搭配之道。
“荷塘造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接触泼墨画,掌握以淡破浓、以浓破淡的技法。
以“水墨瓶花”课程为例,与相对随意的“跳舞的点和线”课程相比,瓶花的画法要点在于抓住基本形状,学生可以凭自己的理解自由创作造型,画出形状各异的水墨瓶花。
2.临摹勤修内功,强化学生笔墨表现力
(1)临摹名家经典,习趣味水墨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线、面的造型语言,理解疏密、组合等关系,提高学生的画面组织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处理人物特点、空间布局及水墨韵味的方法,使学生能基于自己对范作的理解画出不同的人物水墨画。
(2)临学同龄佳作,悟最佳水墨表现。教师可以选择同龄儿童优秀作品中富有童趣和表现力的作品让学生临摹,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展示果蔬摆放作品,使学生学习构思布局,优化画面主次;展示不同状态组合人物的作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闪光点,再化为己用。
3.水墨线描写生,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
以线造型是水墨画的主要手段,水墨线描线条简练、清晰,变化丰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线描写生为手段,培养造型能力。相关基础课程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生长的植物写生”:抓住树木花卉的造型特点,用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其生机勃勃的形象。
“房屋写生”:写生有风味的建筑,注意表现房屋装饰的特点。
“自行车写生”:写生自行车,表现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充分利用毛笔线条的质感表现独特的韵味。
“人物写生”:在临摹古代人物线描画的基础上,用线条写生人物,可适当上色,关注面部肌理以及衣物纹理质感、体积感的塑造。
(三)解读童谣,探索水墨创作
把童谣内容转化为形象素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从单一到多样、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提升学生用笔用墨的表现力,以便学生更好地表现童谣的趣味。
1.概括表现,塑水墨童谣单一主角
学生在进行儿童水墨画创作时,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意识,释放灵性,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的稚拙和意趣特性的作品[4]。由于水墨画较难修改,学生一开始创作时,往往因担心画得不像而不敢下笔,或下笔十分拘束。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墨在宣纸上的随机变化和自己的直观感受,不拘泥于微小细节,简练地画出童谣中主要形象的造型。
例如,儿童水墨画作品《公鸡公鸡真美丽》是学生在边吟唱童谣边表演公鸡走路的样子的基础上,解析公鸡基本形象而创作的。鉴于童谣中已经描述了公鸡的动作、神态,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变形,用没骨勾勒结合的方法,使水墨倾泻而出,而后顺势而为,简化根根羽毛的细节,抓住公鸡傲然自得的神情,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水墨形象。
2.分清主次,现水墨童谣趣味情节
以童谣主角为创作主体,再布局多个人物,或以与之相关的事件内容作为背景,进行衬托处理,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饱满,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儿童水墨画作品《采柿子》源自童谣《柿子》中“红灯笼,挂树梢,随着风儿做操忙”等句子,主要描述的是柿子成熟,人们争相采摘的场景。“红灯笼”“做操忙”是画面的主要场景,学生用干枯的墨线画出了柿子树,将红红的柿子点缀其中,煞是好看。对于人们采摘的场景——“伸伸臂,弯弯腰,大家笑着来采摘”,学生做了适度拓展,用生动的彩墨寥寥几笔画出了孩子爬上树采摘柿子的画面,而柿子树下的人既担心又兴奋地仰着头,构图有主次,水墨语言丰富,适当留白,充满了童趣。
3.水墨日记,抒童谣文化独特感悟
相对于传统水墨人物画,现代儿童水墨人物画的概念内涵更加广泛——一切用毛笔、墨汁等工具在宣纸上的表现,都可以称之为水墨画。儿童可以不受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的约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的画面风格和形式美感,大胆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毛笔在画上题文,图文结合地记录水墨创作中的所见所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抒发内心感受。
4.大胆想象,拓水墨童谣思维空间
想象是创造的前奏,是造型艺术的创作基础。教师应以童谣为题材、水墨为媒介,使学生突破传统国画表现技法的限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对于同一首童谣,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文化领悟,教师可鼓励其以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拓宽创意的空间。例如,儿童水墨画作品《斗争》是学生基于童谣中出现的小鸟、天空、树林、小鱼等景物,展开想象创作而成,表达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希望。在进行水墨画创作时,学生没有直接运用树林、小鸟等具体形象,而是在诵读童谣后体味其含义,用大面积的水墨渲染表现环境污染的黑暗,用着红色衣服的人手举武器对黑暗环境进行抗争来表现人们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对比强烈,水墨韵味也呼之欲出。
三、感悟
(一)突破传统,传承创新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题材单一,容易让学生觉得无趣。引入童谣,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素材,结合童谣中的人、物、事展开创作,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发挥,使童谣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二)快乐学习,激发兴趣
从童谣中提取创作素材,使夸张有趣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后续水墨画的学习积蓄动力。
(三)保护原创,保留趣味
小学生在造型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升,有时候呈现的形象虽别有一番风味,但还不够准确,教师要能欣赏学生画面造型中的天然拙趣,鼓励学生保留趣味。对于不能准确抓住主要特征并将其表现出来的学生,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观察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和表现。儿童水墨画创作应以表现儿童喜欢的、有感悟的事物为主,使他们能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适当示范,给予自由
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水墨韵味对于童趣的表现,强调给予学生自由,但是,学生在表现童谣中的形象时,常会碰到各种问题,如造型难度大,水墨表现方法不足。对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示范,但应该避免照葫芦画瓢式的全步骤示范,而要将重点放在有难度的部分,避免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
总之,将童谣引入儿童水墨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童谣诵读中、在墨韵淋漓的笔墨表现中,产生好奇之心和创造欲望,把传统技法和原创意趣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充满灵气、妙趣横生的作品。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童谣与美术教学的结合策略,研究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莉,刘震强.论古代童谣的美育价值[J].文教资料,2022(11):104-107.
[2]罗先云.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四点做法[J].江苏教育,2021(86):79-80.
[3]陈超淼.传统文化创新视角下的童谣儿童绘本创作研究:以儿童绘本《小老鼠又上灯台喽》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9(5):78-81
[4]姚麗.儿童水墨画创作的教学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