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与音乐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12-04黄晓云
黄晓云
摘 要:“双减”是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推进为五育并举、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指引了方向;在课程建设及学科教学规范方面,为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明确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环境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求音乐课堂与音乐社团建设的具体路径,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小学音乐;音乐社团;教学实践
“双减”政策作为一项新的义务教育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该政策的出台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与音乐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目前在小学、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也普遍得到了重视。音乐社团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满足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学校可以成立各种音乐社团,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在社团中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音乐社团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它让喜欢音乐的学生聚在一起,在音乐社团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之美。其次,音乐社团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社团活动都是在课后开展的,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时间、空间增加了很多。通过参与音乐社团,学生可以接触、学习、体验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促使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再次,音乐社团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音乐社团中的指导教师大都具有艺术专长和较强的专业素养,所以他们在组织、开展音乐活动时,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素养的优势,帮助学生消除在课堂上常有的紧张感,使学生身心轻松、能自信地学习和展示,从而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音乐社团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表现能力。相较于音乐课堂,社团中的大多数成员具有舞台表演的才能,在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交流和积累舞台经验。社团活动项目的针对性较强,表演的机会也更多,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表现能力,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大胆展示的勇气。
二、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堂与音乐社团的价值
(一)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
对中小学生而言,其成长环境应当丰富多彩,这对他们未来的思维开发和全面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需求,学校建设音乐社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延伸课堂教学和优化育人路径的表现。音乐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后生活,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运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比较机械地教授音乐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始终不高,学习过程也显得枯燥、乏味。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都相对自由,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甚至是共同参与下,进行独立或合作表演,在一次次的音乐展示中表现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在当今社会,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果父母比较溺爱,他们就很容易形成自私、狭隘的性格。音乐社团组织学生彼此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能够在音乐社团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并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学会了分享快乐,实现了更好的成長和发展。
三、“双减”政策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与音乐社团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部分中小学音乐社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既是新课改、“双减”政策实施带来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成果。由此,相关学校和教师纷纷借鉴、学习了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将有关项目引入学校的社团建设中。然而某些学校在学习这些成功案例时,不合理研判校情、生情,生搬硬套做法和措施,最后导致无法长期有效地组织音乐社团活动,成员流失严重,并且遭到家长的质疑,这些都不利于音乐社团的稳定发展与正常运行。部分音乐社团没有真正关注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却专注于所谓的表演性和形式化,出现了舍本求末的情况。一些学校组建音乐社团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参加比赛谋求名次,其功利目的明显;一些学校的音乐社团缺乏完善的活动方案和明确的社团发展目标,并未建立合理的音乐社团发展机制。这些情况也导致校园音乐社团的发展态势逐渐失衡。
“双减”政策下,部分音乐社团的人数激增,少数教师承担了较重的工作任务,工作量过大,导致教师身心疲惫不堪、无法平衡好日常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社团活动的工作。同时教师兼职社团工作,其报酬很低或没有报酬,这也无法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极少数学校音乐社团在运作中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现象,使社团建设变成了少数人员谋取私利的工具;还有学校通过组建音乐社团开展社会活动,单纯追求表面化、形式化,多种因素作用下自然无法促使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地。
四、“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与音乐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提升学科地位,增强教学意识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明显,这与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应试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上,艺术学科没有被充分重视,这直接反映为一些中小学的音乐课始终没有开齐、上足、教好。同时也有其他学科的教师长期兼教音乐学科,音乐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可有可无的状态。此外,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和过程的僵化,以及教师缺乏教学创新精神,导致音乐课堂缺乏情趣、教学质量低下。
因此,在“五育并举”的教学态势下,音乐教师更应响应和执行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充分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科地位和教学意识,加强教学研究,与时俱进地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二)转变教育理念,聚焦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做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详细阐述。“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达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此背景下,音乐教师应从吸收、转换教育理念入手,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进行。
首先,教师要把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内涵融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其次,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最后,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关注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合理组织教学资源,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通感体验,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质增效,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与途径。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尤其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安排课时,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要精心整理资源,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丰富有效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兴趣、习惯和特长等有较深入的认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历。第三,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炼教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在有效的时间内向学生灵活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第四,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优化学生的音乐表现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第五,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创设优美、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第六,音乐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搜集、查阅资料,开展音乐实践,培育学生的艺术创造、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具体的音乐体验,加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提高其审美能力及核心素养。
(四)积极拓展路径,增进实践体验
“双减”背景下,音乐社团活动不仅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互为补充,而且体现了两者在基础性学习与延伸性学习上的密切关联。尤其是在满足个性需求、培育音乐专长、展示个性特点、增进实践体验方面,基于音乐社团建设的深度音乐学习活动不仅无可替代,而且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拓展音乐实践路径是真正减轻学业负担、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中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审美课程,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要为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过程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获取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校园文艺活动,形式上可以涵盖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文艺形式,如歌曲演唱会、独奏比赛、舞蹈比赛等。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让学生亲近音乐、热爱音乐。同时学校要有目的、有规划地搭建更高品质的平台,成立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竖笛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以艺术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通过高品质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精准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合作化的学习,从而使音乐社团的学习意义达到最大化。这样不仅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学习负担,而且真正促进了学生心理、人格层面的健康发展。在组建学校音乐社团时,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原有专长,实行菜单式服务,在分层构建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适合的发展。
(五)注重家校合作,实现和谐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无论是日常音乐教学还是音乐社团活动,教师都必须主动树立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教师要表现出主动性和进取心。通过教师、学校、学生、家庭间的有效协调、沟通,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进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当前,很多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音乐社团活动,音乐教师同样要注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社团活动的效率,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和社团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审美教育阵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组织和学习,都少不了家庭的关注、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理解,所以在工作推进上,学校、教师都应把家校合作当作一项课题进行研究,合力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各校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校应结合师资、学生兴趣和音乐资源等,围绕不同的音乐形式和文化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音乐社团的特色发展,实现互补与提升,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胜国,王雨茜.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社团的新发展[J]. 北方音乐,2018,38(16):127-128.
[2]车双.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索[J]. 黄河之声,2020(13):87.
[3]李娜.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J]. 北方音乐,2020(20):127-129.
[4]刘春敏. 贯彻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J]. 亚太教育,2019(09):28.
[5]孙悦. 新视野下中小学音乐课程有效教学探析——评《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2):122.
[6]樊志清. 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研究——评《中小学音乐有效学习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0):256.
[7]秦红梅.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评价发展[J]. 戲剧之家,2021(22):173-174.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