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探析

2023-12-01邬子豪麻海山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原理

邬子豪 麻海山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召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要坚持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一致性的根本原则、科学性与价值属性相联系的原则。要坚持系统整体融入与环节部分融入相统一的方法论,课上融入与课下融入相配合,线上融入与线下融入相协调。融入的主要路径有立足教材,着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环节,以及“虚拟仿真”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原理”课 ;系统整体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 into the “Principle” Course

Wu Zihao Ma Haishan2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a need of reality,and a call for the future.To integrate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 into the “principle” course,we must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consistency of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 with Marxism,and the principle of linking scientific nature with value attributes.We must adhere to the methodology of unifying systematic integration with partial integration,combining in-class integration with out-of-class integration,and coordinating online integration with offline integration.The main paths of integration include:basing on textbooks,focusing on in-class,out-of-class,online,offline sections,as well as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etc.

Key words: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Principle” Course;Systematic Whole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适时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鲜明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之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高校作为国家优秀青年聚集的地方,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建设者。伟大建党精神高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召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课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本文力求准确深入认识和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就其有效融入“原理”课的原则方法和基本路径作一初步探究。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凝练,内涵极为深刻,内容极为丰富。当前学术界众多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层面纷纷解读,掀起学习、研究、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热潮。如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科学认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目标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钢铁意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政治情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个逻辑层次展开。[2]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每一个基本方面又有其内在的丰富性。四个方面内容紧密联系、内在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中国社会科学院冯颜利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四句话旨在价值追求、历史主题、胜利之本、政治本色。[4]

上述专家学者们的阐述不无道理,亦不乏真知灼见。本文认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应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主题)、立足于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实践),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峥嵘岁月(现实),放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千年历程、人类自身寻求自由和解放的全部历史(历史和未来)。由此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可理清其深刻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为复兴中华民族、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政党;是有科学理论指导、有科学信仰胸怀远大理想的政党;是立足于实践、知行合一、初心永铸、勇于担当的政党;是敢于牺牲、甘于奉献、无私无畏、可以改天换地的政党;视人民为一切、人民至高无上、真正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政党。简言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守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信仰(理论层面:科学品质、价值属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知行合一、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层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敢于斗争、无私无畏(意志品格角度:勇于斗争、敢于牺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无私忘我、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世界观层面:人民至高无上,一切为了人民)”。

“原理”课担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以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任。在“原理”课中及时全面系统深入的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力推动“原理”课高质量发展。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论

要坚持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原则。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是现实版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因此在“原理”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将为“原理”课增添无限生机活力,而“原理”也为伟大建党精神增强理论底蕴。坚持科学性与价值属性相联系的原则,即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真理与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原理”和伟大建党精神都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在二者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相互对应的科学性和价值属性的联系以及科学性与价值属性的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坚持基本的融入原则,还要注意融入的方法论基础。要坚持系统整体融入与部分环节融入相统一,课上融入与课下融入相配合,以及线上融入与线下融入相协调。系统整体融入即全面融入,包括教材内容方面及具体教学过程方面,由始至终的融入。环节融入即具体章节或原理内容的融入。在讲述具体章节内容或原理时,可在教学设计环节,选取适当案例,将二者通过具体案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课上融入即教师的讲解、课堂的运用,课下融入即学生的自学,学生的领悟,要注意二者的协调与配合。线上融入是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主要路径

在立足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基础上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主要路径或环节:教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及新的教学方式。

(一)课程教材融入:整体融入与章节融入相统一

1.整体融入

要认真领会伟大建党精神,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重大意义,结合原理课程的内容实质、核心要义,寻求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根本立场和实质层面,充分认识二者的一致性,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将整体融入具体,无形化为有形。细化到每一堂课、每一个原理、每一个案例,要用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价值引领贯穿于“原理”课教学始终。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各部分、环节之间的联系,使二者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以凸显其整体融入功效。(教材以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为主)

2.章节融入

导论部分:导论是课程内容的整体介绍,也是整体上把握二者融合的一个层面即从课程的内容、世界观的角度或层面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具体来看,注意把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的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创立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其构成即与现代人类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现代人类发展的本质及其未来;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这是导论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要分别讲清楚科学、人民、实践、开放发展四个基本特征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可着重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当代现实实践角度来阐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是整个课程内容的重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原理内容,如世界物质性和辩证方法论等。着重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一句话的要义即真理、理想,阐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在课堂具体讲述过程中,可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成功、中国建设、改革的成就以及新时代的生动实践阐述,揭示二者在科学性即真理原则上的一致性。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重点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着重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二句话的要义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与认识的关系,阐述实践标准问题,注意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改革开放史等内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重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主要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矛盾分析,阶级分析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原理,可着重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第四句话的要义即强调党和人民的立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伟大建党精神相一致的根本所在,也是二者价值属性的主要体现。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发展及其趋势:这一部分重点是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认识资本主义的制度本质及其历史地位,着重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第三句话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可联系近现代史上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压迫的运动和斗争,阐释清楚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

第六章:关于社会主义部分:这一章主要理解把握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全部内涵。一方面可从实践层面,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入、详尽地阐释二者的內在联系,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深刻地揭示二者在理论上的统一。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实现:这一章主要理解把握共产主义及其主要特征,可全面融合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内容,运用系统整体方法,阐述清楚共产主义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一致关系,揭示二者的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章节或部分、环节融入过程中,可充分运用案例、研讨、启发式及现场展示等课堂教学方式。

(二)课上课下融入

课上融入主要从学生主体表现和教师主导讲述两个方面融入。学生方面,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一个短时间的展示活动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体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把握、理解和认知。教师方面,在阐述原理内容和意义时,一是根据课件设计安排讲述伟大建党精神,另外还可以在对原理进行论证时,尽量引用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事例,如革命、建设、改革、新发展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改天换地、改造世界的伟大功绩和一些具体的英雄事迹和典型事例。

课下融入主要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微视频。可在课上给学生布置好创作的主题,限定时间完成。要提前给学生讲清楚制作微视频的要求,除了形式和制作技术要求外,更主要的是内容要求,要把是否结合课程内容和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根本要求。优秀作品还可以拿到课堂上展示,大家一起观看评述、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教学效果。讨论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前做好预案,把控研讨秩序,注意正确引导。

(三)线上线下融入

线上融入主要是运用网络教学,如微信、学习通、腾讯会议等信息交流和教学平台。可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发布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作业。除了作业,还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相关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定期观看并发表观看体会。这些视频等相关资料,教师要注意提前收集、整理、选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直接到网上去查找并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线上教学,作为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具有诸多优势,近两年的疫情加速了线上课堂教学方式的普及,线上教学及各类网络平台的运用,已经成为现实中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原理”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线上教学及其平台的运用无疑是非常有效的路径,应给予更多关注和运用。

线下融入是除了正常课堂教学环节,以及微视频制作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工厂、农村田间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特别是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要定期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学习。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坚持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好当地的其他红色教育资源。如,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各个历史阶段获得各种榮誉称号健在的英雄模范人物,利用业余实践(如周末及节假日等)专门请到学校中来,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给学生们做“讲座”或与学生们座谈,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及感人经历,真人真事,生动形象,情真意切,更能引发共鸣、打动学生,以往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形式效果非常好。

(四)充分运用“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方式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正在悄然到来。“虚拟仿真”或“虚拟课堂”主要在于将所教或学的内容“形象化”、“情景化”,即运用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采取艺术化的具体形式,再现某一历史人物、事件的场景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虽然是“瞬间”,但感受深刻。由于技术成本、场地条件等的制约,现实中难以做到整个课程或教学过程全部虚拟化,也没有必要,各门课程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应用此教学方式。“原理”课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习枯燥等特点,“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方式正好有助于克服这一点,原理课教学可多运用此方式以克服自身弱点增强教学效果。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技术创作团队,结合课程内容和伟大建党精神积极主动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相关虚拟仿真案例教学“软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特别是本地红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对所学内容、知识点加深认识,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全面理解。

综上,进入新时代,整个国家各个领域行业都在大力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教育领域的改革在加速。教育也要顺应新时代跟上新征程的步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原理”课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方面应主动走在前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把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有效的路径和方式融入“原理”课,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高质量发展的“金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4-14.

[2]韩庆祥.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汲取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J].人民论坛,2021(21):14-18.

[3]刘建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4-15.

[4]冯颜利.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J].观察与思考,2021(10):18-26.

(责任编辑 朱梦琳)

收稿日期:2023-01-08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思政专项“‘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实施路径研究”(NJSZ1805)成果。

作者简介:邬子豪(199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原理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