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中的忧患意识与人生策略

2023-12-06孙亚丽

博览群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系辞爻辞忧患

孙亚丽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客观环境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忧患。这铸就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面对忧患,古代作家积极应对,提出策略,各自构建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周易》秉持对社会人生的忧患意识,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提示人们如何应对不同的人生境遇;《诗经》通过对精神家园图景的描绘,使千百年来读者的心灵获得安顿;苏轼还以其身体力行,告诉人们在面临磨难时如何增强定力,化解压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本栏目推出的三篇文章,就《周易》《诗经》和苏轼的诗文进行细致品读。让我们跟随这几篇文章,理解古人的忧患意识,领会他们笔下的精神家园与人生策略,笑对困境,赢得美好未来。

——龙文玲(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易经》中的卦爻辞及占断结果,大多体现了作者对未来发展的深深忧虑,蕴含着深刻的居安思危精神。《易传》也特别关注《周易》古经的忧患意识,直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纵观整部《周易》,随处可见人们对自身生存现状、境遇的担忧、警惕、谨慎与努力,由此形成了周初人的敬德、明德等观念。他们以此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生之路,必然有起伏,有顺境逆境。面对忧患,《周易》设置了多种化解方式,领会它、理解它,有助于我们在人生逆旅中增强抗压能力,培养坚忍负重的意志力。

《周易》中的忧患意识

《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部分,一般认为成书于西周中期,这部分往往借助卦爻辞占筮论断人事的祸福吉凶。六爻无论处于何位何时,皆有忧虑之心,无不浸透着中华先民的人生忧虑和生存智慧。

比如,《困》卦,此卦喻示如何应对危险境遇。卦画为坎下兑上,《大象》解释为“泽无水”。从卦象看,坎为水,兑为泽,水是动态的,不断向低处流去,上面的泽将面临无水的困境。初六“臀困于株木”,(本文所引《周易》文字皆出自王弼等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初六不当位,且处最底部,最困顿时期。九二面临处境要好些,“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虽酒食贫乏,坎坷艰难,但能安贫乐道,自有人君举用之时。以至诚来应对困境,虽有凶险,但结果没有大的过错。六三则面临“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的境遇,六三是以阴爻居阳位,且与上六不相应,没有交感,可谓穷厄至甚,内外交困,预示着必有凶险。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意为相对于六三位置高一些,尽管仍处困境,但已缓慢向好的方向转化。九五困处于高位,有“劓刖”凶险,若能取信于人、神,才能化险。上六居困之极,下无应援,但困极必反,只能“动悔而悔”,吸取教训、谨慎思谋,摆脱困境,从而获吉。这一卦提示人们,面对忧患,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可能的力量,消解自我不当的欲望,凝聚精神,突破困难。

《周易》不仅讲述普通民众身处困境的忧虑,而且更关注国家政治层面的忧患。《系辞传》就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时刻提醒君王地位稳固、国家治理之时不忘倾危败乱,才可以使国家永保无恙。《震》《鼎》两卦讲的就主要是为君之道,为君王、管理者的出谋划策。其中的哲理,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品味、思索。

《震》从卦辞到爻辞,讲述遭遇震动之时不同的表现和结果。《震》为两雷组合,雷声滚滚,有震动、奋起之意。雷之动,亦有让人惊惧之意。卦辞说:“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所谓“虩虩”,正如王弼解释:“虩虩,恐惧之貌也。震者惊骇怠惰以肃解慢者也,故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王弼等注、孔穎达等正义《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这是告诫君王震戒修德,危而后安。正如《象传》言:“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作为君王,当畏雷之威,因惧而修身省察已过。初九处于震之始,雷动万里,因心存敬畏,旋即平安。六二,意为丢失大量财物,但能恪守柔中之道,则可失而复得。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六三阴居阳位,处坎险之中,至此需步步小心,终会求得转机之道,危而后安。九四,深陷四阴之中,有损阳刚之德。六五,上下遇敌,倍感惶恐,若能谨守柔顺之德,结果吉而安。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处震之极,浑身发抖,畏惧不安,双目惊恐,视力不定,这都是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参见邻家的凶险,及时提防戒备,减少损失。身处险境,不宜谋求婚配,静待转机。可以说,《震》卦各爻都处于震动变化中,把惊惧、反省动态地演绎出来。

《鼎》,也是表现忧患意识较为典型的一卦。鼎是烹煮之器,亦为国之重器,王权的象征。卦画为巽下离上,巽为木,离为火,木上有火之象。《杂卦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的成语即来源于此。《鼎》呈现政治革新后的稳定状态,但六爻中还有四条忧虑之象。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初六鼎足不稳,倾倒了,本为不吉,但好在里面的废物得以清除,不利转为有利。只如妾生了儿子,以示未安而欲安之象。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中有食,不能再增加,以免溢出。“我仇”,或是对手,或是配偶,因有疾病,不能干扰我。财富充足之时,也担心外患。此爻提示要时刻牢记安危存亡。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因火势太大,鼎耳变形,无法挪动,以致人们无法享用美食。此时若有雨浇淋一下,方能转危为安。在终吉之前,充满着挫折和艰险。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鼎足不稳,再次倾倒,致使美味流洒,沾濡鼎身。《系辞传》:“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九四处上下卦变革时,地位不稳,能力有限,造成国家危而不安。至六五、上九爻,中虚纳物,刚柔相调,终有吉。正因有前面四爻的努力和坚持,才有了身安家稳的局面。

《易传》作者特别关注《周易》古经蕴含的忧患意识,《系辞下》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是提示人们出入行藏之际宜考虑法则,处内外显隐之时宜懂得戒惧,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探究未来的忧患。如能做到这些,即使没有师长教习,却能够如同父母亲临,始终保持谨慎,就会化险为夷。由此可见,《周易》不仅是一部预测未来的算卦书,而且还是一部指导人们排忧解惑之书。

《周易》化解忧患的策略

《周易》强调,面对忧患,每个人应当不断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不是消极避让。基于此,《周易》不仅讲述先民的忧患,而且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化解忧患的策略。

其一,思患豫防,以德解忧。《周易》中经常出现一种矛盾,即爻辞前后有两种占断结果,比如《乾》九三爻“若厉,无咎”,《未济》六三爻“征凶,利涉大川”,《节》上六爻前有“贞凶”后有“悔亡”等。“厉”“凶”是危险,“无咎”“悔亡”是没有过错,遗憾消除。爻辞之中为何出现相反的两种结果?主要是因《周易》作者明于忧患,知所向避。推测“《易》之兴”,可能与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有关,“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传》)。《周易》卦爻辞中多有警戒危惧之意,忧患意识贯穿其终始。《周易》提示我们,只要自始至终保持警惕,结果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错。即使暂时有险情,也能化险为夷。

《周易》往往注重以主体修为来化解危机。如经传中不乏以诚信解危的案例,《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都说明,心怀诚信便可化解危机,甚至有时直接决断结果,化凶为吉。《系辞传》中反复陈说德行解忧的案例: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周易》讲求忧患之时,以德解忧。正如孔颖达所言:“以为忧患兴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王弼等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周易》以德解忧的精神,足可以为我们面对种种挫折提供有益启示。

其二,居安思危,见几而作。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人们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虑,在这种远见中,重在“ 知几”。《系辞传》解释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見几而作,不俟终日。”“几”是事物发展的征兆、萌芽。“知几”,就是能够预知事物几微情状,根据已知,预测未知,趋吉避凶。《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踩着霜花,就可以预测即将出现的坚冰,做好防寒的准备。这是告诫人们见微知著,早做准备。再如,《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以“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为喻象,逐鹿若有虞人的引导,打猎会有收获,否则犹空入林中,无所获。君子懂得察知先机的话,在没有向导引领时,不如舍弃不逐。假如一意前往,必有憾惜。这些都是提示人们,努力探寻可能导致失败的蛛丝马迹,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以防不测。

其三,自强不息,否极泰来。《否》卦之后便是《泰》卦,《革》卦之后是《鼎》卦,《既济》卦后是《未济》,《周易》始终在变动之中,由消极、不稳走向积极、稳定。转变需要不懈和勇气,正如《困》卦六爻,唯上六称吉,体现困极必通之理。《困·象》:“君子以致命遂志”,在忧患困顿之时,生命与理想冲突之时,须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刚正节气和勇气。《既济》意为已经渡过,功成之时。守成之时,谨慎而作,稍有不慎,便会转为不利。欧阳修在《易童子问》提道:“人情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怠,而患常生于怠忽也。是以君子既济,则思患而豫防之也。”(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人往往在危困之时才会考虑深远,一旦安稳就会懈怠。因此,《周易》告诉人们,一切皆在变化中,无论是逆境顺境,都要有所为,自强不息,防患于未然。

其四,适时遯避,厚德以待。在君子身处乱世,无力改变现状时,《周易》提示要以退为进,暂为隐遯。从卦画来看,《遯》为四阳二阴,阴爻不断侵逼阳爻。卦中二阴为小人,退避者乃君子。面对阴爻的浸长之势,阳爻不得不暂避锋芒。《遯》初六:“勿用有攸往。”初六居卦下处遯尾,当“遯”之时,未及遯避而落在后边,情状甚危。此时往则与灾难相会,故及时预判,不宜有所前往。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九三爻处于遯而不得之地,此时当暂时回归家庭生活,以避锋芒。遯避讲求时,“与时行也”,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贵在见几。孔子曰: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文言传》)

有龙德隐居者,逃遯避世,不移其心于世俗,虽逢险难,不易本志,心亦无所闷。《周易》始终在寻求一种平衡,忧患之间,出世入世,寻求平衡的方式和界限,追求平和的心境。

《周易》作者秉持深沉的忧患意识,不仅关注逆境中的重重忧患,而且面对顺境,也时刻关注可能引向险难的蛛丝马迹。《周易》卦爻辞往往预设语境,借助占断的结果,不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险难之时要以德义为准,当忧患无解之时可暂时遯避,静待时机。《周易》的变易思维,从事物的显相透视到隐相,从表层结构注视到深层结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多维视角的生存空间,值得我们不断品味,久久思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系辞爻辞忧患
国学周周读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画里有话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如何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