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的高分子 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11-30赵华军王成双

华章 2023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赵华军 王成双

[摘 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断推进,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一流课程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2022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分子物理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类专业基础课,在课程建设中依托“产教融合”模式在重塑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更新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一流课程建设;高分子物理

应用型本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之一,而一流专业建设是核心和重要抓手[1]。课程是专业教学最基本的单元,没有一流课程,就没有一流专业,没有一流专业,就没有一流本科。应用型本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在这场运动中勇担责任,积极探索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实现人才培育重点支持社会发展的目标,在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课程改革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和突破点,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与否[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物理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专业知识等推演、分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同时初步具备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高分子物理产教融合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一流课程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盐城工學院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分子物理课程是盐城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必修类专业基础课。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公式推导复杂等特点,考虑到本校学生相比于其他重点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性,教材选择了由华幼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金日光(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主编的《高分子物理》第五版。该教材内容翔实丰富而又不失简练,实践性强,符合在教学中强化重点及概念,适当弱化非核心内容和公式推导过程的特点,更适合于用作工科类普通高校高分子专业本科教材。课程共设置88个总学时,其中理论课程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均为单独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学生,过程性考核主要是作业、课堂问答和考勤,比例不超过30%。目前高分子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以单线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跨度大,很多学生反映知识点多且分散,学习难度大。高分子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高分子物理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很少考虑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不少学生对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与实践的联系。高分子物理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被设置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根据课程定位,教师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侧重将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上,纸上谈兵问题严重,忽略了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此外,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实践授课学时有限,除了课本知识,对与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引入有限,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校内实验室,实践主要以参观企业为主,缺少深入一线企业生产线实践的经历。

(三)考核方式单一、过程性考核有待完善。课程考核是评价课堂教学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过度依赖期末考试,考试内容重理论,忽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考核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考前突击情况严重,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难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二、以“产教融合”为擎,全方位探索高分子物理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直接决定了其与传统学术教育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老牌学术型高校在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而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高分子物理课程在建设中依托产教融合机制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丰富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培育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以“产教融合”理念重塑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

1.“产教融合”机制下,高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课程利益主体共同担任“课程领导作用”。首先,推动企业和高校进行全面的调研和沟通,企业、地方产业集群、高校等多方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内容安排、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标准、课程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等,同时进行科学的市场论证,做到课程培养目标适应企业用人需求,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

2.“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和高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融合机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动态更新,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技能。另外,课程建设要同时兼顾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高校和企业共建教学团队,打造一批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高校和企业通过双向交流机制,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定岗锻炼,在参与企业真实案例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生产一线,达到个人学科知识与产业需求的融合,解决教师知识性和技术性本领恐慌,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传统的课程教学过度关注学术成绩,忽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学术为先给产教融合带来的不利因素应在实践环节中予以解决。实践教学是本科专业必修环节,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关键点,需要对其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在实验和实训的基础上、构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线、以专业实习和科学创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为了适应新工科工程师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形式和方式方面进行改革:(1)丰富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项目中增加具有研究性质的内容、引进合理竞争,与校企打造实验大赛等使学生从“被动型”接受逐步向“主动型”学习转变;(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案例和项目等,让学生参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课程教学更具应用性;(3)在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负责制。

(二)产教协同,满足一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需求

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开展的基础和源泉,对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保证作用。结合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目标,产教融合的高分子物理一流课程建设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地方高分子产业集群,与地方高分子示范企业共同协作,在校内外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验遵循“基础为先,细化培养”的理念,在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训练、综合应用、拓展创新等教学内容。大一和大二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期间,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将学科基础理论融入实验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此外,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学业导师责任制,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兴趣与专业导师进行双选,参与教师纵横向科研项目,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能力。大三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与企业共建,部分需到校外实践基地完成,聘请企业导师直接参与授课,如高分子产品分析与检测、高分子化工厂设计等,使学生掌握高分子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关键技术及装置,以及企业人才需求。大四的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全部到企业完成。在选题时,来自企业的选题不少于40%,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将知识、素质、能力有机融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分析与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实验实训效果。

(三)优化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创新过程考核

高分子物理课程的理论授课主要以课堂讲述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科研小论文、平时测验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授课过程中,以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主线,将材料内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紧密结合起来,重点讲述理论性较成熟的高分子结构、高分子溶液、高分子运动等章节,系统讲解其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对于易理解的知识内容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文献综述,以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针对橡胶弹性和聚合物力学性质等章节,邀请企业工程师结合与理论紧密相关的高分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案例进行讲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在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企业导师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生产科研结合起来,扩展其科学视角。

中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驱动力”。高分子物理课程在考核改革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把过程考核作为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制订考核方案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主体;2.方式多元化;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加强过程管理。基于此,高分子物理教学团队对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提出“4+1”考核方案。其中“4”是过程性考核,包括单元测验(10%)、平时成绩(20%)、企业实习(20%)和研究报告(20%),“1”是终结性考核(30%)。企业实习和研究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由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分配与高分子材料生产相关的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运用所学高分子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提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融入课程思政,厚植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质轻、柔韧、加工性能优良等特性,使其在社会民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目前,许多高分子产品如聚酰亚胺薄膜和碳纤维等仍然是中国高分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材料在柔性屏幕、航空航天、军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授课過程中有必要增加中国高分子科学家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开发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重担,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专业的使命担当和社会的责任感。

结束语

通过三年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高分子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了极大改善。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完成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的转变,课堂效果得到校内外专家和学生好评。团队教师在同行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受邀对兄弟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对入职高分子企业和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的盐城工学院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得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对高分子物理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理解系统全面,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工程素养显著提升。“产教融合”的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只有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技能人才,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孟凡欣.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J].科技风,2022(02):23-25.

[2]牧晓阳.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7):13-15.

[3]李银丹,李钧敏,施建祥.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05):46-51.

[4]霍丽,赵春梅,白俊敬.“产教融合”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质量探索[J].广州化工,2022,50(3):3.

[5]康萌萌,刘旭坡,吴呈珂,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J].广州化工,2022,50(24):183-185.

作者简介:赵华军(1989—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高能量密度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发。

王成双(1985— ),男,汉族,安徽无为人,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