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2023-12-06王丽敏韩东明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发作

王丽敏 韩东明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河南 新乡 4531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也是目前已知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3]。因此,早期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并及时防治,对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TIA和脑梗死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有研究报道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有关[4],但目前尚缺乏能够预测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颈动脉超声量化指标。

灰阶中位数(GSM)是采用像素分布技术对二维超声采集的灰阶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的参数,能够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性质,GSM越高,斑块越稳定。颈动脉斑块GSM降低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5]。本研究以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颈动脉斑块GSM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评估价值,为TIA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156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且斑块厚度>2 mm者;②接受颈动脉血管斑块三维定量技术检查并有GSM指标者;③1年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有脑卒中、脑外伤病史者;②有冠心病、房颤、静脉血栓病史者;③合并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参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中TIA的诊断标准[6],将入组患者分为TIA组(既往有TIA病史)和非TIA组(既往无TIA病史)。

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及GSM。收集TIA患者的TIA持续时间、次数以及类型等指标,其中持续时间分为<30 min和≥30 min,发作次数分为<3次和≥3次,类型分为颈动脉型和椎基底动脉型。参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6]对TIA患者行ABCD2评分,分为0~7分,得分越高,提示TIA病情越重。记录TIA患者随访1年内脑梗死发生情况,脑梗死的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标准[7]。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TIA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1~69岁,平均(53.49±10.37)岁,颈动脉斑块体积为(84.57±32.51)mm3,厚度(2.87±0.91)mm,GSM 30.57±23.25;非TIA组114例,男65例,女49例,年龄40~71岁,平均(54.72±10.84)岁,颈动脉斑块体积(76.49±34.72)mm3,厚度(2.67±0.98)mm,GSM 37.76±10.71。两组间年龄、性别、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IA组患者的GSM明显低于非TIA组(t=2.638,P<0.05)。

2.2 TIA组中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GSM及ABCD2评分比较

TIA组中不同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类型的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的患者颈动脉斑块GSM以及ABCD2评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71~3.324,P<0.05),不同类型患者颈动脉斑块GSM及ABCD2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TIA组中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GSM及ABCD2评分比较

2.3 TIA组中随访1年内发生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GSM及ABCD2评分比较

与TIA组中随访1年内未发生脑梗死患者比较,1年内发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GSM明显降低,ABCD2评分明显升高(t=3.494、2.435,P<0.05)。见表2。

表2 TIA组中随访1年内发生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及GSM、ABCD2评分的比较

2.4 颈动脉斑块GSM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价值

颈动脉斑块GSM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575~0.955,P<0.05),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最佳截断值为18.5,GSM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7%和75.00%。而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则为0.739(95%CI=0.538~0.939,P<0.05)。

3 讨 论

TIA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TIA发病后3~6个月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约10%[8-9],需要早期评估TIA病情及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和脑梗死发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常用方法。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以及TIA的发病密切相关,韩冬林等[4]研究发现,TIA发作后30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但经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较弱,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颈动脉超声量化指标来评估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

近些年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显示,多数脑梗死患者存在颈动脉轻或中度狭窄,相比于狭窄程度,研究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脱落为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0-11]。对TIA相关的研究也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与TIA发生及进展为脑梗死有关[12-14]。GSM是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超声参数,通过采用像素分布技术测量二维超声采集的灰阶图像得到。FUKUSHIMA等[15]的研究证实,GSM越高,斑块稳定性也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无TIA病史的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明显降低,但颈动脉斑块体积及厚度无明显差异,表明TIA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降低。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降低可形成易损斑块,进而发生破裂脱落并引发TIA甚至脑梗死的发生。刘辉等[16]采用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发现不稳定斑块患者TIA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表明斑块稳定性与TIA的病情有关。本研究通过GSM评价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并发现GSM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分析GSM与TIA病情的关系显示,随着TIA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降低,但不同类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无差异。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颈动脉斑块体积、厚度与TIA病情加重没有关系。以上结果表明颈动脉斑块GSM降低与TIA病情加重有关,与MRI评估不稳定斑块与TIA病情的分析结果一致。与MRI评估不同,GSM的测定通过超声进行,操作更为便捷,更适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GSM对脑梗死具有预测价值,但颈动脉斑块的体积及厚度对脑梗死不具备预测价值[5,17]。TIA持续时间延长以及发作次数增加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18-19]。本研究结果也显示GSM降低与TIA持续时间延长以及发作次数增加有关。

ABCD2评分是目前临床上评估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常用方法,通过对年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等进行评估,过程较为繁琐,容易受到评估者主观因素影响。既往研究显示,ABCD2评分≥4分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7~0.8[20]。本研究还对入组TIA患者的ABCD2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BCD2评分增加与TIA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及进展为脑梗死有关,且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2评分对脑梗死发生具有预测价值,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GSM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GSM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且曲线下面积为0.765,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相当,表明GSM对脑梗死的预测效能与目前常用的ABCD2评分相当;并且相较ABCD2评分,GSM通过超声进行检查,操作简便且结果的稳定性及客观性更强。

综上所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显著降低,且与病情加重、进展为脑梗死有关,这为临床评估TIA病情、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提供了新的指标,且GSM对脑梗死的预测效能与目前常用的ABCD2评分相当;同时也提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下降可能在TIA发病及病情发展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并为今后研究TIA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伦理批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涉及的所有试验均已通过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文件号EC-023-089)。所有试验过程均遵照《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条例进行。受试对象或其亲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声明:所有作者均参与了研究设计和论文的写作及修改。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该论文,且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