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意义

2023-12-10杨值珍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湖北中华民族

杨值珍 易 君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①这对我们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战略意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北是文化大省,历来重视文化建设。过去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自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省”②的战略目标以来,全省上下一直在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目前,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仅是《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也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内容。湖北省委常委会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结合湖北实际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各项工作。要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③

基于此,本文以湖北为例,分析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意义。此前,有人从推进新世纪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满足全省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北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性④,还有学者认为要从增强经济竞争力、提升我省综合实力的高度认识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⑤。这些分析比较客观地揭示了当时条件下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性,但未能全面揭示新时代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意义,难以有效提高认识、凝聚力量,在新历史起点上勇于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努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事实上,人的行动是受人的思想认识支配和制约的。只有充分认识一项事业的重要性,才会采取果断有力的落实行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深刻认识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战略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建设新使命。

一、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思想灵魂,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在“软实力”这一概念的初创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三个主要来源中,文化是排在第一位的。⑥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及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事实上,“文化不仅是一种独立的力量,而且渗透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力量之中,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更基本的力量”⑦。作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因素的集合体,文化不仅内化于本民族、本国家的行为中,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重要实力,能够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因而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无形支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大国,中国人虽然没有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但自古就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这种域外影响和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思想。正如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的中文版序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虽然从未提及软实力,但中国人其实早已深谙此道。”⑧

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始终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先后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21 世纪,文化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意义更加彰显,我们党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⑩。从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成为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方略的集大成式话语,被纳入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战略全局中,被纳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战略体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⑪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如他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的:“我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⑫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确立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又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布局和部署,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⑬

事实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容。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顺利启航,党的二十大再次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行部署,并强调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⑭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加快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区建设。如:在西部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在中部地区,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东部地区,上海市全面落实《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湖北地处中国之“中”,在一系列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对湖北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和目标,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要求和目标,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就文化建设而言,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文化强国建设引领文化强省建设,但文化强国又有赖于文化强省来夯实,没有文化强省就没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建设文化强省。因此,建设文化强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湖北是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集中,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22.4 亿元,比2016 年1096.3 亿元增加了57.11%,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居全国第7 位,进入了全国十强。显然,在落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湖北肩负重要的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必须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继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探路作用、辐射作用,为文化强国建设探索经验、贡献智慧。这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接续推动社会进步、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人类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接续奋斗,不断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历史,不断丰富和拓展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仅有的历经5000 年而薪火相传的悠久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历史上,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智慧和科技,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⑮今天,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作为世界上仅有的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悠久文明的传承者,当代中国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发展好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存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6 月2 日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然,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担当和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时代担当,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类情怀,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意识。然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辛复杂的工程。事实上,文明的长久存续和持久发展是异常艰难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众多辉煌文明,但多数由于各种原因消失了,无缘继续参与人类文明的后续发展。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写道:根据梅尔科的研究结论,历史上的主要文明至少有12 个,其中,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仅剩下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⑯中华文明有幸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中华文化的突出创新性和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起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是中华文明,失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根脉的现代文明,就不可能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在当代创造的文明形态,从根上讲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文明的文化根脉延续下来,在此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文化根脉与思想魂脉的有机结合,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有机体,除了作为主体的农耕文明外,还有游牧文明、渔猎文明、近代工业文明等亚文明。中华文化也是由众多亚文化聚合而成的文化统一体,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架构下,各种亚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从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呈现出遍地开花、满天星斗的多元状态和相互交流、多元互动的发展局面。“这样的交流使各地区成为共享文化精粹的共同体,即张光直定义的‘最初的中国’,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由此形成。”⑰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统一,使得中华文明内部各种亚文明和文化能互相交流、和平交汇、共同发展,从而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既丰富多彩又多元一体,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平性的特点。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也需要中华文明内部各种亚文明和亚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传承发展繁荣,共同创造更加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使中华文明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绚丽多彩,为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11 月14 日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来看,人类文明大多发展繁荣于大河流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人类,滋养了辉煌的长江文明和博大的长江文化。长江流域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对农耕文明形成发展影响深远,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个大的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巴人、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⑱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拥有长江干流长度1062 公里,占长江干流全长的1/6 以上,荆楚先民是长江中游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湖北境内发现的出土了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8 处之多,其中“建始人”距今约200 万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楚文化在先秦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并随着楚国影响的逐步扩大而不断扩大,最终融汇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恢宏大厦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止戈为武的和合理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思想食粮和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恢宏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长江文明的血脉激荡,需要荆楚文化的智慧滋养。湖北是长江中游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赓续长江文明血脉,传承荆楚优秀传统文化,是湖北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对于湖北来说,赓续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扎根于荆楚大地,立足于长江文明、荆楚历史文化的沃土,赓续好长江文明血脉、传承好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使长江文明行稳致远,使荆楚文化固本开新。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湖北的时代重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只有从历史的视野、全球的眼光统筹谋划和综合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生动实践中,以长江文明和荆楚文化为首要内容,加快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进程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成文化强省,让长江文明、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绽放更加迷人的异彩,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绚丽多姿,才能真正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先后追求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在19 世纪中叶开始探索现代化的漫漫历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构成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宏大画卷。然而,这些大事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面貌,但都没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叫中国式现代化,是因为它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共性特征,属于现代化的范畴,是实实在在的现代化,又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具有基于自身国情的突出特色,是与其他国家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因此,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⑳,并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归纳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基本方面。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使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区别开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同时存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区别,也不一定仅五个方面区别。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区别不止于此,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还存在本质的区别。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归纳为十个方面,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将“修身”置于基础性地位,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中这种厚德修身的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党治国理政的一贯理念。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注重全面加强思想建党,积极发展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不断建设物质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人民的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极大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㉒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成功,中国能够在几十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斥了西方发达国家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的现代化模式,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都实现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㉓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要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双轮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全国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荣光,理应共担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湖北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省委强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努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湖北落地生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继续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飞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既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湖北的客观要求,也是我省积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多湖北贡献的必要前提。

四、实现全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高速增长,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逐渐迎来了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追求质量提升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遵循发展规律,立足实践要求,借鉴国际经验,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㉕的科学判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景更加光明。世界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也迎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而作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㉖根据这一科学论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整体部署和全面安排。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

党中央非常重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特别关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㉗。显然,这既是对湖北的关心和关怀,也是对湖北的期望和嘱托,对当前和今后湖北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湖北迅速将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转移到高质量发展上来。《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㉘,《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体现湖北担当、展现湖北作为”㉙。为全面落实和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再次对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并谋划以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四化同步,推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随着《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高质量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对于湖北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湖北在中国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处于地理位置的劣势,没有享受到沿海地区所享有的对外开放红利,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湖北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湖北省委高度重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提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虽然湖北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发展基础依然不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学者认为:“唯有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新发展格局才能构建起来,高质量发展才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内生特点和普遍形态。”㉚显然,湖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充分激发6100 万荆楚儿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群策群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这就要求湖北必须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提神鼓劲。

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是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诚然,高质量发展最初确实是从经济发展方面考量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方面、最重要维度,但并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全部内容。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多维体系,社会发展也应该是多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对经济发展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要求,是全领域、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显然,文化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内在地要求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只有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因此,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谋划“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时,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进行了专门谋划,并明确提出要“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继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全体荆楚儿女的力量和智慧,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强硬的科技支撑。这不仅是实现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条件,也是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内在要求。

五、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人的需要是广泛的、多层面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方面。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显然,就人的需要的内容来说,虽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是相通的,都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同时,人们普遍认为人的需要存在轻重缓急的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第一个需要,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㉜,“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㉝。马斯洛建构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模型,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下到上依次纳入其中,认为只有低等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才会依次产生高等级的需要。“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中国古人对人的需要基本上是从物质和道德两个层面去认知的,认为物质层面的需要是道德层面的需要的基础。然而,人的需要并不都是先后产生的,只不过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现实的,但人实现自身需要的愿望是有先后的,在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以保障时,一般不会去考虑享受、发展等更高需要。

人之所以为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有思想、有精神。事实上,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原始需要,且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对人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精神生活的满足能对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愉悦,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中国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的典故,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名言。作为人性的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表现,人的需要应该彰显其精神方面的需求。物质需要的满足是精神需要满足的前提,但精神需要的满足并不是只有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产生和得到满足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也不必然导致精神生活的充实,更不必然导致道德水平、精神境界的提高。精神生活是与物质生活相互交融的,在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着精神生活的需要,但紧迫程度有所不同。精神生活需要引导,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虽然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但在党的重视下,文化生活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得到了更好的满足,精神世界充实,思想道德情操普遍很高。在长征的艰难困苦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想方设法见缝插针读书,“水壶”(《水浒传》)和“三口锅”(《三国演义》)的故事成为长征中的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在梁家河也是如饥似渴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仅《资本论》就通读了三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物质上非常富足,但精神上贫乏的现象普遍存在,“道德衰落、文化自绝和政治分裂”㉞严重。

诚然,与满足生存需要相比,老百姓满足精神需要的愿望相对没有那么急切。但在从生存需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后,其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就会被迅速释放出来。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㉟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在党中央统筹部署下,湖北虽然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是仍与全国各地一道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全部解决了吃饭、喝水、穿衣、住房、就医等问题,摆脱了生存需要的困扰。广大群众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能力从事精神文化生活,也希望享受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如饥似渴地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新要求。而在资本驱动下,一些低俗文化趁机兴起并大肆拓展地盘,传播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境内外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也趁机兴风作浪、相互勾结,争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影响,拓展意识形态阵地。这些都极大地污染了文化环境,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极大影响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享受。特别是对那些不加甄别接受市场快销文化的群众来说,其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威胁,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2023 年5 月22 日,湖北省高院就发布了自建网站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直播平台组织淫秽表演等五起“扫黄打非”典型案例。

民之所向,政之所归。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全面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文化生活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期待,作为文化大省的湖北较早提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推出了农家书屋、戏剧下乡等文化项目和工程,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产品不足的困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必须继续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加强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推出更多体现先进文化价值和方向、具有荆楚文化风韵和特色、适合荆楚人民口味和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我省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迫切需要。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净化文化发展生态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文明辉煌、文化灿烂的大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勇于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奋力建设荆楚现代文化,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形势紧迫。要科学处理党的统一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守正和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关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高度,统筹部署、务实推进。然而,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立足实际探索设计务实高效的文化建设路径。显然,这是一个既值得深入研究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猜你喜欢

中国式湖北中华民族
The rise of China-Chic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驰援湖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湖北武汉卷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