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慢就业”成因与应对策略

2023-11-30杨启帆董如壮盛洁

华章 2023年4期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大学生校企合作

杨启帆 董如壮 盛洁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之一。新时代背景下,“慢就业”群体开始在高校大学生中出现,其不仅会使自己变成“啃老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前的就业形势。因此,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慢就业”成因进行分析,深度剖析大学生“慢就业”的关键问题所在,从个人素质提升、三涯教育体系构建、创新校企合作服务机制、拓展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维度、发挥家校联动五个方面来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慢就业;三涯教育;校企合作

就业乃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近年来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加之2020年以来疫情等因素的叠加影响,高校大学生中的“慢就业”现象愈发普遍。“慢就业”客观上延缓了大学生毕业就业进程,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态度,而且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寻求破解对策,已成为促进我国就业创业政策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

一、“慢就业”概述

当前对于“慢就业”内涵的界定并未给出统一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慢就业”主要指高校大学生在毕业择业阶段,不打算就业也没有计划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以游学、在家陪伴父母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也有学者认为,“慢就业”指大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延长工作选择时间,导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从事较为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3]。

一方面,“慢就业”现象可以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的时候,考虑更加细致长远,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期望值变高;另一方面,“慢就业”现象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不够充分,对未来职业前景较为迷茫,故通过延缓就业来自我调整。因此,针对“慢就业”现象,不应一味抨击,应该辩证看待,但是从总体上,“慢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还是弊大于利。大学毕业生在选择“慢就业”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消耗珍贵的青春时光。大学毕业生若能有效地利用好毕业后这段时间,进行职业规划和择业,对于他们的事业发展来说,具有很大优势。二是逐渐消沉心志。有的同学因为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之后劳心劳力等原因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选择“慢就业”。但在漫长的观望和等待中,悠闲的生活会逐渐消磨他们的心志。三是浪费国家和家庭的资源。国家与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就是期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在社会上,家庭中有所建树,做个有用之人。而部分大学毕业生却借口“慢就业”选择了“不就业”,这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无异于浪费资源[4]。

二、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家庭层面、自身层面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提出“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层面

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是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客观因素:一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速放缓,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造成部分行业的岗位大量缩减;二是受之前疫情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也使很多民营企业被迫裁员,众多企业尚在恢复阶段,裁员现象屡见不鲜,工资待遇也有所下降,更加导致“慢就业”现象的加剧;三是高校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需要毕业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短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定位。

(二)高校层面

高校是就业育人的主阵地,也是造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因素。一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多以理论性质的教学为主,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使得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与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相比,在如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占优势。二是就业指导不够精细化,以毕业季举办校园宣讲会、招聘会为主,就业讲解多停留在简历修改与求职技巧的培训,未能从学生个性化的求职需求出发做到精准帮扶;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多以辅导员为主,而由于辅导员对于行业的一线工作环境并未了解,加之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流動性强的特点,使得灌输式的就业指导课程难以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

(三)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就业择业至关重要,父母的干预和引导也是造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因素。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被父母保护得太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事情,家长对孩子的事情过度包办,养成了孩子事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导致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好,过于脆弱,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很难积极主动地争取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已不再迫切需要孩子通过工作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使得学生“慢就业”的经济成本减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停下脚步开展精神层面的探索。部分家长思想还较为保守,认为只有体制内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一味鼓励和支持孩子考公务员、事业编制以及考研二战,这种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和唯学历论无疑加重了“慢就业”群体的数量。

(四)个人层面

大学生自身因素无疑是导致“慢就业”现象的直接原因。首先,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求职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地去追求高职位、高待遇,不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去综合考虑自己适合的职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就业价值观念过于功利化,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正视自己的短板,过于理想主义。甚至,有的同学存在享乐主义、投机取巧、拜金主义等不良的就业观念,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积累自己的经验,忽略了自身是否能够创造与之相匹配的价值,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容易碰壁;其次,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愿从事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工作,这使得一些企业岗位在招聘的时候出现无人投递简历的局面;再者,一些大学生不注重自身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贪图享乐,沉迷游戏,挂科严重,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目标,出现结业甚至留级的情况,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四处碰壁,进而出现逃避就业的现象,致使“慢就业”最终成为“懒就业”,虚度了光阴。

三、大学生“慢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个人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择业观

首先,在校期间学生应认真学好本专业相关知识,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在毕业前一年,可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及时了解就业最新信息,同时在毕业季,积极参加招聘会和专业就业培训,珍惜每一个面试机会。每年的秋季和春季都是学生就业的黄金时期,许多用人单位会在此期间进行大范围的校园招聘工作,学生应当及时关注相关的校园招聘工作,并认真筛选,积极投递自己的简历。在春季,用人单位会进行补充招聘。其次,要转变自己的就业价值导向,先谋职后谋业,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最后,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对工作地点,薪资和办公环境的需求,树立好心态、选准就业起点、最后找对工作[5]。

(二)构建“三涯”教育体系

“三涯”教育既是引领就业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应从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专业出发,多维组织大学生“三涯”教育,提升就业育人效能。一是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报告。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传授求职技巧,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可大幅提升大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成长的意识。二是邀请校友企业家座谈交流。通过校友企业家现身说法,以报告会、座谈会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验,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让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当前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三是开展“三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制作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做到“三涯”教育全员覆盖。

(三)创新校企合作服务机制

高校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大力举办宣讲会、招聘会,在就业工作中贯穿高质量就业的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服务机制,开展常态化校企合作,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一是用心服务招聘单位。高校应尽力做好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服务,定期汇总发布就业信息,同时,创新推进网上就业服务,通过网络实现人岗信息精准推送、网上面试、网上签约。二是主动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三是完善用人单位评价体系。基于宣讲会、招聘会向用人单位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建立常态化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及时了解针对招聘会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评价,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应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做到就业指导“一人一案”,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和“精细化”就业服务。一要积极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通过校园平台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线上调研,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思想困惑。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招聘推送,确保招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开展线上简历“一对一”指导活动、线上面试指导“空中课堂”,对毕业生求职面试进行“云指导”。二要精准帮扶家庭困难、学业困难毕业生。建立班级数据库,及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等措施加强帮扶。三要精准指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给予特别关心,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观念引导。及时关注和发布当地人社部门、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的就业信息,联系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院党政领导实施“一对一”和“多对一”结对,采取定向重点推荐。四要精准服务考研、出国毕业生。针对考研人数持续增多的情况邀请优秀毕业生、考研高分学生举办经验分享会,开展考研动员会和慰问会;针对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以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为抓手,搭建好校内外优质服务平台,对学生申请留学给予指导。

(五)发挥家校联动,鼓励学生积极就业

“慢就业”已逐步演变成为家庭集体决策的产物,当家庭物质条件可以承受时,父母们不会反对,甚至十分赞成毕业生主动延长准备时间以达到较好的去向目标。高校和学生家庭应主动发挥协同作用,形成促进就业有力的合力。一方面,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络沟通,充分掌握家庭的期望和学生求职意愿,宣传相关就业政策、企业招聘条件等信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达到端正学生就业态度的目的;高校辅导员需积极联系毕业生家长,借助各种公众平台发布就业误区解读和致毕业生家长函,开展家长讲堂,就业政策问答和职业发展及家庭支持讲座,建立毕业生家长沟通新机制,进一步杜绝家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对学生个人选择的影响到对毕业生家庭决策的参与。另一方面,父母们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就业现状和国家鼓励就业的政策,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共同考虑职业规划,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正确地指引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结束語

“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是社会、高校、家庭和自身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所以,要缓解高校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应当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以及学生个人层面进行不懈的努力。遵循因事而变,因时而进的原则,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心照不宣,用情用力助大学生走出“慢就业”的尴尬局面,早日实现优质充分就业。政府和社会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当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鼓励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合理分析自己的专业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0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19(4):64-66.

[3]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3):276-280.

[4]田洪伟.新形势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原因与对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88-91.

[5]丁婷.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江苏商论,2023,462(4):127-129.

作者简介:杨启帆(1996— ),男,汉族,山东五莲人,扬州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盛洁(1995— ),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董如壮(1997— ),男,汉族,山东菏泽人,扬州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扬州大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OBE理念的新农科“专创融合”双创教育课程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D02。

猜你喜欢

慢就业高校大学生校企合作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