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调研导向与创作逻辑
2023-12-10曾文芳
曾文芳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概念,不同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中国古代的“人”“民”各有内涵。如《说文解字》释“人”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但在《诗经》《国语》《孟子》《史记》等典籍中,“人”与“民”也常被合起来使用,如《诗经·大雅· 抑》中有“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的记载,是相对于君主和官员存在的一个概念,指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对象”,即平民百姓。西方文化的“人民”,词源自拉丁语populus,初指共和国中的平民群体(plebus)。启蒙运动时期被赋予了政治性,作为一种享有天赋权利的公共人格,成为构建现代国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德语Volk 为“人民”概念,认为“人民”不应停留于抽象的政治理念而处于现实经济关系之中,是由不掌握生产资料或掌握较少生产资料的阶级组成。①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尤其是毛泽东的理论改造,“人民”概念实现了中国化:始终是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是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迈向更高历史阶段的倚靠力量,是历史本质得以真正实现的推动力量②,它既包括当代人,也包含未来的子孙后代。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在批判性吸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智慧结晶,包含丰富的内涵和哲学意蕴。③2015 年10 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将其确定为治国方针理论;党的十九大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人民”一词177 次⑤,并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心看成当前最大的政治,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作出全面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调查报告,又名调查研究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后,将事件、问题及研究结果系统整理为书面文字的一种应用文体。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毛泽东同志早年就是在调研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思考,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他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对调查研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点,并多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党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传统。
2023 年3 月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系统梳理了12 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具体问题、老大难问题,要求直奔问题,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⑦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夯实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基本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保持政治定力、抵御错误思潮影响的有力手段。文件一经发出,立刻在全党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掀起了调查研究的新高潮。那么,调研报告写作如何紧密结合中央文件精神,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获得高端创作⑧,并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拓新呢?本文试从调研报告的全创作环节加以讨论,期待方家指正。
一、选题: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调研宗旨
选题是调研报告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核心要素,不仅决定着调研的方向和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调研的方法和途径。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王士禛《师友诗传续录》亦云:“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意即主题,是调查报告的“文眼”,对文章质量影响很大。常言道“题好文一半”,只有主题选得好,才能吸引人、感染人,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最终发挥出调研文章应有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可见,高质量的选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首先,端正态度,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端正态度是搞好调查研究的首要问题。所谓“端正”,至少须做到两条:第一,要不耻下问,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的精神,即要虚怀若谷,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第二,有实事求是、说真话道实情办实事的精神,即要有胆识,有气魄,敢于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真实情况,不做官样文章,不见风使舵,不搞专意迎合领导个人意图的虚假东西。
其次,下沉到点,以点带面,点面兼顾。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⑨人民群众无小事,于工作细微处见大精神。选题切忌大而无当、浮泛不实,要接地气,着眼于同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社会需要、人民关心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贯穿于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往往集中在基层工作的琐碎之中,越具体越有针对性。调研选题要善于从当前社会形势需求出发,下沉到最底层,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真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才能抓到有新意的、关键性的和前景广阔的“点”,并把这些事关百姓生活如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急难愁盼”的“点”巧妙地置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紧密相连的“面”的整体之中予以统筹考虑,亦可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定位上策划出系列性有内在关联的选题,每个选题小中见大、厚积薄发,推动那些看似琐细却多年沉积的疑难问题最终得到一一解决,这些“点”的突破也往往能够带来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再次,重点聚焦新问题新现象新角度。调研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是否新颖,要体现新颖就需要新材料、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角度等来支撑。选题不能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追求四平八稳、缺乏分量,要勇于拒绝平庸,善于抓有冲击力的问题。所谓冲击力,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方案不但能够解决当下的疑难,使工作局面豁然开朗,还能对其他领域工作起到指点迷津、引领发展的作用。如何实现选题有创新呢?一方面,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是获得创新的活水源头,要始终立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另一方面,写作者也要善于从思维技巧上下功夫,比如,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选题的方法。多角度选题是指思考时以某个事物或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事物或问题,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某一层次、某一侧面或某一点)作为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法。还可分为围绕事物本身多侧面选题和拓展外部视野多角度选题两种⑩,每种事物都有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而对事物的研究,也不一定拘泥于事物本身,可以再拓展视野,只要思维开拓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随之得以开阔,调研就更容易出高质量成果,形成富有指导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方针和政策。
最后,追求卓越,高端创作,探索理论。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⑪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是实践经验的本质概括,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反映,来源于人民生活的实践,不仅能够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搞理论工作,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做调查研究的实践,不去探寻规律,不做理论思考和总结,就很难有高瞻远瞩、长远规划的可持续决策和科学部署。
应用写作是产生理论和思想的实践过程,也是在创造思想、播种文明。调研报告要具备实践力度、理论深度和学术厚度,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融合,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才能写出具有超越价值的调研文章来,这一点在选题之初就应该考虑。因此,选题要注意选择群众生活中有发展潜力、前景广阔、有利于工作深入开展的问题,这些选题不只要有意义、有价值,还因为紧贴百姓生活,具有持续关注和探讨的空间。当然,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也可以就某些短时间之内的热点问题进行长时期的跟踪调研,从广度和深度反复挖掘,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和深化,形成学术积累,步步深入,最后达到系统化的理论层次。
比如,习近平同志从政40 多年,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开展工作,从陕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和厦门到主政浙江、上海,人主中央;从梁家河的大队书记到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逐渐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思想。⑫又如,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学理性论题提出,是在20 世纪90 年代,而全面大规模深入基层调研,却源起于2000 年3 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真实现状,得到中央重视。2005 年10 月,“三农”概念正式进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其后更是成为我国历届政府越来越重视的工作领域,如今以汗牛充栋的调研成果形成和丰富了我国独有的“三农理论体系”。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调查报告的写作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从而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集材: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调研路径
材料是调研文章内容组成的“血肉”,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来,通常情形下,搜集、积累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深入、工作逐步进展的过程。选题之后,收集材料就成为调研报告创作的基础环节,必须夯实。如何围绕选题尽可能多地、全面地收集与之有关的真实、准确、新颖、典型的原始材料呢?
第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报告的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真实性是指所反映的情况必须绝对真实可靠,绝不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臆测,这是调查报告的生命,如果其中有一、二个事例或数字是假的,那整个报告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作者和单位的信誉都可能受到影响。这就要求调查过程深入细致、周密思考,不能随便抓到一个材料就当宝贝,而要鉴别情况是否可靠、数字是否准确,有了真实性的前提,才会有科学性的结论,那么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在哪里呢?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⑬人类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实践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党打江山、守江山、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也是党第二个百年科学执政的重要力量支撑。调研要注重社会调查,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广泛搜集“活”的材料,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的实践中不断获取智慧和力量。1927 年3 月毛泽东同志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湘潭、湘乡等5 县,用了32 天时间深入农村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完成的,是亲眼所见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催生和丰富了他的革命理论与斗争智慧,为后期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当代公文写作史留下了佳话。
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下,重点选择人民群众为主要调查对象。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⑭,这也是密切干群关系、改进党的作风体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以爱民之心、责任之心、敬畏之心,精心组织调研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到基层群众中去多走、多看、多问,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正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变化过程,力求掌握系统性的一手资料,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走进群众中,要特别注意以随机调研“突访”为主,少一点提前通知,减少层层陪同,直面群众,能到现场不到会场,能蹲点调研不搞“车轮滚滚”,能直接交流不看书面材料,减少材料调研、会议调研和面上调研,从“指挥性”调研走向“精准式”“解渴式”调研。
同时,还要坚持调查研究的经常化、常态化,彻底掌握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态度,用真情实意去观察、体验和体悟,对各种现象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能收集到丰富的材料,还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更能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获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关注堵点淤点难点。调查报告的种类较多,有典型经验、揭露问题、介绍新生事物、专题和基本情况调查等,无论哪一种调查,都应该具备问题意识。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其意无非是只有提出了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能提出大量问题,就会充满生命力,并得以进步和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推进理论思维的动力,能够一步步把思路推向深入,那什么才是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⑮哪些是矛盾呢?比如当前中心工作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正之风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难看出,它早己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矛盾的凸显。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能否取得实际效果,重在增强问题意识。一方面,在真实情况中,有成绩也有问题,有经验也有教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正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遮不掩、不绕道而行,才能真正把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淤点找出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调查报告的文本形式提供给各级领导做决策参考,同行同领域做交流讨论,给研究机构做深度分析。另一方面,面对纷繁杂乱的生活表象,在调研中也要巧于拨开迷雾,运用逆反思维,多从常理的反向提出疑问,找到问题切入点,进而得以层层深入;或者敢于质疑那些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某个事物、问题可能长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公认看法,通过澄清和消除误解的方式来解决多年的沉疴。
我们今天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都明显加大,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准确地找到矛盾,深远地分析矛盾,最后及时地解决矛盾。这一过程,需要调研者思维能力的突破,既要善于把不同的问题进行对照对比,把分散的问题综合整合,以发现其联系和差异;又会善于“质疑”,找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这样,通过对矛盾的关注,及时反映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意志,对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干预,帮助各级政府推动民主化进程,促使社会不断前进,“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⑯。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的精神,调查研究收集材料必须遵循价值原则,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多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确保调研覆盖面。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⑰调研方法也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尤其要善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调研精准性、科学性的关键技术,尽可能做到最大范围内地获取民意,厘清各方诉求,科学研判,推动公共服务精准化、人性化,公共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当然,在重大热点民生问题上,为避免决策失误,还应当充分发挥专业调研机构的作用,充分掌握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做好科学决策,进而减少失误,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的调研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保证调研质量、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是提升调研效率的辅助手段,二者是本根与枝干关系,绝不能舍本逐末、取而代之,因为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唯有深入基层一线,细致调研,才能真切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因地制宜地做好决策。
三、行文:巧用群众语言,表达中国叙事
在文体结构上,调查报告一般包括标题与正文两大部分。标题主要用来提示内容、表明主题,其组成可以是公文式,即由调查主体、调查事由及文种名称三部分组成,提示调查的对象、内容、范围等;也可以是文章式,直接表明主题;还可以是正副标题式,其中正标题为文章式,副标题为公文式,这种标题形式对调查报告的主题、调查内容与范围提示较为全面,适用于一些内容复杂的大型重要报告。调研报告的正文是核心部分,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一般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阐明主要问题;主体是主干和重点,主要表达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尾无定法,可收束全文、总结内容,亦可概括现状,展望远景等。总之,谋篇布局要严谨,文章逻辑要清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调研报告的语言表达需要有文采、有特色,以增加其可读性和传播性,其行文方法建议如下:
善用典型材料,准确恳切。首先,调查报告的正文须由丰富饱满的材料做支撑,用事实说话,但要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和精确数字证明作者观点,尤其是基本的统计数字,须抓住关健,有对比价值,且恰到好处,切勿大篇幅堆砌。其次,调查报告的初心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而非单纯地暴露问题,准确性不仅是文章材料的真实无误,也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态度和语气上,严谨恳切,令人信服,切不可表现出居高临下、高举指挥棒式的语气,那样往往适得其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有的报告还有附录部分,属于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注释和说明,以及正文中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书籍、旁证材料和其他须说明的问题或情况等,应予以保留,有的甚至就是将来留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巧用群众语言,叙议结合。语言要生动不要空洞,生动形象有多重意蕴的靓词靓句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为文章添奇彩。有时候可以使用一些群众性语言,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歇后语等;有时候可以自行加工、提炼出有深度的哲思性话语,比如2023 年3 月15 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旨讲话中有一句,“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后被多处引用,甚至成为今年陕西省的高考作文主题,其最早的出处原来是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胡子”。调研文章都是有叙有议,叙是铺叙情况和事实,议是表明观点,叙不足而议多,会显得空发议论,叙议结合中突出重点,使文章避免笼统和浮浅之嫌。
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叙事体系。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 年5 月31 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中国独有的特点,调研报告具有国际传播效能,要重视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与国际受众相关联,从话语内容、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方式、话语平台、话语效果等语言因素,在叙事、讲理、论道三个层面下功夫,撰写符合传播效果的中国叙事作品,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话语体系,着力打造既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和理论,阐释中国制度、道路和实践,又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
四、成果论证、转化、升华: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调查报告不是仅仅用于完成写作任务然后束之高阁的文案作品,而是一种应用性远超于文案本身的重要的管理工作。“调研的成效是否显著,做出的决策是否符合实际,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⑱调研的出发点建立在解决当下乃至长期亟需面对的群众问题,调研的过程又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成果的论证以及投入社会实践的转化运用,后续决策在转化过程中的不断升华等,都是调查报告必要的工作延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的有效体现至少有三个层面:人民是调研对象的主体;人民是效果评价的主体;人民是实践发展的主体。通过主体性的突出,最终实现“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首先,成果论证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研成果完成以后,进行成果价值论证是重要的总结与复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依靠人民推进科学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其一,组建既有专家也有群众参与的成果论证小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制定详实具体的评价指标,诸如考察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坚持人民至上,针对调研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否切实有效,调研中的创新举措是否能够得到真正推广运用,提出的方针与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文本是否泛泛而谈违背了调研的初衷和本意等问题,多角度进行严谨系统的论证。其二,也要对调研所获得的思考因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可能还存在哪些局限进行预测和评估,对今后在实践中随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可能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部分加以分析和讨论,以便于引导调研工作更具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关注实用价值。其三,最好在调研成果投入社会、接受实践的检验后能持续跟进,分期抽样对群众进行回访,也可采用阶段性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以及客户端、平台等多种形式,汇聚民意,集中民智,通过实践结果进一步检验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考察成果有没有落实到老百姓身上,有没有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等,对最终的成果转化运用的总体成效也要纳入系统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调查报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来。
其次,成果转化与升华离不开群众实践。习近平同志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⑲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是组织调研、获得实效的终极目标;在转化过程中,成果得以不断创新升华,是调查报告形成系列性、可持续性写作特征的高级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调研决策施行过程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仍然要不断相应调整和优化决策,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实现调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跟踪、监管和反馈机制,制度性地吸收一大批年轻化、知识化、时代化的人民群众参与成果转化的实践工作,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启动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互动新格局。在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探索出更多的新方法,汇聚众智,实现调研成果转化后续业绩的整体水平和不断创新升级,真正回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社会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命题,做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性阐释。
总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随着新时代的开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标准日益提升,如何了解、尊重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到群众中间,发动群众一起去争取和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指导着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上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价值。虽然,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都能写、会写应用文,也有不少文质兼备的上乘之作,但应用写作领域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能够准确反映现实、有效指导实践的应用文章的供给仍然不足。⑳就调查报告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如何提升写作的质量效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牢记为增进人民福祉而奋斗的初心,把握新时代的矛盾变化,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涵养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才能在应用写作领域有所作为,有新作为,大有作为,焕发出应用写作领域的时代新风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