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

2023-12-05陆海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基调北国

陆海艳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在文章中,他重点描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下面,笔者主要介绍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散文。

一、借助“电视散文”,引导学生感知故都的秋的特点

“电视散文”是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很多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它将“文学”与“电视”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电视将散文进行艺术化的二次创作,再现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普及“电视散文”的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模仿“电视散文”的样式拍摄自己心中的《故都的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我与地坛》的“电视散文”,让学生感受这种声情并茂的艺术形式的美。接着,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并给他们布置“拍摄”任务。当然,这里的拍摄只是虚拟的,只需要学生作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是真的要求他们去实地取景。

具体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确定“电视散文”的主基调。“电视散文”和文学作品一样,需要有一个主基调。想要确定《故都的秋》的主基调,学生就需要回到文本中去感知。文章开篇就有一个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开篇点题,直接表明了北国的秋天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即“悲凉”。那么,电视散文的感情基调也就可以确定了,就是“悲凉”。

之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寻找所要拍摄的景物,并把握它们的具体特征。要拍摄“电视散文”,就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拍摄景物。学生同样要回到文章中去寻找。在自主阅读和小组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较为顺利地总结出文章中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可以理解“清”是指“冷清”“清闲”;“静”是指“恬静”“宁静”“幽静”。那么,对“悲凉”一词该如何理解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围绕文章中的“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类景象,进行拍摄“电视散文”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表格,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填写,让每个小组各选择一个拍摄的主镜头,理清自己的拍摄思路。

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好地感知故都秋景的“清”“静”与“悲凉”。

二、结合资料,带领学生分析北国之秋“悲凉”的原因

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对此,教师需要结合资料,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首先,可以从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到“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在文人的眼中,秋天总能给人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悲凉”这个特征是其“自带的”。其次,可以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带领学生去分析原因。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留下了这样的信息——“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資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在远离北平的杭州隐居,但一样感受到了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来到北平,触景伤情,便写下了《故都的秋》。他描写的是“悲凉”的景物,流露出的是“悲凉”的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郁达夫一生可以说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对自己的故都有着深深的眷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这些资料归纳故都的秋令作者感到“悲凉”的原因。

总之,故都的“秋”其实就是郁达夫的“生命之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并带领他们分析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如此“悲凉”的原因。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基调北国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北国红豆
俏丽基调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