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话语建构

2023-12-04李秋烟

理论月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全过程话语民主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成就。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对于创新世界民主政治的理论谱系和表现形态,找寻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普遍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和价值优势,可深入了解其实践的内在逻辑,构建以时空叙事、比较叙事和辩证方法为核心的话语叙事结构,并全面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比较优势和对外传播潜力。将这一叙事结構应用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和话语创新中,方能逐步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通中外的叙事话语。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11.004

[中图分类号] D621;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23)11-0026-10

作者简介:李秋烟(1975—),女,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p37),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具有鲜明的话语导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尽管目前学界围绕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见性的成果,但中国民主理论的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其中,存在“不少研究仍习惯于运用舶来的西方概念、理论模型和方法检视中国政治,较少提出科学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形态与核心特征的自主性概念”[2](p150-162)。

因此,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3](p317),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叙事研究中,西方叙事理论和方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西方叙事理论和方法难以适应不同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的不同叙事方式和形式,导致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其他文化的研究往往是片面和不充分的。其次,西方叙事理论和方法也忽视了话语权的问题,即谁可以说话以及谁能够被听到的问题。为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建构的研究可以为西方叙事理论和方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不同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的叙事方式和形式,以及话语叙事结构的建构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叙事的本质和作用。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命题的提出

“叙事”是指人类基于认知能力叙述有意义事件的行为,有意义事件的逻辑关系是人类社会交往沟通的基本逻辑。而“话语”则是指人们借助语言和视觉语言建构意义的社会实践。叙事和话语所言之“意义”在表现形式和价值意义方面有所不同,叙事主要回答“有什么”及“如何有”的问题,而话语则回答“为什么”及“有何关系”的问题,二者间的互动有助于研究的深入推进[4](p1-19)。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全过程民主”的重要论断。随后,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基于新征程和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并明确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基于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完整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的深刻总结,系统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优势。他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5](p4-13)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2年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历史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世界民主政治的理论谱系及表现形态,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目前,西方民主话语体系和民主研究范式在国际社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和成功实践及其彰显的比较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实质性的话语权,处于劣势状态,这更凸显了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叙事体系的必要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是指坚守维护我国国家发展安全利益并把中国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根本价值取向,结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文本内容的考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该话语叙事通过从“有什么”及“如何有”到“为什么”及“有何关系”的叙事话语逻辑,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及其思想理论、价值理念,旨在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同,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该话语叙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选择方案,能够为世界各国解决治理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而在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的同时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不仅如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垄断民主的定义权和解释权的一元化民主模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道路。因此,有必要从全球化视野以及战略思维的角度来建构其话语叙事体系。

首先,西方民主的叙事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西方民主的叙事话语体系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西方国家对自身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和正当化。它以自由、平等、权利等为核心价值,以选举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等为基本制度,以个人为基本行为主体,以利益为基本行为动机,以竞争为基本行为方式,以契约为基本行为规范。但这种叙事话语体系并不能涵盖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实践,也不能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要求、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人民创造历史为根本动力、以人民幸福安康为根本标准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和其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凝结和升华。它不仅保证了国家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而且有效保障了人民广泛和深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促进了人权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面实现,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民主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其内在的优势“为西方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6](p58-65)。自1840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目标,党的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明确提出要“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党的二大通过的大会宣言进一步明确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提出政治上要“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在总结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除却理论上的构建,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进行了一系列艰难而卓越的探索。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于抗战时期尝试建立基于“三三制”原则的参议会制度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确立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实现了向人民民主政治的转变,并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坚持广泛发扬民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党外推动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开辟并坚持走出了一条有着鲜明特色和优势、符合本国国情和最广大人民愿望、体现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下国家管理方式的理论精髓之道,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保障。纵观全过程人们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之道形成与发展历程,强有力的领导力、有特色的制度安排、有理论的指导思想是其优势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地探索民主化道路提供了一种创新的选择。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政治文明新模式,它说明:民主并非只有一种形式,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普世价值”,人类政治文明是多样的。各民族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文明背景,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民主路径,应在总结本国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民主理论,并以此推动本国民主政治建设,进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融合中不断推进本国民主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西方资本主义一元化民主的话语霸权及其民主绝对性和决定性的理论基础,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终结的“历史终结论”,宣告了西方制度模式是人类文明归宿的单线历史观的破产。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果,但在话语叙事方面却相对滞后,仍需持续建设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明显的,包括经济发展的显著进步、社会稳定的维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以及在科技、教育和健康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些实践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和稳步运行。然而,这种发展模式的话语叙事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受。一方面,西方话语和叙事体系有其先发优势。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主导了全球范围内的基本价值、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推广,形成了一套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和话语体系,把西方民主模式奉为普世标准和最高理想,对其他国家和文明进行评判和指责。这种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使得中国民主往往被视为“被建构”和“被描述”的状态,难以有效地传播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实情况和优越性。另一方面,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自身存在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国家发展的政治制度,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因中国在构建自己的民主理论和话语体系方面还存在着缺乏自信、缺乏创新、缺乏影响力等问题,没有及时把成功的实践转化为话语权,同时,在理论和话语上还没有形成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话语叙事结构。因而,要破除西方在民主话语上的垄断地位,除了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硬实力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也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7](p85)目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方面仍需不断提升。自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命题提出以来,学界已经对其生成逻辑、历史演进、概念内涵、价值功能、制度体系、运行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多维的学理研究,并扩展至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在叙事学的维度上,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叙事视角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文明目标、文明实践等问题。例如,有学者从历史、理论、实践、制度四个方面的叙事逻辑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8](p1-9);有学者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肯定全过程人民民主,认为其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过程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9](p10-18);有学者从全球文明实践的角度展开,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它浸润于中华文明之中,是扎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接续性民主实践探索,是与西方民主模式不同的“中国版本”[10](p4-13),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为世界各国解决治理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1](p71-78)。这些叙事探究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价值和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然而,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空特点,紧密联系其内涵与外延叙述其逻辑生成与发展向度、时代价值与比较优势,还需要秉持战略思维理念,构建一般性的叙事结构与方法,加强叙事的学理基础,并充实其叙事话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一重要的政治命题阐述得更为充分、深刻和有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中的自主性和原创性。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

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叙事结构指的是一个理论叙事或论证的支撑框架及其结构元素,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然而,目前学界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叙事研究方面缺乏整合性的研究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层面,缺乏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成果[2](p150-162)。要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命题,首要的是建构其基本的叙事结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大致可遵循“描述—解释—探索”的逻辑导向。首先,需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时空结构中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场逻辑,以回答“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问题。其次,在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叙事中,需要论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以回答“为什么要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问题。最后,在宏大与微观辩证结合的方法叙事中,需要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外传播的可能性,以回答“如何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问题。

(一)历时性与共时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空叙事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涵盖政治、经济、价值和程序等多个维度和层次。其发展历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尝试建构工农民主专政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国家制度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性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建构与创新实践五次历史性发展[12](p6-18)。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时空结构中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发展。要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叙述,需要从世界民主发展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视域对其形成和发展进行观察。同时,还需要从共时性维度考察其总体样态和核心特质,基于大历史观和国内外比较中立体式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场。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梳理和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与发展逻辑,可以追溯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的逻辑起点。西方民主政治在古希腊时期萌芽,民主制的普遍化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民主思想的一些要素在各民族传统的政治思想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只有在西方文化土壤中才得到充分发展,并形成一种强劲的政治传统[13]。在整个西方政治学发展中,无论是古希腊民主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它们都将国家视为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从而产生对国家及一切相关事物的崇拜。“这种历史观只能在历史上看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14](p545),从而得出英雄史观的结论,在民主理论上表现为“为民作主”,但在实践中未能实现实质民主。马克思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得出人民史观结论,以人民史观为基础,马克思首次提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场域中追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叙事起点,需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主运动与中国式民主政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其历史起点也不同。中国民主运动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中国式民主政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则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其领导主体和叙事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时间序列上,二者皆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紧密相关,从而决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内生外发的特质。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得民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构建民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民主[15](p1-10)到新时代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长期性探索、渐进性改进和内生性演化的生成与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共时性叙事强调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总结和叙述人民民主的整体模式及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整体模式来看,它在国家、地方、基层和社区等多个层次上实施人民民主,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公共事务,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这些形式在人民民主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历程中呈现出多元共存和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识形态属性来看,在共时的空间结构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明显的区别。全过程人民民主共时性叙述的意义在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其他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以促进多元民主格局的形成。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单一民主主义坚持用旧的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来看待民主问题,试图用西方民主“统治”世界的霸权逻辑,否定其他文明的价值和贡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共时性叙述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时间叙述为主导的西方单一民主的狭隘普遍主义逻辑,民主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空叙事应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野中进行,探索民主政治在纵横交错的时空领域中的多元可能性。

(二)共性与个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叙事

叙事是话语的一种社会实践构造方式,也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在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自主探索的一种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它既包含着各国民主的共性,同时又基于中国国情而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叙事时,必须强调中国特色的独特性,同时也必须遵循民主政治发展的共性规律,只有符合这些共性意义的叙事才能被其他国家认同。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其个性在于其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需求,并通过长期探索而形成。与西方民主和前苏联民主相比,它具有中国特色。首先,它在基本国情上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极其薄弱,革命成功的基础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的大团结和大联合,因此建立的民主政治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民主政治,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政治,而是无产阶级民主原则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其次,它在社会层面上坚持人民主体论,认为民主是全体人民共有、共用并共享的价值逻辑,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在理念层面上强调全体公民参与,而且将之切实落实到制度和实践层面。再次,它在价值导向上强调公平正义,并将之贯穿于民主运行的全过程,是用来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治理方案,且落实到实践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的有机统一。与西方民主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强调选举民主的形式,而且注重民主治理的本质。从次,在实现机制上,它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注重整体、综合、协调推进,实现了政府、公民及社会的平衡发展。因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治理结构和加强技术支撑,构建高效、顺畅的民主运行機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平衡性。这些特征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消费式民主,如后者在大选过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领导人或组织基于自身或垄断集团利益而滥用政治权力,破坏平衡权力的结构。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发展实践上重视民主实践的连续性,通过不断实践及探索而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使其能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超越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如在政党轮换中民主决策受到政治霸权机构或私人势力的影响而失去可持续性的情况。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普遍性规律,符合现代民主发展的共性。回顾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历程,民主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致力于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首先,民主政治建设都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原理,强调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民主发展程度的制约作用。如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相对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会不同程度地制约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民主素质及其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其次,民主政治建设都遵循民主政治建设阶段性发展规律,从民族和国家主权独立到实现经济平等再到扩大人民权利与自由逐步渐次推进。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自主是一国人民权利实现的前提。人民民主的真实性首要体现在人民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实现经济平等,最后在主权民主和经济平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人民个人权利与自由。最后,民主政治建设都通过摒弃传统落后的政治文化,重塑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文化来推动现代民主的全面形成和确立。因此,我们不应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世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分离开来,而应充分重视其普遍意义,而非过度强调其个性化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现打破了西方民主是世界政治文明的终点的论调,它克服了西方民主的本质缺陷,为西方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选择。总体来说,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承载人类共同追求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独特性源于其“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16](p9-13+1)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塑造了中國民主发展的独特路径。

由此可见,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叙事,我们应该将其放置在国际视域中,在强调其内在规范性的同时,探索其与世界政治民主发展总体图景的融合。

(三)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法叙事

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政治命题的叙事,不仅要按照宏观叙事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进行整体性建构的宣传,也要求通过微观叙事方法来突出基本精神和具体实践的传播。宏观叙事是指一系列连贯、一致的话语表达方式,以阐释重要的历史或现实内容,通常关注社会、历史进程以及结构性问题等宏观层面的变化和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重大政治制度创新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实践而形成的,其呈现的理论化、主题性、连贯性和持续性特质符合宏大叙事的条件。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国家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愿景。在社会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自己解放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历史功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动力。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和目标。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和实践层面分析,其既承继历史,又包含现在和未来。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实现人民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旨在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从实践层面看,人民民主的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不断深化,制度逐步完善,臻至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为适应中国特殊国情而创新的民主形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史表征出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升华民主”[8](p1-9)的发展历程,既承继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主传统,也是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微观叙事是指强调个体或地方的情境、细节和情感体验,能够呈现现实的、立体的、丰富的历史图景的特定叙事形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背景下,微观叙事主要聚焦具体案例和经验,突出其特殊性和生动性,以避免宏观叙事影响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经验的叙事。民主是一种实践,因此,叙事必须立足于人民的实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需求,以及他们参与政治决策的意愿和实际体验。二是应根据不同的时空领域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在国内,应运用通俗语言和叙事策略,帮助公众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际上,应考虑到文化、历史和政治差异,促进思维延伸,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调整叙事方式,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历史选择、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如何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微观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同样须避免因过度微观化的叙事和扁平化的解读而掩盖宏大的叙事主题。

综上所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需要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辩证方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生动的叙事体系,以增强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叙事话语建构

前文已初步构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然而,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传达给国内外的听众,需要思考如何打造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合中外对话的叙事话语。在此,我们需要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建构的三个重点。

(一)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特质,恪守叙事边界

在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时与共时时空维度中,需要清晰地理解其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要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特质,探究其独特的问题域。只有这样,才能在叙述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和规律。

首先,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特质,创造具有标志性的概念、范畴和话语,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叙述话语体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标识性概念、范畴及话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完整、严密的叙事话语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特质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取得胜利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在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制度、群众组织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机制等,为人民行使权利提供了保障。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开展文艺、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民主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标识性概念、范畴及话语的建构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群众路线”“大众民主”等标识性概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制度安排。范畴如“人民代表大会” “基层群众组织”“群众性组织”等,则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同时,话语如“人民当家作主”“全民所有制”等,则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重要表述方式和思想工具。进入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众多标识性概念、范畴及话语得到新创,如“全过程决策”“全员评议”“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参与、广泛协商、民主决策、依法治理”“让人民监督权成为硬权力”等。标识性概念、范畴及话语的建构和形成,不仅有助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制度安排的完善,也有助于形成完整、嚴密的叙事话语体系,增强话语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进一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化发展。

其次,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问题域,在理论与话语的创新创造中不断丰富其叙事话语内容。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需要致力于回答中国在民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实现全民参与、如何保障公平竞争、如何保障人权等问题;回答中国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如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建设中所做的努力,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实践等;回答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之异同,如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的不同之处,中国民主建设与其他国家民主制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等;回答中国未来民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如如何加强法治建设、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提高人民参与民主的积极性等问题。通过独特问题域的研究和探索,掌握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为其叙事话语内容的丰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须创新叙事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采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结合鲜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利用多种传媒平台等方式,使叙事话语内容更具生动性和实践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关切,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即实现理论、实践与话语的良性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紧密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特点,还是准确把握其独特的问题域,都须遵守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边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识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倡导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价值目标是谋求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在全社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提升至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高度,协调共性与个性叙事

基于上文所指出的要从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视角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与之相应的,叙事话语建构也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个性和话语形式的共性相融合的内在结构。也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表征中国人民对民主本质和程序的独立思考,以及对民主建设和标准的实践探索,是有别于西方的一种特殊价值观念,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国际场域传播时就要把它所包含的特殊价值观念转化为普遍话语,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建构提升至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高度,有利于其普遍性的建构。

具体而言,有效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要在把握其对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价值标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理论。同时,它是一种向上向善、文明进步、引领社会发展,代表绝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利益的人类民主发展新形态。它打破了西式民主既往的发展模式和逻辑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为人类文明发展与世界社会进步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既解决了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问题,也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如何实现有效的民主、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民主等世界之问,还蕴含解决当代人类社会的普遍性难题的钥匙,例如:如何实现政治文明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发展,如何保障各族各界各群体合法权益和参与机会,如何促进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等普遍性难题,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等,其中体现的人类共同政治文明进步理念和内含的多元包容、协商合作、共建共享的民主话语可以置于国际场域,在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的建构。这也要求在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建构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内外因素,采用现实化的表达方式和清晰明了的话语风格,避免使用空洞抽象的言语。

需要注意的是,要辩证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与西方民主话语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对抗,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切勿在论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民主关系时,将两者概念混淆或对立,导致“混为一谈”或“各说各话”。

(三)着眼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特征,多角度融合其叙事话语资源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叙事既要根据宏大叙事的政治话语表达进行整体性建构的宣传,也要按照微观叙事方法突出基本精神和具体实践的传播。为此,应该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特征,多角度融合其叙事话语资源进行建构。

一方面,从着眼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叙事应该结合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两种方法。首先,宏大叙事方法强调整体性和连贯性,可以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展开。从历史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民主传统的承继和发展,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又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从理论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和智慧,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自信,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实践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创新的民主形式,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追寻民主、拓展民主、提升民主的发展历程。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充分实现民主权利;有着完整的制度体系,有力支撑民主实践;体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活力与秩序、团结稳定与创新发展的动态平衡。其次,微观叙事方法强调具体性和生动性,可以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验和不同时空场域的角度展开。从实践经验层面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经历,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性和生动性,使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质和优势。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亦须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实践的不同背景来推广思维的延展性,并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调整叙述方法。

另一方面,多角度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资源,更好地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优势,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独特价值。

第一,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创新,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建设。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因此,在叙事话语中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既要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性、先进性、正确性等理论属性,也要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性、普适性、优越性等实践属性。第二,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也有现实需求和发展动力。因此,在叙事话语中要兼顾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和影响,既要回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源头和发展轨迹,也要展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方向。第三,从国内与国际的角度进行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内层面上为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国家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层面上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国际秩序、促进文明对话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叙事话语中要兼顾国内与国际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借鉴,既要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要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世界政治文明进步中所具备的普遍价值和所展现出来的引领力量。第四,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进行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复杂而多元化的政治现象,在不同场景下呈现出不同形态,在不同领域涉及不同内容。因此,在叙事话语中要协调形式与内容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既要运用多种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增强叙事话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要以多样的内容来丰富叙事话语的内涵和广度。

四、结语

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叙事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具有理论意义。本文通过时空叙事的历时与共时,比较叙事的一般与特殊,以及宏大与微观的辩证结合方法,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质、优势以及传播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叙事结构,并讨论了如何在此结构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融通中外的叙事话语,以推动其在国内和国际舆论场的广泛传播。本研究仅着重于从思维逻辑层面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建构的几个重点,未来的研究应在继续追踪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底蕴、理论基础、实践特质、成功经验、独创性优势和世界性意义等,以全面把握其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相关性,为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话语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衡,郭思瑶.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回顾、评析与展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曹青.话语的叙事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实例[M]//话语研究论丛(第2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0月13日)[J].求是,2022(5).

[6]董树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6).

[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范逢春,袁玲. 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

[9]耿步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生成、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10]张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

[11]蒯正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9).

[12]李应瑞.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1).

[13]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N].人民日报,1992-06-15(3).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包心鉴.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5).

[16]王庭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2(23).

责任编辑   申    华

技术编辑   余梦瑶

猜你喜欢

全过程话语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