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质量提升的新时代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12-02高卫星何欣峰师青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培养模式

高卫星 何欣峰 师青伟

摘 要: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更加重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提升MPA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MPA教育质量还面临多元化教学方法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实现“双强”效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如何衔接校内教学等诸多困境。进一步创新MPA培养模式,可以从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建好“双师型”队伍、强化实践基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培养模式

公共管理硕士(以下简称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为公共部门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MPA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成熟、区别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功范例。然而,MPA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教育的“专业性”不足、培养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不容忽视。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仍然需要对MPA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一、MPA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国家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更加重视。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要严格加强质量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也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作为专业学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MPA教育,自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提升MPA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共管理理论和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旺盛。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在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对不断提升MPA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信息技术发展为提升MPA教育质量提供了新契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创新MPA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也为解决MPA学生工学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四,培养院校间的竞争为提升MPA教育质量提供了新动力。我国MPA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培养院校之间的竞争、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专项评估带来的学位点动态调整压力,都要求培养院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前MPA教育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MPA教育的培养目标源于MPA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全国MPA教指委《2019级公共管理硕士新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希望在培养过程中侧重“案例教学和能力提升”占77.23%、“公共政策解读和分析”占73.65%、“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占59.21%。关于通过MPA教育学习希望有所提升的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4.55分(满分为5分,下同)、“公共治理中领导和管理的能力”为4.29分。可见,MPA研究生对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明确且强烈。因此,MPA教育培养必须回应他们的期望。

全国MPA教指委制定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9)》明确要求:“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讲授、研究、案例分析、体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运作中,课题组发现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不仅占学时数多,而且要达到有效参与积极互动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对相关理论知识基本了解与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互动式教学需用大量学时之间的冲突。对MPA教育而言,既要给MPA研究生传递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现“高层次”,又要使MPA研究生适应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现代化和专业化要求,突出“应用型”。显然,教学方式方法、学时分配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教学方法多元化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导向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的“双强”效果

师资水平是MPA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MPA的培养质量也就无法保证。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同时胜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国MPA教指委制定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9)》明确要求,各培养院校应逐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各培养院校应选聘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并且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一方面,部分培养院校(尤其是新增培养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薄弱,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理论教学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培养院校没有聘请到足够数量的兼职教师,或是兼职教师没有充分参与到MPA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因此,如何让专职导师的学术优势和兼职导师的公共管理实践优势有机衔接,实现强强联合,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基地实习实践如何有效衔接校内教学

有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有专业实习经历对于MPA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全国MPA教指委对2019级MPA新生的调查显示,74.4%的MPA新生希望在读研期间有校外实践导师,74.09%的MPA新生愿意参与导师的课题或研究项目,72.19%的MPA新生希望在课外参加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可见,MPA研究生期望获得理论专业知识,也期望提高实践能力。建设MPA实习实践基地,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与其他专业学位不同,MPA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政府公务员或非政府公共组织人员,脱离自己工作的公共管理岗位到实践基地学习,从课堂到社会,从校园到实习实践基地,教育教学资源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实习实践基地如何建立?基地教学的主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教学效果如何检验?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会弱化实习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

三、新时代MPA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针对MPA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现实困境,新时代要想提升MPA教育质量,仍然需要不断进行培养机制创新。

(一)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一是改革课程结构,注重实践内容。据全国MPA教指委《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61.16%的MPA教学管理工作者认为课程理论性较强、实用性较弱。因此,有必要对MPA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打破传统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的平面化课程结构,构建“公共管理平台课”“公共管理实务课”和“公共管理实践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实务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有公共管理部门、实践基地导师的深入参与。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应针对不同课程,分别采用课堂讲授、专家报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全国MPA教指委《2020届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更好。为此,应鼓励MPA教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好第一手资料,撰写高水平的教学案例;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另外,在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的前提下,提高案例教学的课时量。

(二)重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指导能力

全国MPA教指委《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方面,85.12%的教学管理工作者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为重要。提升MPA教学指导能力,核心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注重专职教师的能力提升。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MPA教指委核心课程培训、学校内部教学研讨、教学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专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是注重兼职教师的选拔。首先,根据招生数量,确定需要聘任的兼职教师人数,既需够用,亦不贪多。其次,合理确定兼职教师的结构。考虑到干部管理的现状以及学生低龄化、低职化的趋向,应适当增加经过高水平专业学术训练并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县处级干部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注重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使兼职教师能够深度参与MPA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应加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对共同指导的MPA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实际能力存在的差距及提升方法进行深入沟通,进而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重构培养平台,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搞好实践基地规划,强化基地功能。社会实践是培养MPA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应该依据“有问题值得研究、有条件开展研究,有路径转化成果”的原则,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好用好培养学生所需的实习实践基地。力争实现“培养方案基地参与制订、实践课程在基地教学、研究项目在基地产生、学位论文在基地完成、论文答辩在基地举行”的合作培养格局。

二是实施“挂职学习计划”,强化基地教学。按照“双向选择、分片划区”的原则,选派非在职攻读或时间允许的MPA研究生到实践基地“挂职学习”,协助其实践导师处理某一方面的事务。这样,不但可以提升MPA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充分接触其研究课题所涉及的事务,提升论文写作的针对性。

(四)重构论文标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一是学位论文选题的应用性。MPA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考虑到他们绝大部分均为在职攻读,应特别鼓励MPA研究生论文最好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开展研究。据全国MPA教指委《2019级公共管理硕士新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69.84%的MPA新生期待選题来源是与本职工作相关。

二是学位论文写作体裁的多样化。即以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咨询报告等多种形式,并明确每种体裁论文的结构、写作要求和技术规范。应该鼓励MPA研究生选择适合自己论文写作的体裁。

三是学位论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全部由学校专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组织实施。按照MPA专业学位特点来构建学位论文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模式,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五)重构管理体制,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MPA教育质量督导机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领导下,在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各地方、各培养院校应建立本省和本校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聘任资深公共管理者参与MPA教育督导。

二是完善校内MPA管理机制。一方面,要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MPA教育管理运行顺畅高效;另一方面,应鼓励专职人员从事MPA教育管理,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构建覆盖MPA培养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实现MPA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构建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全国MPA教指委《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在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原因方面,73.55%的管理者认为首要原因是没有激励机制。可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标准的确定、考核主体的选择、考核方式的设计都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公平,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以达到促进MPA教育质量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EB/OL].(2020-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

826/202009/t20200928_492182.html.

[3]谢佳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提升了吗:公共管理硕士能力增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6).

[4]唐德龙,贺欣.好的MPA学位论文:谁在写,如何

写——基于104篇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4).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培养模式
战略管理视角下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分析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现状与教育质量鉴定研究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怎样运用多媒体教好英语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