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时代意蕴、实践短板与优化路径

2023-11-30李战利

华章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改革

[摘 要]农业现代化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持續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演进,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战略支撑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组织改革不够完善、生产方式粗放等方面。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通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方式,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改革;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时代要求和基本原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农”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概念,它是从大局入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站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上,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所作的战略部署,也是衡量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第一,带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加快构建农村土地市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能最大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升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资源配置歧视,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第二,通过科技的投入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具有地区特色农村新型产业来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第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农民现代化为核心内容,推动农民职业化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劳动素质,注重对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支撑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支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建设农业强国纳入,这是针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布局。粮食的稳定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根基,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粮食稳定供给的基本要求。第一,要牢牢把握粮食基本供给安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持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加农业发展的技术投入,健全农民种粮有收益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2]。第二,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农业发展中技术因子,加快育种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耕地管理和保护力度,以耕地为基点,不断提升粮食的高效产出。

(三)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

农业是我国经济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前提。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第一,在大国小农的国情下,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民利益为中心,给予农民更多的物质权益;第二,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产业增产增值;第三,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各个产业深度融合。总之,要以农民为主体,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3]。

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短板

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在农业。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以农业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考虑到具体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短板和缺陷,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问题所在。

(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亟待治理

第一,农业资源日益减少和退化。从水资源来看,农村受地域分布的影响,降水量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和种植;同时,大量水资源浪费,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从土地资源来看,大部分是山地、丘陵,根本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可用耕地面积较少,农民知识水平和种植方法存在问题,土地资源的产能不高。第二,农村污染源不断增多。水污染主要来自居民生活的排放和工厂工业废水排放。居民生活废水乱排放,生活垃圾、残留农药和化肥等污物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流入河体,工厂废水不加处理然后直接排放。

(二)组织改革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乏力

第一,土地产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尚不完善。应在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在集体经济所有权这个基本盘下,稳固农户的承包权,又加快释放土地的经营权。但是,这种改革实际上还不够完善,农民难以利用政策优势盘活土地资源。第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重构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根基。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大多分散于各个地方,发展空间较大,拥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农业,有利于各地区发展自己的地方优势经济。但是,集体资产过于分散,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规模不大。农业生产仅仅服务于农业,而没有与现代化产业接轨,没有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高效融合,导致农业生产关系不能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

(三)生产方式粗放,内生动力不足

第一,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大规模的农田种植缺少水利灌溉技术,化肥农药的喷洒缺少机械化的运作;农业技术知识较为落后,缺少大数据、网络信息的监控;在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染物也缺少设施进行回收处理。第二,科技支撑力不足。新兴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应用不足,各领域的科技水平都有待提高;在农业发展中技术投入主体边界不够明显;农业科技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着资源浪费等现象,各个群体之间互不合作,创新资源不共享,最终导致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脱节,同时还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第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对于农业的产出,还停留在简单的买和卖这个层面,没有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也存在着短板,如没有结合农业特色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鲜有结合电商实现农业营销模式转变等。

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优化路径

黨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既是对我国新时期构建“三农”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做出的具体安排,也是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需要站在农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力共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一)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构建生态农业模式

统筹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体系发展,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基础上,以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带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生态型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不断推进农业转型再升级,建构生态农业发展新方式。

第一,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加强农业污染物的治理:根据土壤酸碱性开发污染物较少的化肥,化肥定量使用,在绿色防控范围内,根据周边水体情况限量使用化肥;对农药、农膜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减少乱扔乱放;根据土壤污染情况,进行休耕轮耕;加强对周边水体保护。另一方面,制订农业总体治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治理,在此基础上规划好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第二,发展农业绿色经济体系。要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方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含技量”,完成农业生产、质量追溯、风险评估等标准的制订;积极探索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特色生态养殖、地道中药材种植、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经济方式,带动乡村绿色生态旅游业发展,让绿色经济成为助推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

(二)改革促新: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培育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改革是实现经济转型、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农村改革要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目的。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农业经营制度。

第一,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从大局上整体把握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下,纳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农村地区的地方特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地区应充分把握制度优势,确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导向,带动各农村主体来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落实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线路,建立权责清晰、流转通顺、严格保护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利益的保护[5]。政府可以根据成员角色、进行资产检验、组建集体经济等手段建立流转顺利的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地方政府也可以引导村民将集体资金进行定股划分,分红到人,根据不同成员在集体资产中的投入比例进行分红,不断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

(三)补齐短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农村发展基础薄弱是各个地区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是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牵制力,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问题所在[6]。

第一,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乡村要加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率,构建现代化灌溉模式。加强农药喷洒和施肥技术的使用,提高大规模农田种植效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不断向数字农业转型。根据现代科技,加大数字技术引入,强化农业生产基础,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助力。

第二,开展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各地区进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电力保障;推动农村道路建设,精准解决农村地区生活设施短板;对农村生活垃圾开展治理,进行源头性治理和生成性垃圾的转化,不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农村地区污染治理水平;推动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建设,依托网络销售平台与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的商品化和智能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升级。

结束语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全面助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解决在进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组织改革不够完善、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培育现代化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完善农业基础建设,营造农业发展良好氛围;变革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动能转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J].社会科学研究,2020(03):59-68.

[2]李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3(01):24-31.

[3]涂圣伟.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01):84-92.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赵婉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意蕴、突破重点与实践路径[J].饲料研究,2023,46(07):156-159.

[6]鲍曙光,冯兴元.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现状、问题及改进[J].农村金融研究,2021(08):3-10.

作者简介:李战利(2000— ),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改革
改革之路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改革备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