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
2023-12-02王云鹤闫玉
王云鹤 闫玉
摘要:劳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类学校应正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其中包含许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以弥补劳动教育课程思想性的不足。文章分析加强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教育改革;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141-04
劳动是人类社会才具有的特殊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过程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1]。在我国,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发展个人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是目前大中小学必须要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提升学生的意志水平
劳动是一种以获得成果为目的活动,人们在劳动中体验艰苦和付出,从而达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目标。劳动教育就是创造劳动环境,让学生通过劳动去体会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学习到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进行劳动实践,进而充分体会到劳动的艰苦以及收获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意志会得到充分锻炼,抗挫折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进而逐渐养成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是每个学生以后都要经历的过程[2]。要想让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只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就成了学校学习和社会生产实践之间的纽带,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社会生产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观,从而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开展有规划、有目标、有行动的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理解父母的辛苦,进而逐渐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大幅度提升,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提高学生创造能力[3]。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
1.必要性
(1)课程改革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清晰明确地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要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其中提出了劳动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一系列的条件保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这意味着各学科教学都应积极融入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涉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内容,其中也包含许多有关于劳动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案例,适合進行劳动教育渗透[4]。为了落实《指导纲要》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2)课程本身的要求。第一,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关于劳动教育的学段目标:“感知劳动创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形成诚实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初步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立志做未来的良好建设者。”[5]由教学目标可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强化劳动教育,并通过课堂教学达到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二,教材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案例,强调劳动教育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实践,进而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劳动情感培养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劳动教育。
2.可行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为目的的系统化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人格修养等,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6]。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来看,二者具有很多共通之处,都具有塑造思想和帮助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作用。从性质上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在思想性和实践性上高度契合,可以在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7]。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其次要把握好教材中的劳动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要注重劳动教育的环境保障,使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从而在促进学生劳动思想形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确劳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提高劳动教育效果,达到以劳育德的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正确劳动教育理念的形成。第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理念。教师要积极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树立“劳动创新、劳动光荣”的理念,明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求,紧跟“以劳育德”的教育改革步伐,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引导学生重视劳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等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者对国家社会的巨大价值,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劳动热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于国家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能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进而注重自身劳动能力素质的发展,积极主动参加劳动。
2.充分开发劳动教育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包含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劳动教育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劳动教育的基础环节。为落实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积极整合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劳动教育,并积极利用校本资源、网络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第一,整合教材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共有6本教材,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内容呈现难度逐渐递增趋势,其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呈现出由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变化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教学内容,要深入挖掘并合理设计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劳动知识,形成劳动兴趣,提升劳动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教材中非主题部分的劳动教育内容的挖掘和运用,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第二,利用校本资源,拓展劳动教育教学内容。校本资源是学校长期以来为教育积累起来的各方面可利用的教学素材与资料,校本劳动资源能够体现出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劳动成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校本劳动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感觉到劳动知识与自己生活的贴近,进而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劳动知识应用。第三,探索网络资源,充实劳动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搜寻典型、恰当、深受学生欢迎的劳动教育案例加以开发利用,以便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劳动行为模范,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3.合理设计劳动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就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效传授关于劳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最后达成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目标。第一,通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教师要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劳动教育目标合理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培养目标,以通过对劳动知识的讲解与渗透,让学生有效掌握劳动知识,明确劳动是幸福和财富的源泉,自己应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从而为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通过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劳动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许多劳动能力的培养内容,如做家务建设和谐家庭、做值日融入集体生活、参加社会劳动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等,教师可大力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关于家庭生活、集体生活、参加社会生活的劳动教育内容,并设立恰当的能力培养目标,以便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奠定基础。第三,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是培养学生劳动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宗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于劳动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并设立相应目标,以促使学生体验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劳动意识和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升华劳动思想,从而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思想基础。
4.丰富劳动教育方式
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合理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劳动教育实践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采取榜样示范、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第一,榜样示范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人物案例,为学生树立正向的劳动行为模范,从而影响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8]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时俱进的特点,选取时代劳动模范,强化学生对劳动者的认知,促使学生对劳动模范产生思想认同,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教学法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榜样来调节劳动行为,提高劳动修养。第二,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教学法与劳动教育十分契合,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实际锻炼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以便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意识和思想,锻炼劳动实践能力,从而有效达到劳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5.落实劳动教育的条件保障
落实劳动教育需要政策的支持、学校制度的完善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要想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就要提高劳动教育政策支撑力度,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力度和校園劳动文化影响力度。第一,提高劳动教育的政策执行力度。学校要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来开展劳动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提高劳动教育在学校的政策支撑力度[9]。具体来说,学校要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内容要求,明确劳动教育对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努力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教学条件,以提高教育成效,第二,提高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力度。学校要紧跟时代脚步,构建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积极完善劳动教育相关制度,运用合理的评价模式作为调和剂,不断提升师生双方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性,以提高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力度[10]。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要做好教师的评优评先工作,以调动教师劳动教育的实施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劳动教育学分,使学生具有选择权和主动性,还可以设立劳动品德奖,以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第三,提高校园劳动文化影响力度。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展示板、校园刊物等平台传播劳动理念,通过书籍、刊物、布告栏等载体突出劳动文化,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宣传,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校园劳动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劳动实践,提升劳动素养。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劳动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很有必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使课堂教学实践更具针对性。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遵循初中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合理制订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并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科学渗透劳动教育,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目标都能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郭妙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21(33):54-56.
[2]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 89-94.
[3]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1.
[4]杨培明.普通高中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以南菁高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3): 110-1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缪海飞.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单元教学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7):77-79.
[7]刘杨.素质教育之被忽略的劳动技术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02):10.
[8]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26) [2023-04-10].https://news.12371.cn/2016/04/30/ A RTI1461972801925715.shtml.
[9]宋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基于生活力理论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21(11):45-48.
[10]何欢.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内蒙古教育,2018(24):125-126.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Wang Yunhe, Yan Yu
(School of Marxism,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32,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various schools should face the promoting rol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The course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which includes many knowledge content related to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of the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rse should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make up for the ideological shortcomings of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rses. It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r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rse; labor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healthy growth;comprehensive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