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应用写作学科发展
——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第十六次学术大会暨首届青年论坛综述
2023-12-10毛正天
毛正天
2023 年7 月7—9 日,以“聚焦学科发展,研讨新时代应用写作理论与教学创新”为主题,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第16 次学术大会暨首届青年论坛在河南信阳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香港、澳门和内地27 个省市自治区的180位汉语应用写作研究者出席会议。近百篇论文,主题报告与发言讨论28 场,主题演讲、讲评及自由发言200 余人次,主题报告500 余人参与聆听,围绕学科自觉与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的建构议题产出了新成果、新取向。作为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学术大会的一个里程碑,彰显出世界学术共同体的强大生命力。
一、高端写作的强调
“高端写作”是本次学术大会出现的关键词,由洪威雷会长提出,其意为,要求应用写作对社会运行规律深刻领悟,对社会发展前景主动影响,对民心民意及时表述,对公正、公平、正义持续呼唤,自觉地将国家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融入笔端。这是应用写作者的崇高使命,也是应用写作的价值所在。“高端写作”概念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魏晋时期,曹丕就已钦定。今天的被强化,是写作学科自信自觉的标志,是对“新时代”使命的漂亮应答!
应用写作从来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写作行为,而是人们生活乃至治理国家社会的一种方式,堪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此,应用写作学科要主动思考学科使命,主动拥抱经国治世问题。会上有四组论文呼应,并以其生动深刻显示其厚重。一类是洪威雷、张晟钦、高维明、曹正文、刘欣如等探讨应用写作人民性问题的论文,从“为什么写”出发,高屋建瓴,或直接立论,或从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写作分析提炼,站位高,抓住了应用写作的本质属性。与此相呼应,第二类是袁智忠、蒋贝蕾、王卓、汪莉、郝衡衡等关于公文传播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论文,认为公文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也是重要方式,公文传播直接关联经世治国;第三类是麦芷琪、吴粲然、梁倩欣、吴欣欣等面临人类大难的新冠疫情时期的应用写作担当,深度揭示了人类共抗新冠疫情中应用写作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第四类是直接以当代领袖毛泽东、习近平的应用写作经典作为研究对象,以顶格的研究对象表明应用写作的经国治世功能。上述系列论文作为高端写作的代表,充分体现应用写作本质属性,在论坛成果中格外耀眼。
二、机器写作的挑战
网络社会,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以来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机对话已强势逼近人类,不只是利用它的问题,还异化为人类的力量。“根据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秘书工作中60%的部分都可被人工智能替代。文书写作技能在AI 能力所及范围内,被替代的概率高达70%。”王红玲、何海平,宋时磊、马云骎等学者的论文描述揭示深度人工智能对文本内容生产造成了极大冲击,如可以根据人类的问题生成特定语言风格和类型的文字,还可以生成一段主旨和主题一致但表达语气和风格全然不同的文字,这对写作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与标志的本质属性以及应用写作学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用写作学科必须思考面对。毛正天认为,写作软件虽然火极一时,但在文学写作中无法获得情感等主体性,主体性永远只有人具备。近年来流行的艺术化招聘启事、诗意判决书、创意辞职信等表明,应用写作不应是冷漠的机械书写,主体性艺术化的手法也并不是文学的专利,古代经典应用写作如汉代四位皇帝的《求贤诏》各有个性,诸葛亮《出师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绝无替代可能,毛泽东、习近平等革命导师的应用写作充满了创意,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我们在欢呼应用写作“去文学化”的同时,更要向文学学习。创意与主体活性,将使文字成为“立言”,可至不朽。应用写作必须要有应用写作生命之思,要从强化优化应用写作生命力的角度去进行应用写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三、教学学术的推进
应用写作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国治世写作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应用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也是学科进展的题中之义。教学学术是基于学术的视角,聚焦教与学的研究。美国学者博耶认为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包括四个不同而又相互重叠的部分: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运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他认为教学同样是一门学术性的事业。
自从清华大学把写作与沟通作为人才培养的通识必修课程后,应用写作的教学研究进入了新时代。本会有相当多数学者潜心教学学术,有很多成果激动人心,如袁刚的写作教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李晓华、孙永良的国家一流课程,还有很多学者的省级一流课程等等,充分显示了应用写作学科的进展。本会有30 余篇教学研究论文参与交流,都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体现了问题导向;绝大多数论文从具体的程式、文体、教学技术等狭窄领域的“术”中超越出来,将其放到更大的“新文科”“大思政”“互联网”“大数据”“云时代”“建构主义”“传播学”“交际理论”“媒介化语境”等理论背景下来审视,不仅针对问题,有益实用,而且从经验与材料中超越升华,具有学理性。
此外,一批从教学学术升华到应用写作学科角度研究的论文,爬梳历史,确定应用写作学科定位,在学理上特别用功。张江艳的应用写作去文学化历史审视,详细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百年来从“应用之文”到“去文学化”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写作既要“去文学化”,也不避文学创新表达手法在一些特殊文字上的运用、不避直观呈现“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并由此突破应用写作学科发展的瓶颈的观点,系统专门,颇具学理。万奇、王万洪的文心雕龙研究,常世荣的帝王诏令和臣子奏疏研究,朱丹彤的山涛公文研究,万玲玲的曹操散文应用文元素研究,等等,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古代散文中揭示应用写作因素,还原了历史现场。义理、考据、辞章统一,具有说服力。常佩雨将源远流长的应用写作源头置于商周秦汉放大观照,不仅给现代应用写作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视角,还从学科角度表明,应用写作的祖先曾经“阔多了”。钟罗庆经过考据分析,认为在民国时期就完成了从“公文研究”到“公文学”的进展,颠覆常论,把中国公文学的历史提前了半个多世纪。
四、青年人才的推举
专设青年论坛,是本会的一个亮点。近70 位青年学者50 余篇论文涉及本会设置的全部议题,虽然成就不尽一致,生涩难免,但总体上还是沉甸甸的。20 余篇论文获得大会优秀论文奖。
为学科发展考量,把推出新人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工程,是本次会议的特别意义所在,也显示了学会的胸怀。王万洪、李红秀、冯汝常、罗嘉怡、吴学忠、林安、马云骎、陈晓燕、刘莹、肖捷飞、郭征帆、董月凯、莫险峰、张琦等是从学界名宿与青年才俊同堂涌现出来的青年骨干学者,他们学历高,知识结构新,视野开阔,容易将新理论转化为研究方法,助力应用写作研究,也将成为青年梯队进而学会的领军人物。一批青年学者把应用写作学术研究当成做好学问,安身立命所在,而未来在青年,青年就是未来!
论坛延续了学会一贯的优良会风,专意学术,讲者厚积薄发,力展所学,听者全情调动,对话于心,评者提要钩玄,直戳要害,会场放论,会下散谈集议,无不关联应用写作话题,两天的学术大会是一场令人长久回味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