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02王慧邬策覃小华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王慧 邬策 覃小华

摘 要: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推动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机制。文章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以南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为例,开展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于解决当前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培养新时代所急需的旅游职教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Double Trinity”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Wang Hui Wu Ce Tan Xiaohua

(School of Tourism & Culture,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

Abstract: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promot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aking the major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ourism management in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article did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hree Trinity” talent training mode,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cultivate the tourism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ourism management;vocation teachers;“Double Trinity”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7年以來,国务院、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多个关于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件,包括《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是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面对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旅游教育需要协同多方力量,以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做出回应,满足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人才的产供销有效衔接,实现旅游人才供给结构的升级。基于以上现实需求,本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讨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具体实践思路。

一、“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知识积累—实训见习—双通道实习”形成“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该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教学的专业性、时代性与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学生通过见习实训和双通道实习积攒专业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增强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达到学校、企业、中职院校等共赢的目的,使所培养的旅游教育人才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达到“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培养理念。

二、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三重育人目标

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是满足旅游市场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需求,以培养“知识、能力、素养”交叉并重的具有扎实旅游教育理论基础与教学能力,能够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为基础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的职教师资应用型旅游人才。

第一重目标是知识结构上实现从“固定知识掌握者”向“动态知识应用者”转变。知识结构包括旅游专业知识与教育素养知识。其中,旅游类专业知识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所涵盖的核心知识。为适应新时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除包含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文化学等方面外,还应考虑满足新时代旅游经济发展,设置符合与旅游发展前沿接轨的项目课程,如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为新一代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时代特色;教育素养知识是指以职业教育学为核心的教育理论知识,强调职教师资专业的育人性,为了使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将自身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带入中职课堂,使中职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其专业核心课程除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教育学专业科目外,还应设置与中职学校相符合的科目,如现代技术教育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并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锻炼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中职课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精神,增加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增强企业责任感和认同感。

第二重目标是能力结构上实现从“单一技能者”到“复合技能者”的转变。能力结构是学生应对实际工作中的专业问题时所展现的综合能力的构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复合技能者”的能力结构则指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与职业教育学相关理论相结合,即“复合技能者”既要具备旅游专业技能,又要具备教育专业技能。随着旅游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中职旅游教育业也应该紧跟市场变化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为适应新时代旅游教育人才的需求,“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能力的获取、培养与运用,要求不断学习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并熟练运用,在面对新的旅游教育热点问题时,能采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判断并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方法理解和解决问题,达到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重目标是素养结构上实现从“旅游管理职教师范生”到“合格的旅游中职教师”转变。素养结构主要是指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内化使两者融合所形成的品质。“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旅游职教师资人才的素养结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体会到旅游文化的魅力,并且愿意投身旅游教育事业中,树立强烈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旅游行业与旅游职业教育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与职业修养,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中职教师。

(二)三层进阶旅游类课程体系

文旅融合激发了传统文化潜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对旅游管理职教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顺应文旅融合这一趋势,在“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该以行业的時代需求为标准,政府、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三方联同学校形成政产学研的合力,共同制定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旅游类课程体系(见图2)。

1.三层一阶课堂,逐步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旅游行业知识与技能”“旅游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旅游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三个层次。首先,开设“旅游行业知识与技能”类型的课程主要是为了让旅游管理职教师资学生了解旅游行业,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融入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理念与新要求,将文化、历史、社会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内容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不仅可以丰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是在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知识与技能”后安排学生去见习实训的基础上开展的。返校实习后的学生已经对旅游行业一线部门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此时,旅游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帮助学生将自己顶岗实习期间的经验与管理类知识相结合,学会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旅游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完成前两个阶段学习后组成学习小组,以创办旅游类企业为主题,进行创业设计,邀请业内高管及学校专家对其打分,分析项目可行性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对未来旅游行业发展机会的嗅觉灵敏度。

2.系统开设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整体规划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酒店服务技能、旅游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实现全方位育人。具体实施方案则是:第一学期举办导游知识竞赛,提升学生导游业务能力;第二学期开办酒店服务技能比赛,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不同酒店部门比赛的活动,提高学生酒店服务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学期是组织旅游管理模拟大赛,引导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一些新兴项目或者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如鼓励学生自行组队设计红色研学旅游路线等时下热门旅游项目,培养学生旅游职业关键能力;第四学期开展旅游英语知识竞赛,安排学生模拟旅游服务中面对国外客人时场景的对话,提升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

3.校企协同办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学校依托地域特点开设适合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兴趣课堂,如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职教师资班与广西顺景茶叶公司开设高级茶艺师培训基地;与南宁多家星级酒店合作办学开设“管培生菁英班”;与南宁WSET培训基地开设初级葡萄酒品鉴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化需要选择喜欢的课程,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素养,并为学生成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间。

(三)三性合一教育类课程体系

1.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加强“职业性”的理解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与职业教育备受歧视相一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社会地位和民众认可度普遍不高[1],这使得许多职教师资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理解普遍偏低。旅游管理职教师资学生作为未来旅游教育推动者之一,虽然还没走进真实中职课堂成为教师,但现在是他们以成为优秀的中职教师为目标,坚定职业理想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中职教师前重要的预备时期。[2]在这一时期,学校教师应将中职教师职业理解与认识贯穿于整个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同时突出中职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中职教师个人素养方面的课程设置,积极引导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思考旅游职业教育的价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培养出教育信念强、专业素质高的职教师范生。

2.促进学生专业教学水平,突出“师范性”的能力

首先,南宁师范大学针对旅游管理职教师范生的特点设计课程,将旅游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有效融合在一起,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学校科学安排旅游类专业课与教育类专业课的顺序,做到前后连贯,相互衔接。例如在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中,可以有效融入导游业务、酒店餐饮管理、旅游客源国概论等旅游方向的课程教学案例,教师分析案例过程中要结合情境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于旅游类课程教学法的思考,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去学旅游类专业课程,更精通如何在未来中职院校的教师岗位中去教他们之前所学的专业课程。[3]其次,在教育类课堂中改进教师上课的死板性,避免照本宣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灵活起来,鼓励教师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注重师生间思想、情感、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进而实现教学经验共享的目的。[4]最后,学校定期开展一些提升教学技能的比赛,比赛活动应突出教学情境性的特点,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嘴以及团队协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教学体验。同时,建立相关教学技能考核机制,对各项教学技能设立相关标准并且进行评分,塑造学生的专业能力。

3.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思想,培养“学术性”能力

旅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带动旅游教育的不断变革,这就对未来的中职旅游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学校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培养与时俱进的自我学习意识。同时,在日常教育类课程中,教师将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研究类课程与其他职业教育理论类课程相互结合,针对中职旅游教育的特点来深化旅游职业教育知识,揭示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养成建立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辩证地看待现象与问题,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掌握旅游专业知识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了解旅游职业教育实践研究的途径,提升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四)与时代相接轨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的旅游类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理论知识,但缺乏与之匹配的实干意识和实践经验。南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应将旅游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放在突出位置,技能操作课程课时比例适当增加,解决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的难题,满足新时代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南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引进企业导师兼职授课,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理论教学,而是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搭建旅游类专业基础技能课、旅游类专业技能提高课、旅游类专业技能证书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業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旅游人才。

2.引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现代化

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中职旅游教师,学校引入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制作微课视频,并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教学信息技能大赛。同时,学校改善了微格实训教室的环境与管理办法,引进最新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灵活使用微格实训教室,进而可以使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学生通过录像与同学交流自己上课时的不足,并且与老师沟通和反馈,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微格实训教室的使用效率。

(五)三段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际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框架及其组织形式。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见习、教育实习、见习实训。

1.协同构建实践教学育人平台,提升课程见习中学生感性认识

课程见习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阶段,让学生完成某一门旅游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学校安排学生去一些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方进行为期一周的有关课程的实习。过往的旅游类课程见习因实习时间短,一些旅游企业因时间、培养成本等问题不愿意接收这样的学生。因此,学校在学生课程见习阶段与当地一些培训条件良好的知名旅游企业协同建设实践培训基地,基于产教融合的大背景,进行智慧化合作,多元协同构建实践教学育人平台,促进课程理论与课程实习有效衔接,使学生通过在短期的课程见习,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定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双导师”制度,共同促进学生在见习实训中形成自身的专业职业能力

见习实训是穿插在学生大学的前两年,学生会在这一阶段去旅游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实习。见习实训是学生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的总结与深化,可以体现出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其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功能。因此,学校严格选择与其合作的旅游企业,建立“校内+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在学生见习实训过程中,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要合作协同形成紧密的教学团队,共同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要求校内导师在学生校内实践课程与课程见习中就开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企业导师主要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根据共同编订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训与管理,同时及时与校内导师沟通,反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学校了解社会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推动校内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最终促进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将自身实践经历真正转换成实践能力,形成自身的旅游职业能力。

3.注重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思考性”,促进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形成

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是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年进行,届时学校会安排学生进入广西的中职院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由于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期比较短,所以学校会合理安排实习计划,同时教育实习导师会全程跟踪,关注学生个体的“思考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所教课程的思考,学生要学会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开发教学情境与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融合地区发展特色与行业发展特点来开展特色教学,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促进学生从“教学的实施者”到“教学的反思者”的转变,使学生懂得将之前理论所得的教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提升学生对教学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能够依托自身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以及课堂目标,对中职学生进行多角度、科学性的评价。通过由局部到全面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实习方式,避免了学生对过往教学行为的机械性模仿,促进了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形成,为其成为“预备教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建议

(一)打造“与行业接轨,理实结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应加强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日常满足教学课时外,还要每学年外出企业进行深造,与行业接轨,督促教师自身发展与时代需求同步。为此,学校积极发展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协同拓宽校企师资双向交流沟通渠道,健全校企合作利益协调制度,打造“校企双向流动”的师资团队。校企双方通过互聘方式,建立起学校教师进企业参与工作、企业工作人员进学校讲授课程的桥梁,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工作,积累实践技能经验,将实践经验融入学校教学;鼓励有资历的企业工作人员、行业专家走进学校课堂成为兼职教师,将旅游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

(二)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平台

育人平台是整体教学内容开展的基础所在,在校企合作的引导下共建动态化的教学育人平台能够充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育人平台是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的载体,同时也是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质中职教师的重要载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核心,发挥各个主体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而弥补单一主体育人资源不足及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以“多方联动、互为支撑、协同推进”为平台运行原则,各主体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方式,围绕协同育人全过程制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用人单位、企业助力育人,学校向用人单位、企业进行人才输出回馈,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协同提高育人效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作为技术支撑,将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教育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积极推动各育人主体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换、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等工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构建“多元评价,系统联动”的教学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形成教育合力的评价主体

为了提升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质量,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评价质量,需要多方主体进行多元评价,创建“学校、旅游企业、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要相结合,通过各方资源,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实习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且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同时促进各评价单位之间的联动,打造“校企双向流动”的师资评价团队,根据旅游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的标准与发展方向,紧跟热点,理实结合,不断规范、优化人才培养考核方式,使得校内考评与校外考评得到有效融合,共同构建多方联动、多元互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以背景评价为基础,形成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旅游企业、实习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最终成绩和实习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与反馈。各个主体评价单位以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深入学情背景分析,建立起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在核心课程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阶段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多与学习者沟通,鼓励其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双通道实习过程中,企业导师和教育实习导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同时要与校内导师保持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后应及时更改培养方案并对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促進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3.构建以赛促评,岗赛融通的评价标准

在校内,学院定时举办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比赛,并且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评判打分,比赛内容多以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为主,教师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评分标准,从学生专业知识、实务能力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打分,在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学院也能及时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5]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积极开设与行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班,依托各类技能比赛与证书等级考试,通过以赛促学、岗赛融通的评价标准,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最终将各类证书的获得与学生考评挂钩,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比赛考取证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秋霞.旅游管理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3,(3):51-53、44.

[2]杨永丰.南海.论旅游管理职教师资本科生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基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5):25-28.

[3]虞凯.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6):74-78.

[4]闫春荣.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三融四化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0(15):13-18.

[5]熊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试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1):31-34.

(责任编辑 郭晓勇)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