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023-12-08张艳芸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张艳芸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处理好文化自信培养与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之间的关系、文化自信培养与课程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文化自信培养与培养路径选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具体通过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三条主要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此从宏伟处高屋建瓴,于细致处春风化雨,渗透化、持续化、典型化地教育學生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对于增强、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会收到熏陶、渐染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了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其中,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息息相关,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紧密相连,与培养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大的方面讲,培养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前途命运,需要宏观把握。从小的方面讲,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做实做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文化自信培养与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与德育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以文化人的德育过程。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文化与德育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人类在创造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在对自身进行着道德教育。文化与德育不可分割,且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一方面,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德育的体现或反映。文化促成了德育的发展,德育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开了文化的形态、内容和精神,德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德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于文化而开展。德育既可传承文化,又能创新、发展文化。同时,德育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就小学语文而言,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典范,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德育资源,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品德教育的绝佳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扮演的就是文化大使的角色,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为此,教师应精心播种,润物无声,通过文化的浸润和渐染,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智者、仁者、先进典型的思想,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审美享受,提升文化品位,修为自身品性。

(二)立德树人与文化自信一脉相承

1.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根基

世界上的文化丰富多样,各种思想林林总总。但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核心文化,都对其核心文化无比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也是如此,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文化像基因一样在中国人身上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强大也在于中华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文化自信为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

2.立德树人与文化自信一脉相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道德修养的内容,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就是立德树人的有益成分。像仁爱孝悌、笃实宽厚、修己慎独、勇毅力行、谦和好礼、见利思义、诚信知报、克己奉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这些道德精神、善良品德、道德修养、道德取向、优良品质、质朴品格、坚强意志、处世美德、集体精神、民族气节等,至今仍然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历代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以此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

二、处理好文化自信培养与课程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

(一)以文化自信的培养统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核心素养培养内容,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又明确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方法。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所谓的人文性就是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以生动形象、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的选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享受审美乐趣,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成宏观角度而言,教师以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为统领,按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就可以把课堂中所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目标,分布、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文化自信既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内容,承担着培养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又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丰富和充实着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对应,现行的语文教材围绕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人文主题为其中的一条主线,组织单元结构,一个单元设置一个主题,并选择情文并茂、理趣互映的课文,分别突出“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自然之美”“家国情怀”等人文主题,以丰富教育内涵。所以,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统领,采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如此处理文化自信培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就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版统编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海洋与国家主权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通过微观上每一课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日积月累、层层拔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目的。以“自然”这一人文主题为例,一年级学习“自然·四季”“夏天”,二年级学习“自然的秘密”“春天”“自然”,三年级学习“金秋时节”“我与自然”“动物植物”“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奥秘”,四年级学习“自然之美”“留心观察”“田园生活”“动物朋友”,五年级学习“万物有灵”“四季之美”,六年级学习“触摸自然”“保护环境”,从最初的感受自然及四季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环境的美好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化。这样一以贯之,就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螺旋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处理好文化自信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选择之间的关系

(一)以阅读教学为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内容,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以阅读教学为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利用好文化教育内容,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化教育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巧妙联系。学习《曹冲称象》一文时,要利用好其中的文化教育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文化人物曹冲自小就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课文阅读中,通过朗读学习,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曹冲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儿子,那个时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故事我们现在还能读到,是什么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即这些故事都是古人记载的。正因为古人的不断记载,过去的故事才为人们所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才没有出现断层现象。这样充分、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化教育内容,传统文化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学习《春天来了》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图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春天万物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受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春天,教师可以将预先收集整理好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词展示出来,并朗诵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品味、欣赏。如此挖掘、联系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自信培养内容,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或相关联系点,挖掘、利用好文化教育资源,在课文阅读过程中进行合理渗透,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化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渗透点,发挥文化的教育渗透作用。基于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锁定语文要素、聚焦语文知识,以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另一条主线,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在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为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浅尝辄止式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讲解,都不利于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渗透点,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自然融入文化自信教育,让语文要素和文化精神同生共长。学习《古诗三首》一文对,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古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突出“空寂”的意境,把一座寂静的空山中偶爾传来的一两句人语,和密密匝匝的深林以及透过密林照在深绿的青苔上的西下夕阳的光芒等景色,展示在动态画面之中。这样,锁定意象、意境等语文要素,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古诗意境,把意境之美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学生心灵之中,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的魅力的同时倾心于中华文化,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以综合性学习为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文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仅仅以课堂阅读为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显然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拓宽培养路径,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自信培养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中,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的来源知识、相关风俗等,都可以作为拓展性的内容,学生可以采用上网搜集、走访采访、板报宣传等多样化的方式,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等,感受中华文化的无处不在,激发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情感,以此增强、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主动宣传、传播中华文化。如,组织学生调查村中的姓氏,了解这些姓氏的来源和与这些姓氏相关的故事,并把自己调查得来的知识和朋友、教师交流,向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讲述。在学生生发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读《百家姓》,讲百家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姓氏及其来源,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请教教师等方式,总结姓氏来源上所呈现出的规律,包括以氏族图腾为姓、以封地为姓、以居住方位为姓、以官职或爵位为姓、以职业或技艺为姓、以排行次第为姓、赐姓与改姓等。如此,学生就会感受到中华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以语文课外活动为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尽管语文教材也在不断修订,但是,一些特别能吸引学生的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一般都很难及时进入教材。为此,教师就要主动弥补这一缺失,把包括文本、影视在内的一些优秀作品,以语文课外活动为路径,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诵读、观看,用更为新鲜和具有趣味性的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电视剧《功勋》,它分别讲述了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8位功勋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不仅是新中国的功勋人物,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他们的感人故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李延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士气与前进精神,于敏等人用庖丁解牛的方法最后把完成的工作汇集到一起制造氢弹的探索精神,张富清在转业之后到最穷苦的地方奉献自己一生的高尚品格,黄旭华从无到有研制核潜艇实现深海梦的巨大魄力和无声力量,申纪兰扎根农村闪耀红光成为时代先锋、里程碑式人物的本色与风骨,孙家栋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的航天拓荒者精神,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袁隆平一生心系温饱而研制杂交水稻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都是扬中国之威风、树中国之形象的最新的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感人肺腑的教育作用。

总之,基于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处理好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与课程目标的达成、与教育路径的选择等三个方面的关系,从宏伟处高屋建瓴,于细致处春风化雨,教育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对于增强、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会收到熏陶、渐染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增善.浅谈小学阶段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

[2] 亓刚.承传统文化 育自信少年[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1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