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2023-12-03
祝鸿来和徐一涛的交往不浅,更有一段趣事。
祝鸿来一次在鬼市上购得一件宋代哥窑瓷香炉,很得意地带到了旧历年窑业界的茶会上。亮出后,自夸天下无双,并声称:如有人也持有这样一件古瓷,他愿意将这件东西奉送,从而使好器成双。
在许多人称羡的时候,徐一涛走近了祝老板,认真将瓷香炉摸了摸、看了看以后:“这件古瓷确实少见,但未必天下无双。”
“莫非你家也有?”祝鸿来反问。
“你真是能掐会算,我家也确有一件。你哪一天可以带上你的宝物,到我家比试一番。到时你可不要食言。”徐一涛不慌不忙地回答。
祝鸿来一听,吓了一跳,天下竟有这等奇事巧事?但他很快定下神来,这种可能性就像天上会出现两个太阳一样,绝对不会存在。他答应信守承诺,同时提出:如果你徐一涛手中的东西和我的古瓷略有差异,便当归我祝鸿来。
一个多月后,祝鸿来既兴致勃勃又略有担心地带着自己的古董,来到了徐一涛家。
徐一涛家果然从一个柜子里取出了一件瓷香炉,祝鸿来认真地和自己收藏的香炉两相比较,竟然如孪生兄弟一般。
祝鸿来一下傻眼了,暗叫不好,天下果然有这样的奇事巧事?他很快想出了应对之策:既不能丝毫无违地兑现诺言,又不能翻脸赖账,同徐一涛说点好话,赔他100块大洋把事情了结。
徐一涛却是断然拒绝:“祝老板,你是讲信义、爱面子的人,亲口承诺的事怎么能反悔?当时可是有许多人在场。”
这句话犹巨石压顶、绳索勒喉,使祝鸿来几乎喘不过气来,过了好久,才憋出几句话来:“我这次可是被母鸡啄破了眼珠子,我心甘情愿认输。这样吧,我再加100块大洋。”
徐一涛见祝老板一副懊恼的可怜相,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接着道出了底细:祝老板,我是见了你收藏的香炉后,凭着记忆仿造的。
祝鸿来听了,吃惊、赞叹,还不由自主地把徐一涛的仿品放下了,把自己的古董抱得更紧,担心二者混淆了。不过,从此以后,二人的关系变得很是紧密了。
徐一涛由此被人称为景德镇“神脑”。
祝鸿来进到徐家,见徐一涛正在绘制一件瓷瓶,问:“又在仿造什么值钱的古董?”
徐一涛笑而不语,只是用画笔指了指在木架子上放着的一只瓷罐,然后继续着手里的活计,因为还有几笔没有完工。
祝鸿来顺着徐一涛指的地方看去,见那架子上放着的是一只青花大罐,上面的图案是:一只猛虎和一只豹子抬头甩尾,威风凛凛地拉着一辆双轮大车,行走在大树掩映的山道上。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在车前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地策马在车后伴行。双轮车上端坐的是光头秃脑的鬼谷子,他身体微微前倾,神情泰然,一副傲视天下、胜负尽在手中的神态。这幅瓷画叫《鬼谷子下山》,描绘的是鬼谷子翻山越岭去救援徒弟孙膑的故事,堪称中国青花瓷的极品,但原件早已成了一位英国人手中的奇货。
由于这件大罐在青花瓷中至高至尊的地位,历代不断有高人仿造。这件青花瓷罐故事外还大有故事,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弄清这件珍品的制作年代,普遍认为这是明代青花。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件瓷器和其他同时代的瓷器才一起拥有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名字:元青花。由此断定,中国的青花瓷创烧于元代。又过了40多年后,再一次石破天惊,那件英国人手中的鬼谷子下山青花瓷罐真品,被拍卖出1,500万欧元的天价,这些钱当时可以购买两吨黄金。这是余话。
祝鸿来当然知道,眼前的瓷器是仿品,他曾领教过徐一涛仿造古瓷的超人功夫,今天又亲眼见到这神脑的技艺竟是如此高超,其造型、图案、色泽、釉彩乃至韵味,与真品难分难辨。
祝鸿来心悦诚服地伸出了大拇指:“你这神脑,名不虚传。如何能做到假的像真的?”
“这就像你能从鸡脖子上卸下猪头的道理一样,世间万般事情,用心专心即可。”徐一涛笑嘻嘻地回答。
祝鸿来很有兴趣地问:“仿制古瓷除了用心专心外,还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吗?”
徐一涛这时停下了画笔,用废纸擦了擦沾有釉彩的手,扳着指头说出了他的诀窍:一仿瓷质,二仿外形,三仿图案,四仿釉彩,五仿神韵,可称之为五仿。这五仿中,神韵最难,最见功夫。
祝鸿来问了一个他很想知道的问题:“仿品与真品可能会相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那瓷质怎么能做到相似相近?”
“这个问题无比高深,做好也确实不易,但只要功夫到家,也自有办法。”徐一涛不愿就这个高等级的问题深谈,岔开了话题,“祝老板,近期又有什么发财的大门道?”
“我确实有一个大一点的计划,想与你联手共做。”祝鸿来接着简要谈了续造“洪宪瓷”的计划,并提出让徐一涛负责造型和彩绘。
徐一涛对此大有兴趣,连连叫好。但旋即又面有难色:“只是我小有难处。”
这让祝鸿来有些失望,现在时间上如同救火,容不得片刻延误,急急地问:“你有什么难处?”
“我还得打理我的小店,这是我的衣食之凭。”
精明的祝鸿来听了后,觉得这是一个只有芝麻大小的问题:“你的门店可以暂时关停,所有减少的收入由我的公司支付。”
二人很快形成合约。祝鸿来很是慷慨,最大限度满足了徐一涛的要求。祝鸿来已盘算好了,徐一涛关店歇业,到自己麾下任职,这位神脑就成了自己船上的水手,他必须奋力划桨摇橹。多花些钱把这位鬼脑召到麾下,那是鲁班在木头上弹出来的墨线——很直(值)。
紧接着,祝鸿来又马不停蹄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他花了用箩筐装的大洋,买下了所有与洪宪瓷有关的瓷胎、泥胎、瓷泥、釉彩,甚至还有与洪宪瓷毫无关系的泥料、釉料,聘用了几十位制瓷高手和众多工匠,由徐一涛等统领,照着自己的设想,紧锣密鼓地进行“洪宪瓷”的烧制。御窑的烟刚刚散去,似乎又要袅袅升起。
在洪宪瓷的制作犹如火烈的时候,陶业学堂却像装满坯胎却缺柴木的窑一般,一派清冷的模样。方浩盼着省上会有救急救危之策,可時间过去了三天、十天、一个月,依然连个像秋天空中雁叫的声息也没有。
万般无奈之下,方浩犹犹豫豫地走进了王青先生的家门。
王青发问:“好长时间没见你了,在陶业学堂做得如何?”
“焦头烂额。现在几乎到了走投无路、欲哭无泪的地步,特地来求请先生救助。”
“莫不是备办婚事,花销太大?其实婚事大可从简就俭。”
这让方浩一阵慌乱,正要回言,王青又微笑着说:“你们大喜之时,我准备用作贺礼的瓷板画已近完成。”
“十分感谢先生。只是我现在要办的事比结婚的事大得多。”方浩赶快避开了让他极为烦恼的话题。
“啊,你在办何等大事?说给我听听。”王青慢悠悠地说着,掏出了那根尺八烟杆。烟杆通身已变得更加光亮,显得更加结实,中段镶的那一块铜片,有了黄金一般的色泽和质地,那錾刻在上面的八个字,如同在黄金上嵌进了钻石。
方浩简要地叙述了陶业学堂面临的困境,然后恳求着:“我已经如同身临悬崖,只能请先生怜我、救我。”
“要我怎么施救?说具体些。”王先生把烟丝装进了烟锅,点上火,美美地吸了起来。
“借给我一些钱,作为当下学堂接气续命的维持费用。”方浩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要以我一个老头的气力血肉,救一校之困?”。
方浩如同腊月的寒风吹透了衣服,全身发冷,但还是接过了先生话:“这不只是救一校之困,可以说是救一校之命,学堂已经命悬一线,朝不保夕。”
“啊,情况竟然如此严重?”
方浩接著向先生诉说:这陶业学堂虽然只办了不到十年时光,但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你认识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瓷界精英。还有多项技术改进、发明,用注浆法成型的新技术,拉坯的半机械装置,烧造有盖器具的撑口泥技术,都源自这个学堂。如果现在关门停办,便如同树倒屋塌,不仅损失巨大,而且无法补救。
“这些我都知道。但俗话说,谁养的孩子谁人抱,谁办的学校就应谁人管。我有时会做慈善,但一个省办的学堂不应当沦落到成为慈善对象的地步吧?”王青这时停下话语,鼓起腮帮子,对着烟杆用力一吹,从烟锅里“噗”的一声跳出一蓬烟屎,以一个弧顶很高的抛物线,落在地上。
“先生说得很对,只是因为时局无常,我和这个学堂已经是上天无门,入地无路了。”
王青先生愤愤地来了一段时评:李鸿章曾说过自己是一个裱糊匠,国家已是烂屋破船,难以修补了。这个中堂大人说得大有道理,在我看来,如此下去,国家只会像一孔东倒西歪的旧窑,纵使神仙施法,也只能是窑塌器毁,无计起死回生,真是愧对列祖列宗。以这个学堂而论,就是有人慷慨出手相助,怕也好比是往破窑里添柴续火,无济于事。
方浩深以为然,他有些后悔来找王青先生,于是站起身来:“确乎如此,那就不麻烦先生了。冒昧地向先生开口,很是愧疚。”说罢转身离去,脚下显得踉踉跄跄。
当他要跨步出门时,背后传来先生响亮的声音:“回来!”
方浩不由得停下脚步,转过身来,迷茫地看着先生。
只听王先生慢条斯理地说:“陶业学堂确乎重要,承载着中国陶瓷的未来和希望。我虽然抱不动、养不活陶业学堂这个大孩子,那就给些米汤、糖块吧。”
峰回路转。方浩的心情为之一变,这时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我给你300块大洋,以救学堂的一时之急。”
先生太慷慨了,这笔数量不小的钱,对危在旦夕的陶业学堂无异于救命丹、还魂草,方浩激动地说:“太感谢先生了,但这钱只是借,将来一定想办法偿还。”
“偿还?甚好。但愿你有心更有力。”王青说着,对着烟杆用力一吹,又一蓬烟屎从烟锅里跳了出来。
烟屎跳到了地上,一个担忧却跳进了方浩的心里:自己在什么时候、又用什么办法还得起这300块大洋?
方浩急着要走,但王青却又装上了一锅烟,一边很享受地吸着,一边慢悠悠地说:“这烟杆我越来越喜欢了。握着这烟杆,我就会想起戒除鸦片的苦痛,并获得许多人生的感悟,祛病除疾和舍旧图新一样,都大不容易。”
方浩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然后向先生道别,急急离去。
方浩带着300块大洋,快速回到鄱阳,这笔钱真的起了接气续命的作用,学堂得以继续维持。
然而,尽管是把这些钱剁碎了用,掰细了花,不到三个月,又告用罄,学堂关闭的阴影复又弥漫开来。俗话说:亲友相助,也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穷;如果国家穷了,又有谁能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