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3-11-30汪永芝

华章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融合

[摘 要]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出发,在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团队合作和建立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对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提供了现实路径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2019年3月18日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全面发挥出高校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也要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6年12月26日,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在《学习时报》中提出“课程思政”概念[1],之后在2017年1月,高德毅(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宗爱东(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首先对概念进行阐述后,各高校纷纷展开对“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通过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分析、提炼和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通过依托课程载体,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校所有课程中,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和国内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尤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期,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对于专业课来说,如果沒有正确的价值引领,就容易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背道而驰,就会使专业课的教学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的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有利于真正实现课程育人本质的回归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需要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甚至是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2]“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一种有效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3]。它不仅可以有效拓展立德树人的维度和功能,还容易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传技与传道的有机融合。

三、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仍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在经历了近六年时间的探索后,许多高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使得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不够

虽然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普及和推广,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并未完全得到贯彻落实。首先,一些高校从上到下仍然存在着对课程思政建设不够重视的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内容为主,没有必要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其次,对于部分高校而言,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共同体意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专业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所以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识明显不够。

(二)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强

由于认识上的不够重视,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课程思政”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一方面,由于专业课教师本身存在理论储备不足的天然劣势,课前又不愿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备课和课程设计,所以在课堂上往往很难实现课程思政。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帮助,专业课教师既不懂得如何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有效的融合,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三)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想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落实,需要高校制订规范的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只是走过场,既没有明确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没有对执行较好的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也没有将课程思政列入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在职称晋升和年终考核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考核和激励机制的缺乏必然会使得专业教师不仅在思想和行动上不重视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根本没有把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四、实施“课程思政”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一致原则——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培养专业知识丰富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又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知善明理、道德素质高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对高等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作出的现实回应。一个国家能否长盛不衰、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不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培育出具有大爱、大德和大情怀的时代新人。虽然不同类别的课程在其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从价值引领方面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来看,最终都应指向立德树人这个最终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各类课程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即为当代中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课程思政既符合高校的办学宗旨,又与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相契合。

(二)润物无声原则——体现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特点

相较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特点,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即润物无声的感染更容易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深处,因为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能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否则就会导致牵强附会之嫌,让学生觉得不自然。好的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一般。好的课程思政在于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这个做法如同将盐融入食物中,何时撒盐、撒多少盐,直接影响着食物的口感。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的“课程思政”能够使学生在行为体验和情感触动中产生共鸣,使知识传授更具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享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大餐”。相反,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不恰当的时间将思政元素填鸭式地、生硬地带进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适时、适度”原则,那么,这种“课程思政”看似实现了专业课的“思政化”,但往往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達不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导致出力不讨好。

(三)因校制宜原则——体现高校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

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精神气质和鲜明特质,也是大学所拥有的无比宝贵的财富。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高校必须结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既要把握课程思政工作的共同规律,又要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出学校德育的比较优势。相反,如果一味追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适性,往往会舍己之长,得不偿失。例如,以理工专业为强势学科的高校可以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以语言类专业为特色的学校应着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总之,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基于立德树人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学校特色,才能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五、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的实际实施效果如何,与学校教育教学主体是否真正愿意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直接相关。各高校党委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主体作用,要引导并端正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帮助他们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自觉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协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统筹规划。要积极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负责、院系具体落实的课程思政协作格局。高校党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指挥,要积极与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研讨协商,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建立协同育人的立体管理机制;教务部门要解决学科发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问题,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指导规划;专业院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担负着上传下行的重要责任;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意识和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素养至关重要。总之,要积极打造育人共同体,推进不同学院学科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协作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切实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实施团队合作,建立高校课程融通机制

要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既离不开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密切协作,又需要同一学院内部专业教师的协同,因此,建立起教师之间的“师师协作”融通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伙伴式的手拉手合作方式,为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帮助专业教师如何在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以及如何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中。另一方面,在本学院范围内,专业课教师之间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研讨和协调,通过整合思政元素可以有效避免思政元素的碎片化和无序化植入,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协同性和系统性。

(四)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激励制度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课程思政顺利、有效地开展,建立常态化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评估内容不仅要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客观性,评估的结果也要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和真实性。一方面,学校教务部门可以从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评价全过程;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学期评优和教研立项时对在课程思政方面成绩突出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倾斜,以激发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学校也有必要将对教师考核评估的注意力转向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成长状况作为评价教师立德树人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标准。

结束语

总之,只有高校全体教师共同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上,相互协调,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使专业课教师发挥出隐性育人的优势,肩负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职责,让高校的所有课程有“思政味道”,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26(8).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44-4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汪永芝(1974— ),女,江苏徐州人,华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校内资助项目“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