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体系整体构建与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

2023-12-11彭光明

求知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三新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摘 要: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日益完善,新课程、新教材理念也在高中育人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渗透,在加快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需要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基本要求为中心,在持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为“三新”教育体制改革的落实提供助力,深入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引领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文章研究了“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及校本课程实施,探索了“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策略。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化学;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基于‘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体系整体构建与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4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光明(1966—),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高级中学。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通过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化、有特色、有创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融入多元化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夯实基础,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育人目标。同时,学校建立“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日常评价工作的开展,有序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创新发展。

一、“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师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参与化学学习,而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个热点话题。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既有知识、经验,把握其心理特点并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备启发性、较强感染性的趣味化情境,以直观、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原本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1]。例如,在“物质的量”教学中,教师便可创设完成10 kg黄豆颗数计算的情境。首先,让学生数100颗黄豆并称质量,通过计算得出每颗黄豆的质量,再通过计算便能知道10 kg黄豆的颗数。在微观粒子数目计算过程中,学生也可使用类似的方式,即将一定数量粒子的集体作为一个单位来计算结果。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意义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有效性自然更高。

(二)运用教学媒体,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教学媒体设备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广泛应用。教师利用教学媒体能为学生呈现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立体感知化学现象。同时,教师在利用教学媒体进行演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及思考等能力[2]。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占比较大,作用较为突出。由于部分实验涉及复杂的操作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采取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方式,能在保证师生安全的情况下,以更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把握实验内容。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媒体的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三)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身为先行组织者的教师,需要在对教材知识结构熟练把握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教学结构。第一,围绕教材有效提炼原有认知结构,关注认知冲突的引发,以便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逐步进行新认知结构的构建,有序实现知识迁移;第二,合理选择课题引入方法,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关注学生思维的启发。例如,教师可将伏特发明电池的故事作为“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导入点,结合伏特用青蛙开展实验获得“动物肌肉里有电贮存”的结论。此类课题导入的方法,能使学生产生探知欲望,让学生对后续学习的演示实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实施

(一)一个课程内容的多层次培养

通过化学校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树立敢于质疑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校本课程可划分为四个培养层次,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3]。为达成预期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合理地运用课堂中有限的教学时间,有效落实课程方案的设计。以“利用天然植物提取色素”的课程方案设计为例,具体内容见表1。

(二)一个课程内容的多主题演绎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因此国家课程可能会对校本课程产生挤压,使得校本课程每周安排次数与课时偏少,甚至会被直接取消。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定位时,教师需要从趣味化实验课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这一局限中走出来,逐步深化与扩展国家课程。在开设系列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化学课程现有进度出发,结合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落实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4]。此时,可能出现课程内容与多个主题相关联的情况,如“化学与社会发展”同时涵盖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以“振荡反应:蓝瓶子实验”为例,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时教师可从下述几方面着手。第一,确定基本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涉及不断循环“氧化—还原—氧化”的过程,引入振荡反应,指导学生对不断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进而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第二,明确化学平衡原理。振荡反应操作步骤简便、反應条件易于调整,且具有明显的反应现象,能为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提供诸多便利。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思考在振荡反应中调整反应条件和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后会产生哪些变化。第三,明确糖类、醛酮官能团性质。在振荡反应中将葡萄糖替换为淀粉、果糖、麦芽糖,在拓展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模型的构建。

(三)跨学科的校本课程方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版)》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宗旨所在。在课程内容整合中,教师应当从核心素养要求出发,着手于不同领域、学科对校本课程进行融合,改变“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促进学生多方位立体科学思维意识的形成,让其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5]。例如,开发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化学与书法、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的“高中化学单元思维导图提升”课程,融合化学与生物学科知识的“化学与生活”课程,融合化学与地理學科知识的“化学与环境”课程,融合化学与物理学科知识的“化学与材料”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问题课题化研究”课程,等等。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开阔学生视野,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重视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

三、建立“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一)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以某阶段或单元教学为对象,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入手,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为根据,开展综合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实践中,可参考下述标准。①教学目标(10分):目标完整,明确三维教学目标;目标适度、具体且具有明确的层次划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②教师主导地位(20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立足教材,系统组织教学,创设适宜的情境;关注个体差异,引入多样化方法;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讲解知识时突出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操作实验,化学现象明显[6]。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25分):传授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主动展示学习成果;善于提问并解决。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0分):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应用方法;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实验操作熟练;学生参与。⑤目标达成(10分):实现化学知识的整体建构;教学课堂氛围活跃;教授高效掌握知识的方法,指点学生探究问题。⑥学习评价(10分):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疑难问题,重视学生反馈;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⑦基本素养(5分):教学用语标准;教学工具使用熟练;合理设计板书。

以培养学科素养为宗旨,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情况的考察,第一时间找出并解决素养培养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过程性评价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性评价需立足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学生表现、核心素养水平及知识掌握情况为切入点开展全面评价。以“氧化反应”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引入从现象至本质、宏观至微观的思维方法,从元素价态变更情况入手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物质电子的得失,明晰“物质得电子即为氧化剂”的核心概念。再如,教师可结合分类教学法讲授原理及概念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物质分类能力,促进其分类观念的形成,从而使其对元素及分散系等概念形成更深刻的理解[7]。结合随堂检查方式开展教学评价,设计能够查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三)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

一是学生课堂学习评价。从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意愿、合作学习意识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从主动参与、主动提问、自主探究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实践方面评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愿[8];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即与人合作、倾听意见、表达交流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二是作业设计。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凸显层次性、针对性,保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建构概念、解决问题和迁移知识。同时,要突出开放性和情境性,所设计的题目不仅要包含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的要求,也要预留适当的空间供学生思考。此类作业可保证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三是学业质量检测。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合理协调“素养”“情境”“知识”“问题”关联的基础上设计试题,确保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

结语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难免会遭遇诸多困难、阻碍。为促进校本课程系统化发展,学校及师生有必要积极协商、共同努力,打造能够使学生踊跃参与实践的新型学习平台,突出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踊跃探索和创新,逐一化解校本课程相关问题。而要想有效落实此项工作,教师就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开展,通过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发现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并改进,在动态优化调整教学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尤琼玉.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研论丛,2022,8(12):26-29.

[2]陈军,马瑞红.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化学教与学,2020(12):65-68.

[3]彭光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5):71-72.

[4]骆晓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7):607.

[5]吕宝兰,张晓明,杨水金.基于新高考“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2):105-108.

[6]刘田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及内容[J].广西教育,2021(22):74-75.

[7]王晗.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优化策略[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6):44-45.

[8]郁致远.浅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成与教学评价[J].文渊:小学版,2020(6):987.

猜你喜欢

三新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