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薯承载的时代意涵和文化记忆

2023-12-06袁勇麟

博览群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福清番薯母亲

袁勇麟

番薯如何传入中国,目前为止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从菲律宾吕宋先传入福建地区,《金薯传习录》采录福建闽侯合志记载:

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也有学者认为番薯是从缅甸传入云南或者越南传入广东。不管通过何种线路传入中国,番薯自明朝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出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的番薯类饮食。贞尧仔的《番薯情》(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版)展现了番薯在侨乡福建福清的生长轨迹,介绍自然与人文交融而成的饮食文化,更借番薯诉说个人情思,传承一代又一代福清人的文化记忆。

贞尧仔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将观察世情百态的深刻体会通过番薯这一意象表现出来。《番薯情》不仅用文字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刺激味蕾的饕餮盛宴,更揭示出番薯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和情感价值。

福清地处沿海,耕田少且土质贫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番薯遂成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数百年来,福清人已将番薯吃出了千百种花样。番薯可蒸、煮、炸、烤,将番薯捣烂成浆所析出的番薯粉,可用来制作薯粉面、番薯丸、滑粉等,制作番薯粉后剩下的渣滓再经晾晒就是薯糜仔,可以做成节粿、薯糜仔羹、薯糜仔饼等。尤其是五日节、七月半、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福清家家户户都要做主要以番薯为原料的各种美食。贞尧仔在书中不遗余力地介绍每一种番薯类饮食,仔细复刻烹饪食材的全过程,如《薯味悠长》讲述的是薯糜仔粿,经过磨粉、舂薯糜仔、揉馅、搓皮料等程序备料,用模具制作出元宝形粿,再放置柴灶上猛火蒸煮,待自然冷却后,“揭盖起锅,粿热烟徐徐,粿色黄中带青,似翡翠造,如圣果,让人垂涎欲滴”;《薯粉生津》说的是薯糜仔羹,将番薯叶等蔬菜入锅小炒,加入一些小海鲜,倒进主食材薯糜仔、一两把米、豆千或米粉仔,大火煮开,撒入芹菜、蒜,即可食用,“薯糜仔羹舀在碗里,碗面一粒粒开花的大米和一条条稀稀的豆千或米粉仔,似夜晚的天空,星星点点,星河闪闪,倍增食欲,也更添饥饿感,恨不得一口吞星河”;《母爱留香》介绍福清的招牌小吃滑粉,常见的以滑鱼粉为多,将鱼肉切成薄片,加些许酱油、料酒搅拌均匀腌制,再用番薯粉黏裹鱼肉片,起灶生火,将蔬菜入锅煮,大火烧开后,用筷子夹着鱼肉片,一片一片接续落锅,再放入酸笋米及汁,“轻轻搅动,情有独钟的家乡味、滑粉之灵——笋米味,侵入每一隙空间,入肝肠,润心肺,起精神”;《乡土情深》写的是家乡人的挚爱番薯丸,做番薯丸是技术活,装馅得有道道,不多不少,不紧不松,分寸妥妥,撮合封闭,轻揉按,不见缝,不留隙,最后放入掌心之间搓磨、修正、美容,大火烧开汤料,轻拿番薯丸,手贴着汤面,滚动入锅,“随着汤料翻滚,番薯丸一粒一粒浮出锅面,似翡翠球在欢舞,有独自旋转跳跃,有集体波动起伏”。

这些篇章不仅精彩地呈现出食材的处理方法和烹饪过程,更表明食物除了能饱腹,还具有传达人心情意的功能。在福清人的记忆中,与番薯紧密相关的除了各种番薯类美食,就是宴席了。因为,地道的福清宴席可以无酒,但不可以没有番薯,薯粉面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贞尧仔回忆起在20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乡里人每每办一次宴席,都要向邻里乡亲分别借来锅碗瓢碟、桌椅板凳、肉菜油盐等,集众人之力才能办好一场大宴。宴会主人等散席后再一一还谢。有借有还,一来二去,便加深了乡里乡亲之间的情谊,宴席上的番薯美食更化作美好的回忆留存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对番薯美食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有助于加深对地方风俗人情的认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的福清人都喜欢将番薯切段、或将晒干的番薯片和稀饭一同熬煮,即番薯片熬米。一般人都觉得饭桌上的番薯粥平平无奇,却不知制作番薯片相当费劲。《故土生薯》写道:

将番薯相对扁平处放在刨刀板上近身位置。右手按握着番薯,稳稳往刨刀刃上推,让整个番薯过刀刃,随之迅疾回收。

这就是福清俗语“就像推番薯片直直推”的由来,福清人将推番薯片这一动作表现出的爽利干脆用来比喻福清人的性格:直率,不拐弯抹角。贞尧仔的父亲因心口如一、说一不二,被人称作“番仔直”。

其实,番薯早已渐渐被化用进福清的方言俗语中,成为反映福清人民生活经验的文化符号。《俗话番薯》一文,介绍大量与番薯相关的俗语,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有形容缺衣少食的“披着蓑衣啃番薯”;有形容行为不得法的“吃酒下番薯,肚里发酵”“吃番薯蘸蒜汁”“吃了山药换番薯”“糯米换番薯”“火塘边烤番薯”“番薯烤成灰”“小米煮番薯,稀里糊涂”“喝了番薯烧酒”;有形容一下子赔掉积蓄的“三年拾番薯粉,一顿芡”;有形容浪费的“煮番薯尽柴烧”“番薯甘臭甘烂”;有形容吝啬的“一片番薯钱夹着会跑三里路”,等等。作者还用番薯来形如福清人就如番薯一样,敢漂洋过海出去打拼,像番薯一样随物就形,安身繁衍,遇到任何逆境都会努力克服并适应,可硬且韧,也可柔且润。

《番薯情》分为“番薯物语”与“雪泥鸿爪”两辑,前者从“番薯”出发,作者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去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的逝水年华;后者则聚焦于个人情感经历,捕捉附着于番薯之上的回忆,深情怀念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贞尧仔通过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记忆挖掘出附着于番薯之上更深厚的情感,每一道番薯类菜肴背后都连着一条记忆之线,直接通向自己的双亲。听到众人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的声音,就会想到福清当地的风俗“攀揽吃”,即大伙儿以众筹的方式聚餐,辛勤的劳动者聚在一起谈笑风生,杯觥交错。就会想到过去父母和邻里乡亲一同投入田间的生产工作,大家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一起犁番薯、推番薯,热闹且欢乐。脑海里自然也就浮现出父亲干活的背影儿,想到父亲参加劳动强度大的农活儿后都会分到光饼,而他常常会分一大块儿给自己。一切尽在不言中,与其直抒胸臆,这半块光饼更能表现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闻到笋米的味道,就一定会想起家乡的滑粉,因为笋米是滑粉当中的精髓。而一想到滑粉,就会想到母亲在灶台前搅动锅铲的身影,想起母亲总是将一锅滑粉汤里的好料都留给家人,最后自己碗里只剩下稠糊的汤汁,从而感念母亲对全家人的无私付出,贞尧仔更在《母亲的早晨》《慈母手中线》等文中,进一步刻画勤劳能干、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赞扬母亲的性格与品德。与小说要求塑造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不同,散文作品里描写人物较多的是人物形象的一个剪影或性格的某一个侧面,从某些生活片段中折射人物的心灵之光。《番薯情》中怀念母亲的文字便是如此。

其实,作者不仅限于歌颂自己的父母,而是借助双亲的形象,借一斑以窥全豹,颂扬无数像父亲一样的“福清哥”,敢于打拼,勇往直前,讴歌无数像母亲一般的“福清妹”,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敏的头脑,拿捏制造出充分的物质和精神食粮,与在外拼搏的男子并肩,一同支撑家庭、开创出美好的生活。

好的散文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更要在阅读后对人有启迪。《番薯情》以情见长,以理服人。贞尧仔用生动的故事启发读者,从番薯的栽种到番薯被端上饭桌,处处透露着人生的哲学。贞尧仔写到小时候父亲带领他和兄弟姐妹栽种番薯:

父亲带着我们,从剪薯栽(剪番薯成段)、压番薯(将番薯段栽埋插种)、除番薯(除草、松土),到撇薯落、把(犁)薯上、拾藤,每一个劳动步骤、环节,都用力、用心、用情。

从栽种番薯苗的过程中,作者领悟到天道酬勤和饮水思源。在栽种时,父亲教导孩子要脚踏实地,付出得多,自然收获就多。民胞物与,自然相长。在观察番薯藤生长的时候,父亲告诉孩子番薯藤只有靠着根才能茁壮成长,不忘根脉,方得硕果。

从田间走进后厨,从栽种到烹煮,贞尧仔又细细描写母亲如何把薯糜仔舂成粉状的过程,这不仅是要说明薯糜仔粉得之不易,也是为了传达母亲教会他的人生道理:“千锤百舂,才能修成正果,而偷懒应付,得来的只会毛糙晦涩。”(《薯味悠长》)从制作番薯丸的过程中,点出过犹不及的道理:再好的馅料,也不能一股脑儿地全包入面皮里,否则最后番薯丸的粉皮就会被撑破,再好的馅料都会漏出来。(《乡土情深》)作者写到母亲刨薯粉面的时候,都会拾起细碎的杂面。(《无薯不欢》)母亲这种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處事方式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她时时以身作则,教导子女碎事杂物都要处理得井井有条,母亲常说:“没银没钱,要顾门前;家里清洁,人有精神。”(《母亲的早晨》)“人要衣装,得有方有圆、有模有样。”(《慈母手中线》)“生活的琐碎、艰辛,关起门来梳理、消化,而出门抛头露面,就得有一股气,满身精神。”(《盘髻子》),真挚朴实的文字中包含平淡真切的哲思,发人深省。

贞尧仔不是专业作家出身,没有受到散文理论的拘束,他以从容闲适的姿态写作散文,这种“无意而为之”的散文给人一种清风扑面之感。《番薯情》中的文字流畅,平实自然,这样的文字看似是无拘无束的漫谈闲话,实则也要作者的苦心经营。长短错落的句子富有节奏,表现出烹饪动作之间的紧凑感,《乡土情深》写母亲包番薯丸时就直接以文字形式暗表母亲熟练的手艺:

母亲撮拿一团番薯泥皮料,两手拇指背对、紧贴着,按馅入泥团,食指中指一起对着皮料,快频率捻搓、转动,皮料成三分之二的球体。腾出右手,用筷子夹备好的海鲜馅,放入球体内。

作者又常常用句式规整的文辞表现丰盛的美食,使之与所描述的烹饪过程相得益彰,富有画面感,《无薯不欢》描写薯粉面出锅时:

锅在跳动,满眼繁花,亦红亦黄的鲟膏,粉粉红红的胡萝卜,棕黄相接的螺尾,红白淡淡的洋葱瓣,棕褐成色的香菇,文文白白的菜帮,翠绿的芹菜,墨绿的蒜叶,如珍珠的海蛎,婀娜多姿的蛏,似弓如虹的虾,曲直沉浮皆可出彩的章鱼脚,在晶莹通透的薯粉面中耀动,像一幅漆画,富有质感,集聚磁性,包含张力。

可见,这种“无所为而为”的散文更需要创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厚的文字功力和闲适平和的心态。

千百年来,番薯突破时空界限,成为联系历史、土地与个人之间的脐带。即便是漂泊海外的游子,也永远忘记不了家乡的番薯味。贞尧仔懂吃,善烹,能写,他将个人情志透过番薯呈现出来,不仅加深读者对番薯背后的风土人情的认识,也表现出浓厚的爱乡恋土之情。正如他在书的后记中所指出:“文章初看是乡情,细品是亲情,久久回味的是烟火薯香、人情世故和绵长哲思”,“以人生旅程中感受至深的番薯作为支点,寻找温暖人心的亲情与乡情,展开一幅充满烟火气息、充满温情、充满深情的乡土人情世故画面”。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福清番薯母亲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番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关于Weitzenbock不等式的一条不等式链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给母亲的信
烤番薯
福清“表情包”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