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心共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2023-11-30程族桁王洁莹王奕冉
程族桁 王洁莹 王奕冉
[摘 要]文章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通过深度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策略,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实现育德与育心的有机融合,以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一、引言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人才支持,其心理的健康与思想道德的状况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低、自尊水平弱等问题,这既属于心理的范畴,亦涉及思想道德的层面,具体表现为进取心的缺乏与价值观的缺失。因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势在必行。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开启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过渡的历程,也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旨在解决过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是实现德心共育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学科理论知识的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3]。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内容,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人格及社会适应等主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潜意识层面。通过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品质与道德素养的双提升,最终实现育心与育德的统一。
“新时代高教四十条”亦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4]。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教学观,是对德育概念的革新与发展[5]。因此,结合新时代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理性平和、勇于面对的健康心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的成功与失败、收获与丧失,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已从过往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转变为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亦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保证。反之,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塑造健全心理、健全人格的基础,两者之间任何一方的损害都会危及另一方的发展。因此,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积极挖掘,并进行有效融入,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始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相辅相成,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有助于德心共育目标的实现。已有教学改革研究发现,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融合,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业水平。鉴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满意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认知层面的改变,而认知观念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亦可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积极的变化。另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高度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深度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全力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全面创新课程教学评价和积极优化课程的师资队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育人成效,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相关研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够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已率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的结果表明,通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双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着力搭建课程思政平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挖掘课程思政载体、构建课程思政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方式等路径,能显著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因此,不少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呼吁高校要通过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理念与价值基因渗透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完善,为社会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改革,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感,而且还能提升其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
(一)多措并举,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施者,其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能力的强弱,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拓宽知识视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摒弃过往陈旧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通过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引领,探索德心共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建设;其次,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改革培训,着力提升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将价值引领渗透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再次,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组建跨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以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智慧,通过积极开展联合备课和研讨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逐一破解,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作用,推进育德与育心的統一。
(二)丰富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身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建设应从教学手段的革新上寻求突破。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往往未以大学生为主体,仅仅通过单一的理论讲授而展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深刻的心理体验,知识的吸收和思想的提升大打折扣。而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需要紧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视频、图片、声音呈现教学素材,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增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氛围,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育人效果。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互动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信息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变过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积极打造具身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在课堂上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将情境训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研讨、情景剧演绎等教学方式进行综合使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具身转向。充分通过创设身、心在场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能够借助身体的体验和情绪情感的触发,深刻领悟到心理健康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课程思政是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品德培养、价值观塑造和精神淬炼的育人理念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以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修订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家国情怀和价值引领为重点,充分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章节内容,结合课程的特点,不断深度挖掘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有机融合。如在讲授“学会适应”的主题时,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场地与硬件设施并进行体验,这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国家、自治区及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等情感。在讲授“爱情与性”的主题时,通过列举赵世炎烈士和他的革命伴侣夏之栩之间的爱情故事,解析他们如何将革命事业与个人幸福进行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在讲授“生命教育”的主题时,通过视频和图片,呈现共产党员奔赴疫情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初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接纳自我,促进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并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例如,在讲授“自我意识”主题时,通过列举2022年北京冬奥会运动员的鲜活事迹,讲解运动健儿如何将理想与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相合,最终实现为国争光的理想抱负。启发大学生不负韶华,积极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将自我实现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充分发展自我。
结束语
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潜移默化地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要[N].人民日报,2018-9-11(1).
[3]阳秀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讨[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06):57-58.
[4]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03):34-41.
[5]张铭凯,杜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危机诊断与持守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1):18-22.
作者简介:程族桁(1982— ),男,汉族,四川邛崃人,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王洁莹(1996— ),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北部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王奕冉(1985—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A262);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XGZJG2022B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