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分析

2023-12-11张翔国

求知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改革,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小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悟和理解知识,提升素养。文章从优化课堂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展等角度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學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59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翔国(1987—),男,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中心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围绕坚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以及法治观念,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而生活化教学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前提,以学生真实生活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可以与现实生活对话,使其在生活化环境、情境和实践中解读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精神内核,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自我认知,懂得如何自我判断、自我调整,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打造生活化环境

(一)落实新课标理念,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课堂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空间。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实践等都是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项交互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以更为贴近小学生真实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在轻松、愉悦、自由的课堂环境与氛围当中学会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同时,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使其能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具体事例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还要重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平等的关系,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来实现师生高效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主、公正、公平的含义,形成和谐的课堂文化[2]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学习环境

一些教师受到校内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未能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此,教师应重视创新与优化课堂学习环境,探索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依据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主题,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形式,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与环境。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包含“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物产养育我”“可爱可敬的家乡人”“家乡新变化”等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围坐成一个圈,开展“圆桌会议”。每个小组可以挑选家乡的物产和山水、家乡的变化、家乡的人和事等主题,搜集资料并开展讨论,梳理总结后形成报告,并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以此,在生活化课堂学习环境中,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有话可说。

又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第5课“我爱我们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不同集体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集体生活,发现不同集体的共同点。之后,教师结合具体场景为学生阐释 “团结”和“友爱”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班集体成员之间应互相尊重、互帮互助,以此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模范评比活动,如每月评选一次“道德之星”,给予获奖的学生一定奖励,激发学生践行道德与法治理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深化课堂学习效果。“道德之星”的评选,可以依据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积分,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长期坚持,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整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活化资源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资源往往局限于教材,作用有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实际生活,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元渠道搜集生活素材,并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作为课程资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课堂,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3]

(一)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学习资源

学生的生活实践是促使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规则与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并独立思考分析,形成自己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从而更好地解决课堂中的难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或是对一些社会新闻的思考,阐述自己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的感悟,总结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交流与互动中拓展知识面,以丰富的生活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学相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生活场景中个体的表现,进一步了解自己和同伴。教师可以提前将班级中学生学习场景录制下来,并寻求家长的配合,补充学生在家庭环境、户外游戏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环境中的行动,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设置“观察生活环境中的自己”的任务,结合第一课“我是独特的”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生活场景同样可以应用于“不一样的你我他”“我很诚实”“我们在一起”三节课程的教学,在不同场景中学生表现的心理状态不同,由此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说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此外,在集体活动中,学生团结一致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可以感染学生,使其理解“同学相伴”的丰富含义和重要意义。

(二)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丰富教学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校外拓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对社会当中各种不同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观察,搜集相关资料,在生活中学习不同行为背后的道德与法治理论,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懂得不同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

例如,在部編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的教学中,对于城市交通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精心进行教学主题的设计,邀请公交集团或市政道路交通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介绍城市交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交通建设的演变过程,包括轨道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高速公路设计等较为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学生在了解到真实的交通场景后,会感受到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从而体会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交通事业的发展。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联动,带领学生进入轨道交通车辆、公交车辆保养现场,或进入交通调度指挥室,近距离观察各项现代化交通设施与先进设备,感受生活当中具有现代化功能的交通工具,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现代交通的便利,进而产生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述交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模范事迹,以生活化事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模范标杆,通过鲜活生动的生活实例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融入生活场景,设计生活化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生活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多是理论知识,学生虽然能够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认知,但容易产生抽象、枯燥之感。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要进行教学主题的优化,以生活化情境创设为背景,将学生置于多样化且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生对情境中的事物和环境较为熟悉,所以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接受速度也更快,从而能做到“寓道理于经历”。教师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所设计的生活情境表演活动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与法治事件的始末,从而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内涵。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家庭为背景,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如在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父母叮嘱孩子注意安全,但孩子任性,不以为然,结果在遇到危险时不知如何应对。表演完成后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剧中孩子的错误之处,并对自身进行反思。教师再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剧中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做?”或“你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在不断地讨论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行为是否正确,并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爱,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理,从根本上改变其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素养[4]

(二)设计生活化情境,开展导行活动

道德行为与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不断地指导和行动,在道德认识和情感指引下形成习惯和自发意识。特别是法治观念需要在导行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通过意志的支配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后才能深入学生内心。

导行活动主要是指课堂中的相关模拟活动以及课后的巩固学习计划活动。其中,在课堂中的模拟活动是指教师在课堂所创设道德教育情境当中,借助对道德生活的模拟来帮助学生辨析道德价值、开展道德实践等。

如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情境,利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不法分子的违法违纪事件进行课堂模拟,以微课堂形式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生活化教学中,引入社会中关于公交车优先学生乘车和让行等真实的生活事件,让学生讨论其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5]

结语

对于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重点是要以实践来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场景、环境、氛围中感受到身边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深刻记忆,在不断落实的生活实践中懂得应该怎样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有爱心”的新时代优秀少年,同时也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置入生动真实的案例或情境中,使学生在观察、讨论、思考后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论。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构建生活化课堂环境,并整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生活化课堂教学资源,并以更多主题和方法设计生活化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打造优质、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3):58-60.

[2]周倩倩.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7):126.

[3]白玉珍.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77-78,87.

[4]周兆实.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8):158-160.

[5]吴静.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0(10):52-53.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