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2-01李尧广

教育界·A 2023年30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多样化自主探知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借此提升其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他们自主探知的水平,从而有效提升其数学学习的效果。为了使问题导学法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文章从课程导学、课程教学两方面出发,阐述教师通过设计关联性问题、生活化问题、互动性问题、类比化问题、实践类问题等,提高学生自主探知热情、提升其数学学习质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尧广(1976—),男,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徐州工业园区南湖学校。

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单元授课内容设计系列化数学探知问题。同时,教师需要把控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逐步递进地增加探知问题的难度。另外,教师还需要借助系列问题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有效连接,以此来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的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知的能力,在启发他们多维思维的同时,提高其数学自主学习的质量。

一、问题导学法概述

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同时,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真实思维水平设计一系列探知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同时得到思维品质的有效发展,从而提升其自主探知、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课程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更加关注班级学生当前真实的学习情况,要设计能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兴趣的探知问题。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多维思维,使其能够真正理解学科知识的内在含义,进而实现有效的知识内化,提升知识灵活运用的水平。

二、问题导学法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一)精准性原则

数学教师需要遵循精准性教育原则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精准地找到每个问题的提出时机,要让提问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问题导学教学的流畅性;其次,教师需要精准设计问题内容,所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当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不能低于他们目前的认知能力;最后,教师需要精准选择提问的方式,如口头提问、多媒体提问等,以此来提高问题的吸引力,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

(二)紧密性原则

数学教师在设计系列化探知问题时,需要遵循紧密性教育原则,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应当与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授课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学生通过找寻系列问题的答案,能够真正地理解单元重难点知识,知道数学知识的正确运用方法。另外,教师所设计的探知问题需要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而使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提升知识应用的能力。

(三)开放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开放性教育原则。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与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另外,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的多维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出发研究探知问题,进而有效开阔数学学习思路,提高他们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快速引发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数学探知问题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推理思维、迁移思维等,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问题、实践类问题降低复杂知识、抽象知识的学习难度,进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导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其在独立探知、合作探知过程中透彻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

四、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导学环节运用问题导学法

導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知识探索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师需要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关联性的系列化探知问题,让学生通过逐步解答数学问题,对单元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系列问题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推理思维,进而提高他们导学探知的效率[1]。

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为例,在导学环节,教师可以遵循紧密性教育原则,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系列化数学问题。比如:(1)根据小学阶段学习的加法知识,说出加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2)小学所列的加法算式都是在0和正有理数范围之内,那么,在学习负数知识之后,所列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呢?(3)有理数加法中的加数包含哪几类?一共有多少种形式?(4)有理数加法算式的结果与小学所学的加法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针对这些关联性数学探知问题,学生需要结合小学阶段所学的加法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已有的认知经验中提取相关知识点,然后运用推理思维和联想思维,结合教材内容找寻导学问题的答案,从而对单元关键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在导学环节设计关联性系列化数学探知问题,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还能使其在推理探知、联想思考过程中实现对当前单元知识的初步理解,从而使导学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在教学环节运用问题导学法

数学教师如果想让问题导学法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作用,需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科学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生活化、实践类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解答互动性问题、类比化问题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探知的信心与动力,进而有效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1.设计生活化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比较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部分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面对这些抽象知识时,往往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结合生活场景设计生活化数学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通过解答具象化探知问题,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认识[2]。

以蘇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的不等式”为例,这一课要求学生真正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够从日常生活场景中发现各事物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不等式,并根据已知条件建立不等式模型。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本课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设计逐层递进的生活化探知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物体质量称量图片,图中显示天平的左边有两个橘子,而右边放了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向左倾斜。对此,学生需要用不等式符号表示橘子质量 x 与100克砝码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初步学习不等式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再次结合生活场景设计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比如:两名学生在玩跷跷板,当双方不发力时,跷跷板是右高左低的状态。学生A坐在左边,其体重为50千克,学生B坐在右边,他的体重为 x 千克,另外,学生B的书包重量为2千克,当学生A没有背书包时,如何用不等式符号表示 x 与50之间的关系?学生结合单元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x +2<50或50> x +2。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此答案引导学生探寻不等式的定义,思考如何从具体问题中列出抽象的数学不等式。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数学探知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能借此锻炼他们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解答生活化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2.设计互动性问题

要想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他们互动探知的能力,数学教师就需要结合单元知识设计互动性小组探知问题。在解答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每个人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快速找出问题的答案,以此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3]。

以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找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中的对称轴,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互动性探知问题,使各小组通过合作解答数学问题扎实掌握单元重难点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配,然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对称图案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大屏幕能够看到教师先在一张白纸上滴了一滴墨水,然后把白纸对折压平,而后打开白纸,在折痕的两侧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墨迹图案。针对这个实验,教师可以提出互动探讨问题,如:(1)这张纸上折痕两边的墨迹图案是一样的吗?为什么?(2)折痕两边的墨迹位置与折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此,各小组需要讨论墨迹形成的过程,根据白纸对折的动作判断折痕两侧的墨迹是一样的,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探讨轴对称、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定义。教师通过设计互动性小组探知问题,促使小组开展合作探知活动,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快速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提升小组认知的效率。

3.设计类比化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启发他们的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教师可以设计类比化数学问题。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将所看到的信息用另一种数学方式表示出来,同时,鼓励他们根据知识转化过程和转化结果,探究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进而使其更加扎实地掌握单元重难点知识[4]。

以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分式的加减”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单元知识学习知道分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运用分式运算定律算出分式加减算式的结果。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类比探知问题。例如,针对分式 + 和 - ,学生需要运用类比思想和联想思维将分式中的数字转化为字母,列出算式 + 和 - ,再对分式算式的运算过程进行字母转化,最终得出 + =和 -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即同分母分式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分子进行相加或相减。数学教师通过设计类比化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还能借此启发他们的联想思维,进而提高其数学知识的联想探知效率。

4.设计实践类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和授课内容创设实践类问题解答活动,让学生运用单元知识和数学技能,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解答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提升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水平[5]。

以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为例,这一课要求学生从真实场景中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比例性质的理解,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针对上述授课目标,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实践类问题认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各种资源设计实践探知问题,如:(1)用卷尺测量班级前后门之间的距离,按照1 ∶50的比例尺绘制教室四面墙的平面图;(2)用格尺测量两个桌子之间的距离,按照1 ∶50的比例尺绘制教室桌子平面图。对此,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先用尺子测量出各物体的实际距离,然后再运用成比例线段知识把测量的实际数值转化为适合图纸绘制的数值,之后再根据转化后的长度绘制物体位置平面图。教师通过设计实践类数学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知的兴趣,又能借此锻炼他们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如果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思路和方法,将问题导学法巧妙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通过解答不同类型的系列化探知问题,对数学知识实现更加透彻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知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进而更好地提高其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文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2(35):54-56.

[2]任钧.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天津教育,2022(33):87-89.

[3]潘宝艳.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22(32):57-59.

[4]冯静静.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22(29):29-30.

[5]张廷龙.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及开展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8):93-95.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