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2年南通市海门区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30张龙飞秦怡吴葳陆鸿雁
张龙飞,秦怡,吴葳,陆鸿雁
南通市海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南通 226100
噪声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多,覆盖行业广。长期职业性接触噪声可引起高频听阈下降,听力曲线在3 000~6 000Hz(多在4 000 Hz)出现“V”型下陷,随着听力损害加重,语频段(500~2 000 Hz)听阈也出现下降[1]。南通市海门区的企业以机械制造、纺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建筑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为主,这些行业大多噪声危害较为严重,近年来新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人数居高不下。为预防职业性噪声聋,本研究依据海门区2017—2022年噪声作业工人在岗、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高频听力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江苏省职业病防治信息平台,导出海门区2017—2022年接触危害因素为噪声的作业人员在岗、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报告。为避免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相互影响,剔除同时接触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噪声作业工人。对6年中多次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选取最后一次体检结果作为本次研究数据,同时排除因聋哑、弃检等因素导致无听力数据的人员,最终纳入3 580名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伦理审查。
1.2 方法 根据年龄、性别、工龄、所在用人单位的企业规模、企业经济类型、企业行业类别等,对职工职业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的标准,计算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定义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为双耳高频听力损伤[2]。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频听力损伤现状 在3 580名噪声接触人员中,共发现832名高频听力损伤者,检出率23.24%。
2.2 不同性别、年龄、工龄间比较 男性高频听阈损伤率为24.30%(566/2 329),女性为21.26%(266/1 251),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听力异常率的危险度是男性的0.70(95%CI:0.59~0.84)。<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年龄组作业人员,高频听阈损伤率分别为0(0/21)、11.06%(53/479)、16.16%(185/1 145)、27.42%(314/1 145)、34.51%(244/707)、43.37%(36/83),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4,P<0.05),年龄与高频听阈损伤检出率呈正相关(OR=1.55,95%CI:1.43~1.69)。工龄<1年、1~5年、5~<10年、10~<15年、≥15年作业人员,高频听阈损伤率分别为17.02%(56/329)、19.26%(244/1 267)、18.35%(193/1 052)、31.12%(145/466)、41.63%(194/466),不同工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81,P<0.05),工龄与高频听阈损伤检出率呈正相关(OR=1.25,95%CI:1.16~1.34)。
2.3 不同企业间比较 大中型企业作业人员高频听阈检出率为19.42%(167/860),小企业为23.88%(618/2 588),微型企业为35.61%(47/132),不同规模企业作业人员高频听阈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07,P<0.05),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小高频听阈损伤检出率增加(OR=1.26,95%CI:1.01~1.51)。内资企业高频听阈损伤检出率为26.72%(769/2 878),外商投资企业为15.15%(5/3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检出率为8.67%(58/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6,P<0.05)。不同行业间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噪声接触人员高频听阈损伤率最高,高达52.53%,其次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1.84%,不同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8,P<0.05)。见表1。
表1 不同行业类别高频听阈损伤情况
3 讨论
由于噪声对听力损伤早期仅影响高频听阈,对劳动者日常交流无影响[ 3],因此早期难以被发现,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尽早检测高频听力损伤显得尤为重要。海门区男性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伤率(24.30%)高于女性(21.26%),女性听力异常率的危险度是男性的0.70(95%CI:0.59~0.84),原因可能与男性接触的劳动环境更恶劣、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以及有吸烟等习惯有关[4],而女性可能对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有较高的依从性[ 5]。
本次研究表明,年龄、工龄与高频听阈损伤检出率呈正相关。国内外研究表明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伤与噪声暴露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6-7],随着工龄增加接触噪声的剂量也增加,导致高频听力损伤的发生率升高。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渐进性的,职业暴露于噪声作业引起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高频听力下降,后逐渐累积语频,导致感音性聋[ 8]。如果工人较少更换工种,随着年龄的增加,接害工龄也增加,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低、未意识到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的工人,50岁后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占比较多。
从企业规模分析,大中型企业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伤率(19.42%)小于小型(23.88%)及微型企业(35.61%),随着企业规模变小,高频听阈损伤检出率增加,与李欣欣等研究一致[9-11]。大中型企业一般有较先进的生产工艺、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以及有更多的职业卫生专项经费用于职业卫生防护,反观小微企业多使用淘汰的生产工艺,未对工人进行岗前体检及培训等,劳动者缺少噪声对健康的危害的认识。另外,较多的小微型企业未进行定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亦未安排职工上岗前、在岗、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因此现有的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伤率实际可能偏低。
从经济类型分析,内资企业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伤率(26.72%)高于外商投资企业(15.1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67%),这可能与小微企业占内资企业的比例较高有关。
从行业类别分析,高频听力损伤率前三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2.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3.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1.84%)。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有诸多流程会产生金属机械撞击,产生的噪声多属于非稳态噪声或脉冲噪声,高频听阈的影响较大[12]。
本研究表明,监督管理部门应对行业类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小微企业加强噪声监督管理力度,督促企业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