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模式下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处置效能、救治效果的影响
2023-11-30贾齐胜王浩胥文建
贾齐胜,王浩,胥文建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于供应大脑血流的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其供血的脑细胞出现缺血、坏死而产生相应功能性缺损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现多以绿色通道模式为主,有研究指出,在绿色通道模式下采用团队工作模式,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救治效果[1]。本研究旨在探讨绿色通道模式下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处置效能、救治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急诊收治的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形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团队组。纳入标准:经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2]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有颅内肿瘤、颅内出血、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异常、精神障碍。本研究通过伦理审查。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医务人员赶至现场后,对患者的发病时间与症状等进行预判。即刻通知急诊室启动绿色通道,急诊科医师行初步诊断,神经科医师对急性脑梗死轻重程度、诊断以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明确,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行神经功能评估,并行急诊血常规、快速随机血糖、凝血常规及血生化、心电图检查,给予急诊脑CT,现场阅片,进行卒中类型判断,依据患者当前情况,与其家属进行交流,签订知情同意书后行溶栓干预治疗。
1.2.2 团队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团队工作模式:护士4名,神经内科、放射影像、检验科医师各1名,组建专项急诊救治团队。对于疑似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a接诊,即刻送至抢救室,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诊治。抢救室护士b即刻对其生命体征行相关监测,收集血液标本,贴上“脑卒中患者专用”标签送化验室;抢救室护士c对患者登记信息,抢救室护士d对抢救工作进行全程指导部署。检验科技师对采血管进行检测,血常规于10 min内出报告,并发送至卒中中心微信平台。神经内科医师和患者一同至放射科行CT检查,当场阅片,和患者或家属谈话,通知抢救室对静脉溶栓所需药物行具体准备。待患者至抢救室后,行静脉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急诊处置效能 包括就诊至CT报告时间、就诊至血常规报告时间、CT报告至静脉溶栓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60 min内溶栓情况。
1.3.2 评估神经功能 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分数0~42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轻;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结果, <3分为结局良好,3~5分为残疾,>5分为死亡。
1.3.3 救治效果 ①效果评估包括治愈、好转、未治愈、死亡[3]。意识清醒,语言表达清晰,四肢可正常活动,并能独立行走,肢体肌力恢复至4~5级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肌力恢复至2~3级为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肢体肌力恢复至0~1级为未治愈。临床有效率为治愈例数与好转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②统计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常规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64.00±3.25)岁,平均入院时间(3.70±0.43)h;团队组59例,男32例,女27例,平均年龄(65.00±3.17)岁,平均入院时间(3.60±0.51)h。两组基线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2 急诊处置效能 团队组就诊至CT报告时间、就诊至血常规报告时间、CT报告至静脉溶栓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60 min内溶栓率团队组为67.80%(40/59),常规组为48.28%(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
表1 2组急诊处置效能情况
2.3 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NIHSS评分、mRS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2月末团队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2.4 救治效果 团队组治愈、好转、未治愈、死亡人数分别为38、15、4、2例,临床有效率89.83%;常规组治愈、好转、未治愈、死亡人数分别为30、14、9、5例,临床有效率75.86%,临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平均住院时间团队组为(11.00±3.78)d,常规组为(15.00±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
3 讨论
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上最有效的方法,而急诊护理在溶栓治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干预多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节省了不必要的排队及等待时间,对提升救治效率有一定帮助。但急诊治疗需要多学科参与,各学科各有分工,各学科间衔接工作不畅可能影响溶栓的早期治疗。相关研究报道,联合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通过组建专项急诊救治团队,增加各科室医务人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及协调能力,促使团队各成员之间分工更加合理,使急诊各项工作衔接得更加紧密,避免急救护理的盲目性,提升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急救效率,利于急诊处置效能的提高[4]。
结果显示,团队组就诊至CT报告时间、就诊至血常规报告时间、CT报告至静脉溶栓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水平低于常规组,团队组60min内溶栓率高于常规组,表明绿色通道模式下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可改善急诊处置效能;团队组干预2月末NIHSS、mRS评分低于常规组,表明绿色通道模式下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可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团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救治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绿色通道模式下团队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急诊救治干预,可实现团队优化,提高急诊处置效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5],改善救治效果,疗效优于单纯急诊绿色通道模式干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