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02支少瑞
支少瑞
摘 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分类设计课程重点、拓展思政场域、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客体的全面化、评价过程的综合化;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教师素养的提升中,应努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到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再到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都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
(一)体现课程特点,分类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需要结合各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分类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一方面,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实施课程思政的侧重点。比如教育学课程,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教师职业素养和情愿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情操;心理学课程,则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完善的人格。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还要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多维度地挖掘思政元素。要聚焦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当下的时政热点,探索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连接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课程思政。通过创新教师教育类课程话语体系,推动二者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相互融通,在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体现师范特色,拓展多元化的思政场域
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深度挖掘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更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体现师范特色。师范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教学的基本功,具备合作探究的学习工作能力,也需要养成正确的专业态度、追求真善美的专业情感和规范的专业伦理。因此,必须突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探索课程思政的特殊切入点,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范立德,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相关论述有机融入在课程之中,建立并强化对师范生师德素养的培养。总之,在课程思政的方案设计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尽可能地拓展多元化的思政场域,有针对性地将个性化的思政元素浸润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师范特色的全方位思政育人模式。
(三)利用网络平台,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
建设教师教育课程思政,需要進一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教学成果的“协调与共享”。通过汇聚各方力量,凝聚发展共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融合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共建共享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将挖掘的思政元素、梳理的课程思政要点,按模块上传到课程思政案例库中。通过不断的更新积累,建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思政素材资源库,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借鉴的案例和方案。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更多的同类院校,参与到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当中。尽可能地吸纳不同地区、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加入。鼓励大家集思广益,为资源库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资源。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很难判断既定的育人目标是否达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首先需要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通过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评价环节,可以将专业课教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育人合作单位、学生、学生家庭成员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充分运用教师自评、同行点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等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吸纳不同评价主体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助力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其中,教师自评可以在每次课程完成后进行,也可以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进行,而其他主体性评价,则可设置为“非常态性”评价,灵活采取学期评价或对单次教学进行评价的方式进行。
(二)评价客体——全面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需要多元主体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系统性工程。除了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应全面化地包含课程思政的全部客观对象。具体而言:一是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评价,应该包括学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状况等内容。二是对课程教师进行评价,包括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必须认识到的是,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素养的提升,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三)评价过程——综合化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评价过程不能采用单一机械的方式进行,而需要围绕育人成效,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评价要从注重“定量评价”转向注重“定性评价”。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评价应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以描述性评价代替区分性评价。其次,还应细化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法。在评价的标准上,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应可测量、可检验。因此,在评价中,应该细化各个维度在具体层面上应该达到的目标,或应该产生的变化增量。在评价的方法上,可以应用信息化的评价手段,探索“建立课程思政电子档案袋”,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数据的跟踪采集,并形成个性化的电子档案,以此来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最后,还要善于运用评价。教师要通过“即讲即评”,及时了解课程思政在实施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获得的评价信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有效推动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素养的提升
(一)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
建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一方面,应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知,消除他们的思想误区。要让教师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不会成为教学的负担,反而会提升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只有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教学主动性,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是教师更好胜任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第一,可以通过专题培训、同伴互助等形式,帮助教师系统学习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以便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第二,要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并构建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话语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育人实效。第三,强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合作。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互动,通过交流沟通,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同频共振。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思政育人的主动意识,还必须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第一,要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开展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不仅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要提升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具备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问题的基本教学能力。第三,要提高教师运用教学的能力。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设计好课堂,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好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创新教学形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2]年亞贤,王政.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
[3]高巍,曾芯怡.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论坛,2022(1).
[4]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责编: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