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背景下金融科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23-11-30周平
[摘 要]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数据要素成为金融科技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调整必须考虑的重要资源要素之一。作为跨学科的新兴专业,金融科技专业在课程教学模式上面临适应性调整的紧迫需求。文章以民办高校安徽新华学院的金融科技专业为例,以数据要素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统—筹—兼—顾”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设计,探讨既符合专业教育教学方案,又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人才。
[关键词]数据要素;金融科技;教学模式
在数智化新时代,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数据要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要素。随着我国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新生产要素所构成的新生产力,成为推动数智化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要素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显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首次将数据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并列。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对于数据流通使用等方面做了规范和要求。金融行业具有典型的数据密集型特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自始至终关注金融机构数据治理能力的建设,先后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等行业法规条例,对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及业务合规性做出明确的规定。
为适应数字经济和数智化发展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本科专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强调高校应服务于地方经济,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上理应做出应有贡献。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在天津联合举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强调全面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新的教育理念、专业建设和时代发展要求,都对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1]。
一、金融科技专业成立的背景
金融科技,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将其定义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金融服务创新”,其通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业务流程或服务产品,给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带来重大影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基础的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据,金融数据要素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如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效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金融科技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
金融科技专业融合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体系和框架,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2],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需更注重前沿技术领域的实践教学。自2018年教育部首次备案审批通过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三亚学院、西华大学等四所高校开设金融科技专业以来,全国近40所高校成功开办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金融科技专业领头羊深圳大学为例,该校金融科技单独成院,和业界领先的微众银行联合成立金融科技学院,教学团队既有高校教师,也有微众银行高管团队,在课程设计上始终面向前沿金融市场,理论能力和实操能力相结合、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其培养的学生满足金融科技专业岗位需求,就业前景良好。
安徽新华学院于2022年获准设立金融科技本科专业,是安徽省首批获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目前,安徽新华学院与安徽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六家单位合作,共同搭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并于2022年9月首次招生一个班。作为立足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民办高校,安徽新华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以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兼具基础理论和较强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毕业生[3]。金融科技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提升学生技能学习的关键在于金融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但现有通用的传统型的教学方式,不足以突显专业特色和符合数据要素化的专业人才需求。本文认为,以安徽新华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生源文理兼收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互补式竞争和特色化发展,金融科技专业应以数据要素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数据要素的综合运用作为专业特色和主要抓手,是该校建设金融科技专业和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金融科技专业建设的数据基础
(一)数据已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随着国家数据局和各级政府地方性数据资源局的组建,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成为我国未来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数字基建则是未来数字化建设的两项核心职能。
(二)数据资源的利用需要复合型人才
在数据资源体系中,数据要素成为除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外的全新要素类型。但是,数据要素的投入产出分析和效率评价,需要首先解决数据要素的权属关系和定价、资产化的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数据要素配置和调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流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数据要素化流程。数据资源的利用需要数据科学与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數据流通与应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区块链、数据安全、隐私计算、机器学习以及数据合规性检测评估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
(三)数据要素化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数据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是数据资源要素利用的智力支撑,学科交叉融合是这类人才的核心特点。第一,对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底层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节点;第二,数据资源要素化需要确权、定价、配置等经济手段;第三,大数据在经济社会的流通和应用需要相应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第四,基于数据分析结论的反馈机制是降成本、增效益、促转型、稳增长的新途径与新动力;第五,金融行业需要全面数据能力建设,包括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运用、数据流转等,做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结合应用场景,实现数据要素的产品化,获得数据要素收益。因此,金融科技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金融科技专业数据素养教育的约束
尽管数据科学与金融学融合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数据基础学科的理论融合支撑力度稍显不足
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自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经济学等学科,该领域人才培养需要具备数据应用基础理论、数据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融会贯通。但在已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尽管各项基础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独立开展得比较完善和完备,但是各理论之间交互融合和交互影响,支撑数据交叉学科方向研究和应用的力度已显不足[4],难以满足新兴的数据交叉应用场景尤其是金融行业复杂多变、响应时间长、数据质量高的人才需求。
(二)应用领域的不平衡现象明显,数据交叉应用有待深化
当前在金融科技领域,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机构,数据应用场景多是精准营销、智能投顾、产品定价、客户分类等,还未体现数据要素完整能力和体系力量,如联合风控、数据流转的价值、数据企业内部共享的价值、数据外部分享的价值等,更多的是零散性的应用,在金融科技的课程体系中也是各个课程重复体现数据应用,尚未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5]。
四、数据交叉背景下“统—筹—兼—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数据融合的应用场景,以数智赋能推进数据学科与金融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家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深入探討,设计“统—筹—兼—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数据科学交叉的应用场景和学科前沿,提升学生对数据科学、经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操能力融合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适应学科前沿、市场前沿和国际接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统资源,教学素材的多元融合
综合利用多源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料,拓宽教学资料来源途径,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方式和方法。包括线上如慕课、超星、国家精品课程、金课等课程资源,国内外金融科技行业领先公司、经典商业案例资源,以及类似毕马威、信通院、腾讯金融研究院等第三方机构权威研究报告资源。选取课程教学大纲中具有典型数据特点的知识点,组织小规模、限制性线上翻转课堂。线下依据教学大纲中的前沿知识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工作,汇集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前沿,激发学生的课堂能动性和主动性。
(二)筹平台,加深理论与实践融合
协调校内校外两种平台资源,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发展。首先,全方面协调和利用校内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商学院等,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索,提升学生在实际经济社会领域具体问题上的认知能力。其次,引入校外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进行案例分享和经验传授,积极探索实现校内外理论和实践接轨的教学模式。金融科技专业隶属于安徽新华财会与金融学院,该院与用友新道、招商银行安徽分行、国元证券、同花顺等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长期深入合作,具有先发优势,同时也拥有财务管理和经济与金融两个一流专业,具有深厚的理论教学基础。
(三)兼学科,强化基础理论交叉融合
利用校内文、理、工等多学科优势,在教学内容上融入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专题知识点,促进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交叉融合。结合教授课程大纲的知识点,探索通过线上多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穿插,丰富知识点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探索跨专业、跨学科的灵活课堂,以特定的研究方向为主题,尝试多学科教师共同教学模式,丰富相同经济社会问题背后的基础理论交叉融合的应用场景。
(四)顾未来,思政融合和就业导向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结合国家对金融科技宏观层面的规划,引导学生独立创新思考和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金融投资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大赛和大创项目,鼓励学生在“学、赛、研”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思考和学习,做科研、出校园,较早接触校外科研资源平台和就业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及时认知自己的个人就业倾向和研究偏好,规划个人发展方案,以更充实的专业素养和更饱满的精神面对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结束语
数据是信息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和数智化时代进程的新兴生产要素。推进数据科学与金融学的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打造“统—筹—兼—顾”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金融科技课程学习中应用数据科学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科技类人才。但由于金融科技属于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跨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跟进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潮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就需要不断跟踪和把握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在专业课程开设和教学领域不断探索、迭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德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对策[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8,3(1):30-34.
[2]彭芸,李菁昭.新时代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19-121.
[3]周方召,付辉,贺志芳,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优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2):94-98.
[4]臧冠荣.地方高校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专业为
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9):36-37.
[5]葛和平,陆岷峰.高等院校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金融观察,2021(6):46-54.
作者简介:周平(1980— ),男,汉族,安徽界首人,安徽新华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金融科技和企业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